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30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docx

大沟河水库勘察报告

1绪言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位置

大沟河水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乡大沟河村南,北距济源市约8km;焦枝铁路在库区西边沿通过,轵城南环路在水库大坝坝顶通过,交通方便。

1.1.2工程规模

水库建成于1959年,大坝位于蠎河支流的双阳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0.18km2,水库总库容536万m3,兴利库容243万m3。

大坝为均质粘土坝,最大坝高25m,坝顶高程200.00m,坝顶宽约6m,坝顶长约141m;大坝右坝头,东南约88m处设置有泄洪闸及溢洪洞;溢洪洞与大坝同期建成,溢洪洞最大泄洪量40m3/s,净洞宽2.5m,净洞高3.6m,洞长约210m,洞顶为砖混结构;泄洪闸建成于1987年,两孔,孔宽15m,挡水高度3m,闸底板高程193m。

输水洞位于大坝左肩西边约30m处,进水口有三级闸门控制;进水口顶板高程为195m,底板高程181m;输水洞出水口位于大坝左肩下游,距右坝坡角约25m,出水口顶板高程为181.5m,底板高程为179.50m,输水洞最大流量为1.14m3/s。

输水洞长约135m,为料石砌成。

1.1.3气候

大沟河水库流域内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低气温-20℃,出现在1969年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43.4℃,出现在1966年6月份。

最大风速15m/s,最大风力8级。

多年平均无霜期223天,最长年份为262天,最短年份为195天,初霜最早出现在10月14日,最晚出现在4月9日。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90mm,最大年份为1107mm,最少年份为389mm,多年平均径流深150mm。

暴雨多集中在汛期7、8月份,6-8月多年平均降雨量471mm,占全年降雨量的68%,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汇流时间短,洪峰流量大。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匀,夏秋之间,太平洋暖湿气团活跃,雨量充沛;冬春之际,蒙古高压气流盛行,雨雪稀少。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mm,陆地蒸发量550mm。

由于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洪水,造成洪灾,冬春季干旱少雨,又容易形成旱灾。

1.2工程存在主要问题

(1)大沟河水库于1959年建成,为“大跃进”年代的产物,大坝全部为人工夯填土,填筑质量差,特别是右坝肩与坝体结合部位(高程187.6m以下)长期渗水,大坝前无护坡,后无排水设施,纵横排水沟损坏严重。

(2)由于库区为黄土丘陵区,加上气候因素(降水集中),至使库岸冲刷、崩塌严重,加修建焦枝铁路时大量弃土倒入库区内,至使库区淤积严重。

(3)水库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归轵城乡管理,由于经费短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原有建筑物损坏严重,溢洪洞进出水口损坏严重,非常溢洪道在修路时被封死无法利用。

1.3工程前期处理情况

由于左坝肩进发处出现沉陷裂缝,右坝肩下游与坝体结合部漏水严重,1989年由济源市水利局自筹1.8万元,对大坝降裂缝、严重渗漏部分进行过粘土浆灌浆处理,由于经验不足,效果不好;1992年由济源市水利局自筹5.5万元,对上下游坝坡进行过整修,并分别在下游坝坡183.5,187.5,194m标高处和大坝两端修建排水沟,但由于施工质量差,现已损坏;2008年10月对坝顶路面进行了硬化。

1.4勘察任务和要求

1.4.1勘察任务要求和目的

本次勘察任务要求是:

全面复查影响水库安全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检查水库运行后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坝基、岸坡的工程处理效果和坝体填筑质量作出地质评价;初步查明库区存在的地质病害及危害程度。

本次勘察目的主要是为大坝安全鉴定分级提供地质资料,提出库区的地震动参数。

1.4.2勘察工作概况

我院受济源市水利局的委托,要求对济源市大沟河水库进行大坝安全鉴定。

我院接受委托后于2009年2月17日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到库区进行了现场查勘,并于2009年2月19日~24日对库区进行了安全鉴定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有关规定,拟建建筑物的工程等别为

类——小

(1)型水库,大坝为低均质土坝。

勘察方案根据《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有关规定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拟建场地现有状况,在坝轴线上布设一条勘探线,孔距40.3~44m,垂直坝轴线布设勘探线一条,孔距30~32m。

两条勘探线呈“+”字交叉形,钻孔5个,孔深18.3~29.5m。

并分别进行了钻孔原状土取样及钻孔注水试验,另外在坝体上游坡上高程194.5m、192.5m处作了二个双环渗水试验,在右坝肩上游高程193m处作了一个双环渗水试验。

本次工程测量采用自由坐标,磁北方向,引测85国家高程基准,分别测绘了坝址区地形图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本次完成的主要勘测工作量详见表1.4.2-1

本次勘察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为:

(1)《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2)《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

(3)《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5)《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6)《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2-1

勘察项目

单位

数量

技术要求

附注

取样孔

3

注水试验及鉴别孔

2

总尺

m

116.2

原状土样

39

[击入取土器][,密封]

扰动土样

5

[密封]

水样

数量**ml,[玻璃瓶装,密封,加大理石粉]

原位试验

双环渗水

3

[按规范标准规格,]

钻孔注水

3

颗分

8

[,比重计法]

物理性试验

45

按国家标准

固结试验

16

[按国家标准,快速法]最大压力为P0+300kPa

湿陷性试验

5

剪力试验

16

[饱固快剪,]

渗透试验

27

水质分析

测地形图

1

自由坐标,磁北方向,引测85国家高程基准

 

2、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大沟河水库位于济源盆地南丘陵地带。

大坝建在轵城乡大沟河村东南大沟河沟谷中,沟谷呈“U”字型,沟谷底部高程170~163m,两岸丘顶高程为220~230m,相对高差50~67m。

沟谷两岸为第四系冲洪积2级高台基座阶地,阶面侵蚀破坏严重,形成多个黄土塬台面地貌。

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和调查,工程区地下100m以内的地层主要为第三系及第四系新生代沉积物,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分布于沟谷底部,层厚2~10m,库区内较厚,岩性主要为粘土夹粉砂,并含有钙质结核。

(2)第四系更新统(Q2):

广泛分布于丘岭区地面,层厚10~25m,岩性上部为黄土状黄土,干,土质紧密,具柱状节理,含有少量大孔隙,土质均匀,无层理,含有少量钙质结核,厚4~8m,主要分布于高程196m以上;中下部为棕红~棕黄色,含有成多个层状钙质结核,不具有湿陷性。

(3)第三系(N):

零星出露于沟谷岩边,多被第四系更新统(Q2)棕黄色粘土复盖,岩性为: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泥灰岩,局部夹砂砾岩,产状倾向80~130°,倾角10~25°,厚度>100m。

2.3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

大沟河水库位于封门口大断裂控制形成的济源向斜盆地南翼。

盆地中心沉积为新生代第四纪全更新世松散岩类地层,基底为第三纪半胶结泥岩夹砂岩地层,新构造运动受封门大断裂控制,以北为剧烈上升,以南上升相对缓慢。

据历史文献记载,勘察区及附近(半径30Km)无破坏性地震发生。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地层稳定,在小区域内变化不大。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根椐《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规定,从场地土的性质和测试数据判定,属于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

类,属于抗震有利地段。

根椐场地土质及地下水埋藏条件,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规范》规定初判,本场地不存在地震液化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地下水

工程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有一层地下水,属孔隙水。

由于工程区属丘岭地区,地面坡度较大,该区降水多又集中在6、7、8三个月,因此大气降水主要形成地面坡流汇入地表水系,又加上该区地表为巨厚层弱透水密实坚硬状黄土状粘土,大气降水很难渗入地下,因此工程的地下水完全地表水系及库区侧渗补给,其消耗项主要为开采、蒸发、地下径流及河谷排泄。

根据观察及调查,工程区的地下水埋深与库水位及距水库的距离有直接关系。

根据对库水位,水库管理处院内水井和水库大坝东北90m处养兔厂内水井水位及北部溢洪道出水口处下方的渗水点观测推算,工程区的地下水力梯度范围值约为1/16~1/18。

根据库水位及2、4、5号三个钻孔孔内稳定水位同期观测结果推算,坝体内的水力梯度范围值约为1/3~1/7。

2.4.2渗透性评价

根据现场钻孔注水试验、表层双环渗水试验和室内渗透试验,综合分析,分别对大坝坝、坝基和坝肩的渗透性评价如下:

a:

体大坝体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根据颗分结果粘粒含量在24~30%,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1.9~8.5×10-6cm/s,平均值为4.55×10-6cm/s,属微透水体;

b:

坝基主要由弱风化半固结粘土(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6.4~8.6×10-7cm/s,平均值为7.9×10-7cm/s,属极微透水岩层;

c:

坝肩主要由硬塑状黄土状粘土组成,具有柱状原生节理,并含有少量联通大孔隙结构,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1.39~4.75×10-5cm/s,平均值为3.0×10-5cm/s,属弱透水土体。

 

3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1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3.1.1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和调查,坝址区钻探所达深度以内的地层根据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3个工程于质单元(不包括大坝坝体),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夹少量粉砂,并含有钙质结核,呈棕红~棕灰色,可塑~软塑状。

该层主分布于沟谷底部大坝前后,层厚2~10m,坝前库区内较厚。

该层土对本工程基本没影响。

(2)第四系更新统(Q2):

岩性为黄土状黄土,其成份:

按塑性指数分类为粘土、壤土,按颗粒级配分类为粉质粘土、重粉质壤土,按《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分类为低液限粘土;中棕红~棕黄色,硬可塑状,无摇震反应,韧性高-中等,干强度高,土质紧密,结构强度高,具柱状节理,含有少量大孔隙,无层理,土质不太均匀,含有少量钙质结核,钙质结核多集中成层,不具有湿陷性。

该层厚0~20m,沟谷底部坝基处缺失,主要分布于左右两坝肩,高程196m以下。

(3)第三系(N)粘土(泥)岩:

岩性为:

紫红色泥岩,成份为含砂质粘土,半固结状,强风化。

岩层倾向约90°,与大坝走向(110°)基本一致,倾角约11.5°。

该层为坝基持力层,没揭穿,最大揭示厚度为3.5m。

但该层区域上分布稳定,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岩性主要为: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泥灰岩,局部夹砂砾岩,产状倾向80~130°,倾角10~25°,总厚度>100m。

3.1.2坝基、坝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坝基:

组成坝基的岩层主要为半固结弱风化第三系粘土(泥)岩,岩层倾向约90°,与大坝走向基本一致,倾角约11.5°。

根据室内饱和固结快剪强度试验,内摩擦角Φq范围值为30~21°,平均值为26.9°,粘聚力范围值为40~25kpa,平均值为33.8kpa。

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6.4~8.6×10-7cm/s,平均值为7.9×10-7cm/s,属极微透水岩层。

因此对低均质粘土坝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匀为良好的坝基础。

(2)坝肩:

组成左右坝肩土层为第四系更新统(Q2)黄土状黄土,硬塑状,均质密实,具柱状节理,含有少量大孔隙,无层理。

根据室内饱和固结快剪强度试验,内摩擦角Φq范围值为26~7.4°,平均值为18.5°,粘聚力范围值为54~15kpa,平均值为41kpa。

其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22Mpa-1,压缩模量平均值为12Mpa,不具有湿陷性。

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1.39~4.75×10-5cm/s,平均值为3.0×10-5cm/s,属弱透水土体。

因此坝肩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稍差的坝肩地层。

3.1.3坝体质量评价及存在问题

(1)坝体质量评价:

坝体为均质土坝,据钻孔土样野外鉴定及颗粒分析资料,坝体填土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根据颗分结果粘粒含量在24~30%,从3个钻孔21个样品干密度干密度范围值为1.36-1.62g/cm3,平均值为1.54g/cm3;据9组饱和固结快剪试验统计结果,内摩擦角Φq范围值为17~7.8°,平均值为11.1°,标准值为8.9°,小值平均值是9.1°粘聚力范围值为51~30.6kpa,平均值为39.9kpa,标准值为35.3kpa,小值平均值是34.6kpa;根据根据现场钻孔注水试验、表层双环渗水试验和室内渗透试验,综合分析其渗透系数范围值为1.9~8.5×10-6cm/s,平均值为4.55×10-6cm/s,大值平均值为4.85×10-6cm/s,属微透水体。

当库水位191.6m时,根据库水位及2、4、5号三个钻孔孔内稳定水位同期观测结果推算,坝体内的水力梯度(坡降)范围值约为1/3~1/7。

经多年运用证明,坝体稳定性及抗渗性能良好。

(2)存在问题

(a)据2009年2月21—24号现场观测,当库水位191.6m时在大坝右坝肩与坝体下游结合部位,标高184m以下出现多处渗水点,根据水库管理处记录,当库水位到达193.6m时,在大坝右坝肩与坝体下游结合部位,标高187.6m东边排水槽损坏处出现大量涌水现象,涌水量约为0.1-0.5L/s。

(b)根据勘察及调查资料看,大坝碾压质量(密实度)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上游无护坡,下游无排水设施,纵横排水沟损坏严重.

3.2泄洪闸、洞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泄洪闸坐落于右坝头东南约88m处水库边沿上,泄洪洞进水口坐落于右坝头东南约90m处水库边沿地表以下4~8m处,出水口在进水口东约210m沟底处(详见大沟河水库坝址区地形及勘探点布置图)。

根据现场观察和调查,泄洪闸、洞基础坐落在第四系更新统(Q2)的地层中,岩性为黄土状黄土,其成份:

按塑性指数分类为粘土、壤土,坚硬~硬塑状,根据坝区勘探资料,该层土各项物理、力学及水理指标均能满足要求。

但是该层上部(洞顶以上)含水量极低,易产生崩塌。

3.3引水洞程地质条件评价

引水洞进水口坐落于左坝头西南约75m处水库边沿地表以下5~13m处,出水口在左坝头北约80m沟底处(详见大沟河水库坝址区地形及勘探点布置图),出水口顶部高程约为181m。

根据现场观察和调查,引水洞坐落在第四系更新统(Q2)的地层中,岩性为黄土状黄土,其成份:

按塑性指数分类为粘土、壤土,坚硬~硬塑状,根据坝区勘探资料,该层土各项物理、力学及水理指标均能满足要求。

但是该层上部(洞顶以上)含水量极低,易产生崩塌。

 

4结论和建议

(1)坝基土层岩性较简单,为第三系(N)半固结粘土(泥)岩,强度较高、极微透水,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坝基地层的强度可以满足大坝的要求,经水库多年运行证明,坝基稳定性良好。

(2)坝肩处土层岩性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黄土状粘土层,强度相对较高,透水相对较强(属弱透水--中带),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稍差,坝肩地层的强度可以满足大坝的要求,该土层稳定性良好,但在右坝肩与坝体结合部位渗漏严重,并存在绕渗问题。

(3)坝体填筑质量稍差,不均匀,但已达中等密实状态,填料成份主要为低液限粘土(重粉质壤土),粘粒含量在24~30%之间,坝体填土透水性较弱,属微透水,上游坝坡无防护,下游坝坡无排水设施,坝脚处有可能产生渗透变形。

根据击实试验资料,坝体填土最大干密度1.69g/cm3,按压实度96%设计,坝体填土设计干密度应不小于1.63g/cm3。

而从坝体中所取的21个样品干密度范围值为1.36-1.62g/cm3,平均值为1.54g/cm3,不合格率为100%。

(4)泄洪洞进出水口破坏严重,且洞内淤积严重,洞身及泄洪闸严重老化,并且闸前淤积严重。

(5)引水洞进出水口及洞体基本完好,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洞常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库区周边库岸较高不存在淹没问题,但库岸近于垂直,并且为黄土状粘性土,存在浸没崩塌的库岸稳定问题;库区淤积严重。

(7)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

本场地不存在地震液化问题。

(8)对大坝体、坝基及坝肩进行安全稳定验算所需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指标计算参数可按“大坝、地基物理、水理、力学指标验算计算参数建议值表”表4.2-1使用。

(9)建议要进一步观测、调查大坝右坝肩与坝体下游结合部位,(标高187.6m)东边排水槽损坏处出的漏水量及其产生原因。

 

大坝、地基物理、水理、力学指标验算计算参数建议值表

表4.2-1

岩土编号

岩土名称

孔隙比

e

天然含水量

(%)

天然重度r

(kN/m3)

干密度

Ρd

(g/cm3)

密度

G

内摩擦角

Φq

(度)

粘聚力

Cq

(KPa)

压缩系数a1-2

(MPa-1)

压缩模量Es

(MPa)

渗透系数k

(cm/s)

地基承载力允许值f

(KPa)

1

人工填土

0.852

25.9

19.2

1.51

2.74

8.9

35.3

0.24

7.4

6.12E-6

2

低液限粘土

0.791

26.5

19.5

1.53

2.73

18.5

41

0.276

6.6

3.98E-5

200

3

粘土(泥)岩

0.651

23.3

20.3

1.65

2.72

21

33.8

0.219

7.60

7.9E-7

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