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50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docx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作者:

————————————————————————————————日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中坝学校侯挺

 “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

”——朱作仁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了“大语文”的理念,其理念强调综合效应,要求听说读写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的过程,写文章又是从内心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写作以阅读为基础,而写作水平高了,阅读就能更为广泛与深刻。

因而,教师有责任一手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手抓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互相促进。

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同时,读与写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序列性。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听说读写,着眼于读写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小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经过调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用时最多,收效甚微,学生更是“谈文色变”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阅读教学中学生感受不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如同过眼烟云,不留下痕迹。

致使不少学生待到自己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胸中虽有物,口中却无词,说话语病多。

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语句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

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

这与教师在阅读方法的指导、读写结合的运用、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训练……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此,在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读写能力,解决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想让学生读写相辅相成,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

1、明确阅读的意义,注重课堂指导

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见到老师要求朗读就头大,特别是有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见到就皱眉头,朗读时毫无激情,其根源在于学生未能亲身体验出朗读的益处。

因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准备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让他们亲身体验作品的魅力,着重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作用。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状况、作品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做到因人而异,同时还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1)范读。

通常,一个班中只有个别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而教师的范读,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进行范读时,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比如在本学期对于以下几篇课文我觉得范读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散文《白鹭》等。

(2)分角色朗读。

顾名思义,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两篇课文就特别适合。

  (3)配乐朗读。

音乐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调动人们的情绪。

如《大江保卫战》一文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

可以想象那救人的场面是多么宏大壮观,这里,我就准备播放背景音乐《为了谁》,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读书的情感。

2、立足课内,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

几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明白了要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学生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这广阔的智力背景。

因为,一个学生如果广泛的阅读,那么在课堂上,理解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自然地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形成知识组织块,这样把点连成线,由线结成网,课内外知识相互促进,自然沟通,就形成了丰富的智力背景、广泛的生长点和宽厚的知识体系,学生头脑中拓展性的知识越多,他们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的速度就越快。

因此,本学期,我准备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构建广泛的知识框架

我们知道,学生课外阅读到的东西有许多个接触点是跟课堂教材相关的。

我们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引进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知识,促进认识。

本学期,我就准备让学生学习新课前,通过阅读、请教家长、上网等途径,查找作者生平、主要著作、本文写作的背景等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比如,学习《卢沟桥》这篇课文之前,我打算让学生先去看看“七七事变”的由来,看一看卢沟桥的狮子的资料;学生在预习《丰碑》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找课外书读一读有关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其它可歌可泣感人至极的故事,这样,我想在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军的勇敢与顽强;阅读《三借芭蕉扇》一文之前,可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其它困难的故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更好的理解。

(2)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

我认为,思想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引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而且还应该不惜花费时间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感悟,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

它们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而且还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累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语)。

比如,针对《落花生》这篇课文,我打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花生那种不炫耀自己的外表,只求对人们很实用的高贵品质?

再让学生辩一辩是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李子、苹果那样的人。

我想这样的设计,应该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再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我准备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一讲生活中身边有哪些人也像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齐白石、李时珍、爱迪生)那样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你对他们取得的可喜成绩有何感想?

我想学生通过这样的谈论交流,就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这一道理。

3、放眼课外,把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知识量无限增长与课程容量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句话,教科书永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教科书怎能包容得了?

解决这个矛盾的良策便是课外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促进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吸纳大量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的信息,促进学生课文素质的提高。

课内外阅读教学一体化,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

(1)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些什么呢?

面对各种各样的书籍,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而我们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

学生课外阅读越多,就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

这样底气更加充盈、后劲更加充足。

如学习《长城》后,我打算向学生推荐阅读介绍长城历史变迁,描写有关长城的诗词故事的读物。

我想这样的课后延伸,就能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对有些书籍是否健康还不大能分辨清楚,学生很容易读一些毒害其身心健康的课外书籍。

因此,到时候,我会考虑向学生介绍一些合他们口味的、又有利于他们消化的健康书籍。

比如说,向他们介绍一些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读物等课外书籍;提醒小学生尽可能不要到地摊上去看书、购书,因为那里最容易有黄色书籍出现。

告诉他们,要买书,就要到正规书店去购买。

我想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能使他们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

(2)尊重学生个性,向学生提倡研究性阅读。

所谓研究性阅读,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进行阅读,进行深入的钻研。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

要想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靠学生自觉自愿地去阅读课外书。

这就需要使学生具有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哪来呢?

我想,除了他们看的有趣的书籍吸引他们以外,那就要靠我们的老师有意地去激发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准备这样来进行:

①每个星期,我在综合课上或在班队课上、或在晨会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一个星期以来在课外书上看到的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感动人的事或人等,上讲台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

凡是愿意上台交流的同学我都准备颁发纪念品,对那些交流精彩,感染力较强的同学,我就命名他(她)是本期的“阅读大王”。

②我还打算召开“课外阅读专题座谈会”,让每位学生在会上交流阅读收获、阅读体会、阅读经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阅读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我想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他们的阅读量就会越来越多,由此,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提高,这样也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果,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会更浓。

③我准备与校少总部商量,建议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学校书市,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4、及时检查、督促学生的阅读情况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做事情的耐性还不够持久,还需要有人在旁及时地督促、提醒。

课堂上老师可以经常注意这一点,但在家里,则需要家长的努力,然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却被不少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倘若家长完全忽略家庭中的阅读训练,那么有可能造成天资颇佳的孩子阅读能力徘徊不前,甚至产生厌读、不会读的恶果。

今年,我校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这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首先,我准备通过“家校路路通”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让那些家长尽快从误区中走出来,共同关注孩子的阅读。

其次,我将针对班级整体情况、个别特殊情况,选择适当时机,通过手机短信的联系方式给家长发送可实行的阅读要求,让家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家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

我想当家长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桥梁”及时向我反馈,而我也能立刻进行回复指导。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阅读本领的最新动态以确定下一步指导目标。

久而久之,我想孩子的阅读能力会真正地得到提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课堂与课外联系在一起,抓住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量变才会引起质变,从阅读兴趣上下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日积月累最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

一个学生他的语文学得怎么样,最终要看他的写作水平怎样。

而长期以来,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好的文章不多见,教学中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的难题。

作为教师,应清除学生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

让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博览群书,以读带写。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提示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说:

“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

有的人还统计出一些成功的著作作者阅读了多少书,例如王充写《论衡》阅读了汉书“节文志”列举的13000卷书,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光历史著作就阅读了700多种。

这类言论和事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作用。

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

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

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

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而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

而课外的内容比教材更加丰富,如果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

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

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在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

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

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

除了让学生写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自己认为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地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2、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

所以作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杜甫《望岳》诗说:

“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破除传统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

传统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词组和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

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

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春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我们也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和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

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的。

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空洞,学生常常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情况加以指导。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每天的生活仿佛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常常有的学生局限地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

事实上,每天上学去,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

我们班的部分学生是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在田里劳动。

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了,怎么写呀?

怎么写呀?

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

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

那些学生就点了点头,经过我的一番话的开导,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

因为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写,因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限的,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他们写作文时就无话可说、没有材料可用,就会无从下手。

所以要让学生记述熟人熟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写作训练与实际观察是获取一切知识的门户,也是学生直接运用感官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独立进行写作的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良好观察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方面。

这一训练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大体上我遵循以下的步骤进行:

  (1.)观察事物的部分写片断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对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的描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日出日落的场景、四季景色的不同等。

学生独立写作的训练,也从组织学生观察事物的部分写片断开始。

我曾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本班一个同学的面貌,描述这个同学的肖像,要抓住这个同学的最大特点写,写的逼真,不说姓名大家就知道写的是谁。

这种训练很有收效,同学们写出的片断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练习写作的兴趣。

  (2.)观察事物场景写短文。

观察事物场景写短文是在观察事物的部分写片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我曾组织学生参观我较多功能教室、动物标本展览等,引导他们实际观察。

组织这种观察,教师在事前要制订更周密的计划,做好观察前的准备。

观察前,也要把观察目的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并要求学生观察中做记录,作写的材料。

观察回来后,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按观察顺序与重点整理记录的材料,完成短文写作,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在班级朗读。

  (3.)观察日常生活,训练写日记。

在学生有了初步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到小学中、高年级,我就训练与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开始先要求学生写周记,然后每周写2至3篇日记,以写观察日记为主,写自己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事。

最后要求学生每日写一则。

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普遍都有明显的提高。

  4、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就指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1、)以情感因素激发兴趣

  有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人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精神丰富的生命体,随着人类的成熟,科学的发展,个体的成长,人们在成长中需要获得爱的关怀、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创造。

情感正是人类创造中的一种主体力量。

积极健康而优秀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给人以智慧、力量和信心,促人成长、助人成功。

列宁说过:

“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会有人针对于真理的追求。

”作文教学中离不开阅读,阅读材料中有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组合,有对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情景、意象的瑰丽画面,有人物命运与形象的揪系人心,这些教学材料所渗透的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其表现心理、趋同心理和好胜心理。

  (2)巧妙利用作文批语。

好的作文批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

好的作文批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内驱力。

对学生作文,尤其是对视写作为畏途的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尽量肯定,以保护其写作热情,调动其写作积极性,进而引发其写作内驱力持久不衰。

哪些批语受学生的欢迎呢?

一是鼓励表扬性的评语:

这种评语或者是对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的肯定赞扬,或是对某方面进步的鼓励,当然这种肯定、鼓励、表扬必须是恰如其分的。

二是认真详细的批语:

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作文几遍,然后对文中出现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一一画上记号,写出眉批,加以点评,批出好在哪里,缺点在何处。

学生看了这样的批语后,能感觉到老师确实很关心自己的写作。

三是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批语:

这类批语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文章本身的不同特点去写,往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这类批语不是老生常谈,不是公式化套话。

不是老腔调、老面孔,而是因人因文而发的,评析中肯、个性鲜明、富于变化、语言幽默、生动有趣。

这种批语之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它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诉说自己对作文的苦恼、焦虑和无奈,并“恳求老师指教”,老师给她的评语是:

“你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真心袒露,文情并茂,生动感人!

别着急,只要你继续努力,终有所成!

”一个学期后的期末质检中,她的作文得到了27分的高分(满分30分)。

批语同样也有大忌:

一忌“道德评价标准”过重的批语,那种认为思想越“红”,作文就越好,得分才会高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作文的雷同化、单一化,无新意可言,同时也背离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教育宗旨。

社会本身纷纭复杂,有美丽与丑恶,有诚信与奸滑,有高尚与卑鄙……如果我们如此这般,学生只见阳光,不见黑暗。

长此以往,将来涉足社会,就会无法生活,无所适从。

作文即做人,如果要学生作文时说假话、空话,不去揭露生活中的丑陋,不去反思成长中的过失,不去表白内心的伤感,不去揭示人性的弱点,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忌“形式”过严,作文贵在创“新”,如果拿固定的“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会使学生如林黛玉初进大观园般“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人为地抑制了学生情感奔涌的布局,何谈张扬个性?

  5、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

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感悟、认识和“加工制作”,哪来的文章?

正如作家王蒙所说:

“生活并不能直接化为创作,只有经过作家心灵的汲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变成作家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以后,作家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作文也一样,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艰苦、复杂的精神劳动,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放眼看世界,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这样,同样是观察秋天的田野,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有的则可能看到劳作的艰辛,有的则可能看到人与土地的关系……对学生不同的心灵感悟,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因为这些都是沉甸甸的生命感悟,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映现了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