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33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质量评估六.docx

单元质量评估六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单元质量评估(六)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人地关系思想是个逐步演变的历史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革命以后,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2.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④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和稳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1·西安高一检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A.狩猎-采集时期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D.信息社会时期

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据此回答5~8题。

5.图中M代表()

A.物质和能量B.废弃物

C.人类社会D.环境

6.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7.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8.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一定数量的物质和能量

C.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清除人类产生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9.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①生态系统②社会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1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有()

①用淘米水浇花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③用洗衣服的水冲厕④使用一次性餐具

⑤大量互赠明信片贺卡⑥分类投放垃圾

⑦用塑料袋购物⑧使用节能灯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

C.①②⑥⑦D.①②③⑥⑧

13.(2011·浙江学业水平测试)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其主要目的是()

A.倡导节约用水B.与国际水价接轨

C.增加居民收入D.发展淡水养殖业

14.(2011·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控制人口B.发展经济

C.保护森林D.开发能源

15.(2011·湖南学业水平测试)电动公交车低碳环保、安静舒适,有利于减轻下列城市环境污染中的()

①噪声污染②光污染

③水污染④汽车尾气污染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②④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在遭到破坏。

这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弃物的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16~18题。

16.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17.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模式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田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18.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你认为合理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它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它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2011·山东学业水平模拟)读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0.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21、22题。

21.下列不符合循环经济说法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径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22.下列做法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是()

A.广大农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

B.大力发展小煤窑,全面开发煤炭资源

C.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积极降低能耗

D.加大石油出口量,为国家创收

“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据此完成23~25题。

23.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加强科学管理

24.目前“绿色”已经成为很时尚的名词。

除了“绿色GDP”之外,还有“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等名词。

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5.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我国下列省区中,最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黑龙江省B.四川省

C.广东省D.河南省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1·山东学业水平模拟)读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图,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8分)

(1)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很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奥运”成为当今热门话题。

以下四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判断。

甲同学:

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

()

乙同学:

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

丙同学: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

丁同学: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四位同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措施,请判断其措施是否可行。

甲同学:

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

乙同学:

使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

丙同学:

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

丁同学:

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等。

()

 

2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把下列A、B、C、D、E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A.粮食需求量增加

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首要措施是___

__________,人类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

___________原则。

(3)第二幅图显示出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________工业。

由此判断形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是()

A.休耕轮作B.兴修厂房    

C.地下开挖矿井D.露天开矿

28.(2011·南通高一检测)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坎昆气候大会,在多次被拖入漫长的“加时赛”后终于落幕,大会最终达成折中、平衡与灵活的“一揽子方案”《坎昆协议》。

2℃的气温警戒线则被人们熟知,有人认为这是地球所能承受的升温极限。

材料二低碳生活,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此次会议旨在解决_______________问题,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实践“低碳”生活?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6分)

材料一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

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材料二大豆循环利用的绿色链环示意图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哪些?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______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______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哪些?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哪些?

(至少写三条)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D,2选A。

第1题,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物质和农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到了近代,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

第2题,在人类文明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地关系、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都存在很大差异。

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机械地迁移,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一些科学萌芽。

3、4.【解析】3选C,4选A。

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第4题,热带雨林调节着全球碳氧平衡及全球水循环,因此大面积的砍伐热带雨林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5~8.【解析】5选C,6选D,7选C,8选A。

第5题,图中M代表人类社会,L代表环境。

第6题,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可以表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第7题,A选项,如果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那么环境问题就可以解决;B选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D选项,人与环境有对立的一面,但是如果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也可以达到人地协调。

第8题,只有A选项表示出的是人与环境对立的一面。

9.【解析】选D。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判断,A项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合理地开采并综合利用;B项加大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可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就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项违背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10、11.【解析】10选D,11选C。

第10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11题,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科技等,因此①为社会系统,③为经济系统,只有C项符合题意。

12.【解析】选D。

一次性餐具和明信片贺卡都需要消耗森林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3.【解析】选A。

通过调节用水价格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是实现节流的重要途径。

14.【解析】选C。

通过漫画不难看出其表面意思是“滥伐树木是不对的”,从而反映出应该保护森林的主题。

15.【解析】选A。

电动公交车相比于其他普通燃油燃气公交车来说,无噪声及汽车尾气污染。

16~18.【解析】16选C,17选B,18选D。

第16题,破坏性地震主要是由地壳板块活动造成的。

第17题,南水北调调节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属于“牧童经济”模式。

第18题,牧童经济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体现;它是高投入的生产模式,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尖锐的矛盾。

19、20.【解析】19选D,20选C。

第19题,由图可知,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20题,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C项。

21、22.【解析】21选A,22选C。

第21题,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目前通过科技进步,发展经济,降低环境污染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第22题,循环经济是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经济。

23~25.【解析】23选B,24选A,25选D。

第23题,理解绿色GDP的含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其增长的关键。

第24题,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等,但带有绿色的食品未必是绿色食品。

第25题,图中显示该省区粮食作物是玉米,并且可以利用沼气,由此推知为河南省。

26.【解析】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等。

但带有绿色的食品未必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要使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而是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等。

答案:

(1)×√√√

(2)×√×√

27.【解析】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需要通过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过度放牧、不让土地休耕来增加产量,结果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要解决恶性循环必须从根本做起,那就是控制人口数量。

黄土高原上有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基地,露天开矿破坏地表环境,造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

 

答案:

(1)

(2)控制人口数量持续性

(3)能源D

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全球变暖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是由于大量矿物燃料燃烧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二是大量植被被毁,破坏了碳氧平衡。

(2)题,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旱涝等极端天气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第(3)题,实践“低碳”生活应从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矿物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量植被的破坏

(2)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三条即可)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自备购物袋;双面用纸;少用一次性产品;使用节能产品等。

29.【解析】本题以大豆产业循环链为例,考查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好处。

结合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的优势即可作答。

答案:

(1)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

(2)18

(3)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而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工业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

(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织品,对皮肤无刺激。

(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