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62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复习

篇目:

《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    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    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

古:

第二年 今:

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

古:

年纪大了 今:

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

古:

叹息声 今:

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

古:

因此写了 今:

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

古:

容貌 今:

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

古:

刚才 今:

朝向前方(面))

三、    一词多义

(1)    言

感斯人言(n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n 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v 说)

(2)    命

遂命酒(v 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v 取名)

(3)    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v 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为、替)

(4)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v 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n 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

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

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

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    文言句式

1、    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    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    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

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

黄河 今:

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

谷物收成不好 今:

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

跑,逃走 今:

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

供养活着的人 今:

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

可以凭借 今:

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

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

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

不要归咎 今:

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

“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

把……做成;今义:

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

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

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

古:

用,因为 今:

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

古:

验,检验 今:

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

古:

安置,安身 今:

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

(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