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77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x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8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名师综述】

1.本专题重点问题有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有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

2.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多数是材料式,新情境试题特别多,体现对能力的考查;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今后出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从内容上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

3.“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与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紧密结合,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规律总结】

一、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及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维新变法运和清末新政的客观推动及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

1、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2、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快

1、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

2、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3、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短暂春天

民国初年(1912--1919)特别是“一战”期间

1、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2、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3、“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内在动力)

4、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

5、一战中欧列强暂时放松侵华(主要原因)

1、办厂数量剧增、投资额剧增

2、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涌现著名实业家:

张謇(状元出身)、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1、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2、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3、导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主要)

迅速萧条

“一战”结束后(1919--1927)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2、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3、民企本身竞争力较弱

大量工厂倒闭

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1、中国基本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工业部门增多

2、产品出口国外

3、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4、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1、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2、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主要)

日益萎缩

抗战时期(1937--1945)

1、在沦陷区:

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及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2、在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1、在沦陷区民族企业或毁或被吞并

2、在国统区,大量企业倒闭

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美国经济侵略加剧

2、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挤压民企

3、国民政府的增捐加税,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发展特点

第一,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希缺、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思想观念浓厚

第二,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因素

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希缺、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思想观念浓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最主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战争与革命不断。

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4、从发展趋势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5、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认识: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2)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如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如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

三、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及其特点。

(1)自然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是:

生产上“男耕女织”,消费上“自给自足”,这里的“足”是指维持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对华倾销商品,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居主导地位,这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取得了合法地位;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

中外反动政治、经济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贫穷、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略)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是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经济形式。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营经济。

中国的官僚资本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时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尤能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5)新民主主义经济。

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是“革命型”的经济形式。

它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

【精选名校模拟】

1.近代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急增,江苏省蚕桑业迅速发展起来。

1929年出口生丝价值为7500万美元。

不仅产业规模扩大了,而且产业分工更为细化,产生了诸如蚕种制造业、植桑业、饲蚕业、蚕行、丝行、机器缫丝业等10余种新的行业。

这表明

A.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B.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C.中国传统生产模式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

【来源】【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我国近代“近代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急增……产业分工更为细化,产生了……的行业”,说明我国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我国传统生产模式开始解体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结构的信息,排除D。

2.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工业投资的统计。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民族资本家B.投资中心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C.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D.投资布局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届仿真模拟试卷

(一)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D

3.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天津机器局,“中外匠役量才给值”。

这表明

A.技术是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

B.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动

C.生产管理仍旧保留封建色彩

D.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按日点工给价”“中外匠役量才给值”说明采用雇佣关系的生产关系,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技术的作用,A错误;材料中生产关系属于新式生产关系,C错误;D是明朝中后期出现。

4.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5.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

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

据此可知

A.国内外形势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C.洋务派强调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D.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来源】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近现代史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反馈试题

【答案】C

【解析】题目说明了在洋务运动期间,地主阶级洋务派对国际法和外国法的关注,表明地主阶级洋务派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和世界意识,强调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故选C。

题干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排除A;题干体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B项“成为了国人的共识”说法错误,排除;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排除D。

6.下表为1900-1910年中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变化表。

据此可知,此时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进步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新政推动了钢铁业迅速发展

D.钢铁业增长最为迅速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7.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来源】江西省湾里区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检测试卷.

【答案】C

【解析】1938年中国正在抗战,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等均足以证明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经济建设要服务于抗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是由于抗战的需要而非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38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发展官僚资本主义而非民族资本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体现的就是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8.1948年4月,《东北日报》评论道:

“1947年一月间美金一元只兑换蒋币七千余元,到去年十二月上旬已涨到十六万元以上。

”此评论说明

A.国民党加大了对解放区经济的破坏

B.美国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严重恶化

D.官僚资本大肆地掠夺民营企业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安徽省滁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9.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

统一了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纱票。

该措施客观上

A.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市场

B.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出现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来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C正确;A中完全退出说法绝对;B中贸易逆差不符合事实;D中时解放战争时期表现。

10.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

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

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D.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主要是沿海多于内地,抗战时期工业的内迁促使这一工业布局得以改观,D正确;A是1927年开始,时间不符合;材料比较的是1937年和1943年信息,B错误;官僚资本膨胀主要是国民政府经济政策,C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

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

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

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

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周考(2.19)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答案】

(1)变化:

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2)差异:

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作用:

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

)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

)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

(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

【解析】

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

(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

卫星城?

”,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

12.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称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

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的是什么?

受“双元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欧美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新旧体制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来源】2017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答案】

(1)双元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表现:

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大机器生产(工业化);自由平等思想(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

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

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