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42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docx

造林工高级及时考试题目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一章植物知识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由原生质组成的,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总称。

原生质体包括了由原生质在形态结构上进一步分化为细胞质、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部分,是细胞内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P2)

植物组织通常指植物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功能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的细胞群。

(P2)

维管组织在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器官中,有一种以输导组织为主体,由输导、机械、薄壁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称为维管组织。

(P2)

根瘤豆科植物的根上有各种形状的小瘤状突起,称为根瘤,它是由生活在土壤中的根瘤细菌侵入到根内而产生的。

(P5)

芽是出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P7)

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P10)

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P12)

两性花是一朵花中,不论其花被存在与否,雌蕊和雄蕊都存在而正常发育的。

(P14)

花序许多花着生于花轴之上,则形成花序。

(P17)

真果在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果实纯由子房发育而成,这种果实称为真果。

(P21)

聚花果(复果)由整个花序发育形成的果实。

(P23)

子叶出土型幼苗种子萌发时,胚轴迅速生长,从而把上胚轴、子叶和胚芽推出土面,这种方式形成的幼苗,称为子叶出土型幼苗。

(28)

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个体发育)称为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是指植物由种子萌发经幼苗、幼树发育到开花结实,最后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

(P28)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氧和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等。

对植物而言,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活有直接、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P29)

二、单选题

1、细胞形状非常多样,主要决定于其(D)。

A、形状B、大小C、结构D、功能

注:

细胞的形状多样,其形状是由所处的环境和担负的生理机能决定的。

(P1LL13)

2、根瘤具有固(A)能力。

A、氮B、磷C、钾D、钙

注:

根瘤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固氮作用,根瘤菌中的固氮酶能够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变为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可以从根的皮层细胞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料。

(P6L1)

3、雄蕊4枚,二长二短,称为(B)。

A、二体雄蕊B、二强雄蕊C、四强雄蕊D、单体雄蕊

注:

二强雄蕊是花中雄蕊4枚,二长二短,如一些唇形科植物的雄蕊。

(P16LL7)

4、属于核果的植物是(A)。

A、桃B、苹果C、西瓜D、柑桔

注:

核果通常由单雌蕊或复雌蕊子房发育而成,其子房为上位或下位,心皮1~6层,合生或连生。

其最大的特点是内果皮细胞经木质化后形成坚硬的核,内含1枚种子。

常见的核果有桃、李、杏、枣、樱桃、芒果等的果实。

(P22LL5)

三、多选题

1、营养器官包括(A、B)。

A、根B、叶C、花D、种子

注:

具有营养功能的为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和叶。

(P3L1)

2、属于对生叶序的植物是(A、D)。

A、女贞B、樱花C、枇杷D、桂花

注:

每个节上相对着生两个叶柄的称为互生。

(P12LL4)

3、属于合瓣花植物是(A、B、C)。

A、泡桐B、迎春花C、连翘D、刺槐

注:

花瓣彼此连合的为合瓣花冠。

(P15L12)常见的合瓣花植物有:

桂花、丁香、迎春花、泡桐、水曲柳、楸树、柿树、杜鹃、茶花、连翘、益母草、枸杞等

4、属于网状脉植物是(B、C、D)。

A、棕榈B、女贞C、毛白杨D、垂柳

注:

网状脉是双子叶植物特有的,分为羽状网脉、掌状网脉、三出脉、离基三出脉。

(P12)

女贞、垂柳为羽状网脉,棕榈为射出平行脉

5、属于无胚乳种子是(A、B、C)。

A、刺槐B、核桃C、板栗D、油松

注:

(P25)

6、按芽发育后所形成的器官可分为(A、B、C)。

A、叶芽B、花芽C、混合芽D、顶芽

注:

(P8)

7、风媒花的特征是(B、C、D)。

A、多为多性花B、花粉量大C、柱头面大D、有黏液质

注:

(P19)

四、简答题

1、种子萌发的过程。

答:

种子萌发时,首先吸水膨胀,胚细胞迅速分裂、生长,胚根突破种皮从种孔伸出,迅速向下生长在土壤中形成根系,然后胚轴活动(伸长或不伸长)使子叶出土或留土,胚芽生长形成地上部分的主茎和叶。

这时种子的胚成长为幼苗。

(P26-27)

2、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答:

P29-35

五、论述题

1、种子萌发的条件。

答:

P27

2、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综合作用。

答:

P29-35

六、判断题

1、√(P1)2、√(P1)3、√(P3)4、√(P13)5、√(P21)

补充名词解释

细胞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功能和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

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总称。

定根由胚根发育而成,具有一定的发生位置。

不定根有些植物可以从茎、叶产生根,这种不是由根部发生、位置也不一定的根,通称不定根。

菌根高等植物的根可以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这种与真菌共生的幼根,称为菌根。

节枝条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无叶部分。

叶腋叶片与枝条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叶腋。

长枝节间显着伸长的枝,称为长枝。

短枝节间短缩,各个节紧密相接的枝条,称为短枝。

不完全叶是指一个叶中叶片、叶柄、叶托三部分任缺1~2部分的叶。

叶裂叶片边缘凹凸不齐,凸出或凹入的程度较齿状叶缘大而深的叫叶裂。

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叶叫单叶。

复叶一个叶柄上着生二至多数叶片的叶叫复叶。

完全花是指具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的花。

不完全花是指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任缺1~3部分的花。

辐射对称花是一朵花的花被片的大小、形状相似,通过它的中心,可以切成两个以上的对称面,又叫整齐花。

左右对称花是一朵花的花被片的大小、形状不同,通过它的中心,只能按一定的方向,切成一个对称面,又叫不整齐花。

心皮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假果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它部分(如花托、花被等)参加发育,与子房一起形成果实,这种果实称为假果。

单果由一朵花的单雌蕊或复雌蕊子房所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由一朵花中多数离心皮雄蕊的子房发育而来,每一雌蕊都形成一独立的小果,集生在膨大的花托上。

种子萌发具有萌发能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开始萌发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萌发。

子叶留土型幼苗P28L4-6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二章土壤肥料知识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

(P37)

土壤结构体是各级土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土壤实体。

(P38)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P38)

毛管悬着水是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像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毛管悬着水。

(P39)

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P45)

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变酸和変碱而保持PH稳定的作用,或称缓冲性能。

(P42)

二、选择题

1、我国一般采用(C)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

(P38)

A、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B、苏联土壤质地分类制C、卡庆斯基制D、中国质地分类制

2、对植物无效的水是(A)。

(P39)

A、吸湿水B、膜状水C、毛管水D、重力水

3、通常相对含水量的(B),是适宜一般农作物以及微生物活动的水分。

(P39)

A、50%~60%B、60%~80%C、80%~85%D、85%~90%

4、土壤学中,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B)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P44)

A、10%B、20%C、30%D、40%

5、矿质养分含量丰富的自然土壤发生层是(B)。

(P46)

A、淋溶层B、淀积层C、母岩层D、母质层

6、()是符合生产需要的良好土壤结构体。

(D)(P38)

A、片状结构体B、块状结构体C、柱状结构体D、团粒结构体

三、多项选择

1、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有(A、B、C、D)。

(P37-38)

A、土粒排列方式B、施肥C、土壤质地D、灌溉

2、影响土壤孔隙的因素有(A、B、C、D)。

(P39)

A、土壤耕作B、土壤结构C、土层深度D、土壤质地

3、影响土温变化的土壤因素有(A、B、C、D)。

(P41)

A、颜色B、湿度C、地表状态D、水汽含量

4、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有(A、B、C、D)。

(P42)

A、气候因素B、生物因素C、母质D、灌溉

5、土壤形成因素有(A、B、C、D)。

(P45)

A、母质B、生物C、时间D、地形

四、简答题

1、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P40)

答:

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主要有:

1、土壤空气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2、土壤空气影响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3、土壤空气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转化;4、土壤空气状况影响作物的抗病性能。

2、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

(P40)

答:

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有: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近地表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近地表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近地表大气;4、土壤空气中的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近地表大气;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P41)

答: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

1、土壤质地;2、有机质含量;3、无机胶体类型;4、土壤酸碱性。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P44-45)

答: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主要有:

1、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养分较完全;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提高土壤保肥性;④提高土壤缓冲性;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2、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②减轻农药残留,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③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碳库。

3、其它方面作用,主要表现在:

腐殖酸在一定的浓度下能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5、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P44)

答: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包括:

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腐殖物质。

6、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P52-53)

答: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根系对水和矿质的吸收不成比例;2、根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3、根系吸收单盐会受毒害。

7、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外界因素。

(P53-54)

答:

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外界因素有:

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土壤PH。

五、论述题

1、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P43-44

答: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有:

1、温度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超出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

2、水分及其有效性水是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水分对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决定它的含量,更重要决定水的有效性。

3、PH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最适宜的PH值为6.5~7.5,PH值在4.0~10.0之间也可以生长。

4、氧气通气状况的高低对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结构良好、通气的旱作物土壤中有较丰富的好氧性微生物生长发育。

5、生物因素微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土壤环境变恶劣时,能存活下来,环境好转时有重新繁殖。

6、土壤管理措施常规耕作、覆盖减耕和免耕等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大田的除草剂和叶面杀虫剂的剂量很少会使土壤达到足以直接伤害土壤微生物。

2、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综合防治。

答:

P50-51

六、判断题

1、土壤颗粒是指在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及土壤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它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组成。

P38

2、土壤空气中的还原性气体,也可使根系受害。

P40

3、矿质酸性土以交换AI3+占绝对优势。

P42

4、土壤盐基饱和度指盐基离子占吸附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P41

5、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土壤。

P44

答案:

1、√2、√3、√4、√5、√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三章气象知识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P59)

绝热变化在空气团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情况下,由于外界对其压力的变化,从而引起空气团内能的变化。

这种与外界未发生热量交换而引起的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P60-61)绝热变化可分为绝热冷却和绝热增温。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P62)

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称为气团。

(P67)

锋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

(P67)

季风大范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P65)

二、单项选择

1、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层是(A)。

(P58)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

2、相对湿度主要决定于(A)。

(P62)

A、温度B、光照C、水分D、氧气

3、干燥度1.5~2.0,年降水量200~400mm。

属于(A)地区。

(P70)

A、半干旱地区B、干旱地区C、极干旱地区D、半湿润地区

三、多项选择

1、影响土温变化的土壤因素有(A、B、C、D)。

P41

A、颜色B、湿度C、地表状态D水汽含量

2、土壤表面的蒸发取决于(A、B、C、D)。

P62

A、土壤结构B、植被C、气象条件D、土壤含水量

3、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主要有(C、D)。

P63

A、露B、霜C、云D、雾

注:

露、霜是产生于地表或地物上的水气凝结物。

四、简答题

1、我国的季风环流特点。

答:

P66L6

2、抗旱作用的生理生化特征。

答:

P71

五、论述题

1、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

答:

P67

2、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答:

P69-71

3、植物的需水规律。

答:

P63

4、光周期现象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答:

P74

六、判断题

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P59

2、影响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和空气所占的比重。

P61

3、季风环流主要是海陆间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引起的。

P66L2

4、气流翻越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又干又热的风称为焚风。

P66LL7

5、气团是在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和适当的环流条件下形成的。

P67L8

答:

1、√2、√3、√4、√5、√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四章林木生长发育思考题答案

一、判断题

1、森林是由各种各样的植物所组成。

(P78)

2、森林是由动植物组成的生物群体。

3、林木个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可逆的体积变化,称为生长。

(P79)

4、生长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植物体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的绝对增加。

(P79)

二、选择题

1、森林包括(A、B、C、D)。

A、乔木B、灌木C、幼苗幼树D、藤本植物

2、林木生长产生周期性的原因主要是(A、B、C、D)因素分配差异所致。

P80LL5

A、温度B、光照C、水分D、养分

3、根据林木结实规律,将林木生长发育划分为(A、B、C、D)阶段。

P80

A、幼年期B、青年期C、壮年期D、老年期

三、简答题

1、森林植物由哪些成分组成?

答:

P78

2、树种高生长类型有哪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答:

P80LL3

3、简述林木个体生长各阶段的特点。

答:

P80L1

四、论述题

林木个体生长相关性的表现。

P81-82

答:

林木个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统一体,各器官的生长存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林木地上部分所需的水分、矿物质、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是由根部供给的,而根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激素等是由地上部分的叶子制造的,表现出了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普遍存在主茎顶端优势,表现为主茎生长速度大于侧枝。

当主茎受伤或停止生长时,侧枝会代替主茎迅速生长。

3、营养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一方面,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提供养分,有利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另一方面,在生殖生长中,生殖器官会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反过来影响营养器官的生长。

4、极性和再生

极性是指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枝段、根段)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如植物个体的顶芽,向上生长叶和茎,根尖不断发生侧根和根毛。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人工林概述思考题答案

一、判断题

1、评价人工林速生丰产水平的高低,是用同一树种人工林生长量比较的。

(×)P89

2、母树林、种子园都生产林木种子,故都是经济林。

(×)P85

3、林木分化不论在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是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P87

4、林木分化是林木水分、养分上竞争的过程,自然稀疏是林木之间竞争的结果。

(√)P87

二、选择题

1、以下林种属于公益林的是(A、D)。

A、防护林B、用材林C、经济林D、特种用途林

2、以下林种属商品林的是(A、B)。

A、用材林B、经济林C、母树林D、种子园

3、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B、C、D)。

P85

A、生长迅速B、林产品产量高C、木材材质好D、结实较早

4、影响林木自然稀疏的因素主要有(A、B、C、D)。

P87

A、树种B、树龄C、立地条件D、造林密度

5、森林生态因子主要指(A、B、C、D)。

P88

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生物因子

三、简答

1、人工林为什么比天然林生产率高?

P85L18-22

2、人工林一般经过哪几个生长发育阶段?

P86

3、林木分化开始出现在什么时候?

引起林木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P87

答:

林木分化开始出现在幼林郁闭后。

引起林木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1、林木个体之间的遗传特性差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2、各林木所处的小环境不完全一样。

4、简述影响自然稀疏的主要因素?

P87-88

5、造林基本技术措施是什么?

P91

6、在造林技术革新上目前你知道的有哪些?

P93-97

四、简述

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P91-93

造林工技师培训教材第一章、第二章论述题答案

一、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综合作用

1、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各个单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因此,环境对植物的生态作用,通常是各个生态因子共同组合在一起,对植物起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

许多生态因子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须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其中一、二个因子是起主要作用的。

3、生态因子间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

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同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因子,便能引起植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到阻碍,甚至死亡。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

但是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仍然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说,生态因子具有可调剂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同一植物的各个不同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

植物的一生中,并不需要固定不变的生态因子,而是随着生长发育的推移而变化。

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中的光照、温度、雨量等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也就是说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直接作用。

生态因子中的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对植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可以通过影响光照、温度、雨量等生态因子的分布,从而对植物发生影响。

因而,生态因子也可以间接地影响植物。

因此,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生态幅

植物对生存条件和生态因子变化强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长不适或死亡。

主要表现在:

树木与环境、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地形及生物因子的生态适应或关系。

二、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综合防治

(一)土壤污染的控制

1、进行土壤质量调查和监测

加强对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价、观察污染状况及动态变化,有利于土壤的保护。

科学地监测与科学的管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

2、严格控制农药生产质量与使用

化学农药不断更新,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严格选好农药,控制用药时间、浓度,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使农药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

3、加强污水管理

加大污水排放检查、监督力度,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发展水库氧化塘、净化污水,控制污染。

4、控制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量

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数量,关闭高污染小企业。

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要严格处理,杜绝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二)土壤污染的综合防治

1、植树种草,保护净化环境。

利用某些植物对有害物质具有吸收、分解的特性以及净化空气的作用,植树种草,降低有害物质含量,缓解毒害作用,净化空气,防止因大气污染而造成土壤污染。

2、生物防治

培养繁殖土壤动物、微生物或逐年换土,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降低污染级别。

3、增施优质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增加有机胶体,利用腐殖质络合能力吸附农药和重金属离子,减少毒害作用。

4、选育抗虫、抗病的园林植物,减少用药

通过选育抗虫、抗病的园林植物及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在园林植物上的用药。

5、其他措施

采用化学的方法沉淀重金属毒害物质,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