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36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docx

1226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

李海洋总结版的

矛盾的基本内涵:

矛盾是指事物同一体内部对立因素之间的联系

矛盾客观不直观对立双方有联系

矛盾双方非实体但以实体为载体

逻辑矛盾真矛盾辩证矛盾能同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

相依、相贯、相互转(在一定条件下)

斗争性——矛盾双方:

相分、相斥、相互否(无条件)

(3)矛盾的辩证关系

斗制同——同一靠斗争维持,转化靠斗争实现。

同制斗——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规模、

(4)辩证认识的实质:

方法论意义

1、万物有矛盾对立又统一

相斥相依相转化大千世界方发展

2、对立成同一,同一含对立

3、二者性相反,却是同根基

如此析矛盾,事物现本质

如此看问题,方可见发展

4、只能见对立,或仅见同一

皆为形而上,片面单打一

5、逆向会思维实际能联系

思考能换位辩证见精髓

(5)矛盾的基本作用:

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双方统一,形成关系

B相互吸取,相互利用

C相互贯通,构成发展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促进量变,实现质变

同一斗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和谐讲同一,同一不绝对

和谐解冲突,协调谋双赢

(6)矛盾转化的原理

发展是转化转化赖同一

转化须条件条件靠创造

不转是僵化乱转是诡辩

(7)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联系时外因

根本原因是内因第二原因是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外因有作用,必经内因起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普遍性——矛盾出处在,矛盾时时有

矛盾特殊性——不同矛盾有差异

不同阶段有区别

不同方面有特点

解决形式有多种

(9)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1、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矛盾之间分主次矛盾内部分方面

2、两点论重点原理

一物有两点辩证在其间

只见一方面不是全面观

两点有重点不可等量观

始终抓主要矛盾推向前

2、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一般通过个别在(认识顺序)

任何个别含一般(内容属性)

个别却比一般大(内容信息)

一般个别能转化(范围层次)

3、一般和个别的方法论意义

认识事物是析矛盾

普遍特殊中见原因

具体实践是个性理论总结见共性

中国特色是个别社会主义是一般

对立同一规律的九大原理

1、矛盾的基本内涵:

统一体内部对立因素的联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斗争性

3、矛盾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斗争性相互制约

4、辩证认识的实质: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5、矛盾的基本作用:

同一性斗争性推动发展

6、矛盾的转化功能:

发展通过矛盾转化实现

7、矛盾的内因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8、矛盾的普遍和特殊: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9、矛盾发展不平衡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2)量变质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

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

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A、现实基础——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应。

B、产生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方式不当造成的。

C、客观要求——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解决方式——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五个命题角度

一.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

二.从“适度原则”的角度

三.从“普遍联系”的角度

四.从“恩格斯语言”的角度

五.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阐述的

是否违反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列宁在这里指的是,人在实践中依靠已认识的客观规律而作应于客观世界。

而唯心主义的“意识创造世界”观点则是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源。

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5周年:

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20周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最突出特点和最重要贡献)

30周年: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

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

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

的思潮和模式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习总书记中外记者见面会的讲话: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段话将成为35题的材料,用以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党领导人民在建立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D.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次写入报告

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2008.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就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在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反映论与先验论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

C.唯理论与经验论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原因和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原因引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3)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深藏于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通过理性思维把握。

(4)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是事物具有必然的实际存在。

可能是合乎规律但尚未实现的潜在。

可能与不可能——现实中有无根据

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中根据是否充分

(5)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内a或表现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7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  

2012-12-2611:

55:

28|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直击2013】关于雷锋精神的选择题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日记上的话,今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雷锋格言”。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

A.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B.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C.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D.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A.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B.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

D.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3.雷锋同志已离开我们50年,但雷锋精神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以下能够体现雷锋精神的选项有()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

B.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

C.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

D.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1十八大报告考点  

2012-12-2611:

47:

29|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直击2013】十八大报告考点

 

 

一、十八大报告中的命题热点     

1.“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报告

3.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4.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5.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6.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7.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二、十八大报告中的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括()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 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D.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C.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十八大报告中将党的建设的主线概括为()

    A. 科学性建设

    B. 执政能力建设

    C. 先进性建设

    D. 纯洁性建设

 

    三、十八大报告中的分析题

材料1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总书记中外记者见面会的讲话 

材料2

雄关漫道真如铁”——梦想不可丢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历史,从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

 

“人间正道是沧桑”——道路不可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复兴之路,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将中国送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位置。

“长风破浪会有时”——信心不可泄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我们的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曙光。

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要脚踏实地。

坚定地保持“中国信心”。

                      ——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陈列的重要讲话

 

材料3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和完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制度建设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

回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挫折与失误往往与制度缺失或者受到破坏有关。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发轫之时,邓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他再次指出:

“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回首十年,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制度建设方面率先垂范。

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制度、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巡视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逐步建立。

    回首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站上了新的起点。

    回首十年,举行立法听证会、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围绕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着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和代表履职工作,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展现蓬勃生机。

回首十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制度,一大批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引自《人民日报》

 

材料4

    回首十年,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民营经济更加活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趋成熟。

    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声音,让“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表现得更为真实、客观。

德国柏林社会科学中心跨国冲突和国际制度系主任米夏埃尔?

曲恩说,“最迟从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成长起来”,“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在这一制度下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的政治体制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决定,而且决策结果还不错。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

福山这样评价。

     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改革开放,从依法治国到社会管理创新,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为乘风破浪的中国巨轮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作为实践、理论,还是作为道路、事业,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制度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引自《人民日报》

 

命题角度一: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

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3认识论的命题角度?

答题方法  

【直击2013】认识论的命题角度 答题方法

 

认识论极其重要,但头绪多,易散乱。

怎么办?

几条重要线索在手,即可成竹在胸。

第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第二,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

第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四,唯物辩证的真理观。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实践决定认识(就来源和基础而言),认识也指导实践(就功能和作用而言)。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实践决定认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认识指导实践。

这一基本的理论关系有三个命题角度。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这个角度虽难度不高,但很重要。

要具备结合材料解答分析题的能力。

答案要点如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并不否定间接经验,但一切真知皆源于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如袁隆平同志的成就等都是可以结合的命题材料)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质上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正确认识(真理)导向成功,错误认识(谬误)使实践失败;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极大。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个角度是命题热点,也是理论难点和多项选择题易错点。

要正确理解下述难点: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创新就是指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新飞跃(第一次飞跃)。

实践创新就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新进展(第二次飞跃)。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动态展开。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指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它既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党领导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科研新成就如“神舟问天”、“蛟龙探海”都是可以结合的命题材料)

 二,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 

这个命题角度并不很难,但头绪多。

头脑中要梳理清楚。

记住数字“一、二、一”

“一”,一个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两个对立:

反映对先验(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能动对消极(能动反映论和消极反映论的对立)。

“一”,一个统一。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把上述内容理解了,小题可无误,大题可无恐。

 三,认识的过程是两次飞跃

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角度。

对以下12字要点要透彻理解,牢固记忆。

1.“一个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再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两个条件”:

是指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无限反复”: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由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客观矛盾决定的。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的提高也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

 

 四,唯物辩证的真理观

五个内容要记牢:

概念、唯物、辩证、标准、具体。

真理:

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具有客观性:

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标准及其确定性: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有范围的;真理的具体存在是一个过程。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4意识能动性的命题角度答题思路  

【直击2013】意识能动性的命题角度 答题思路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属于重要的命题热点。

在试卷上的考查方向可归纳为二点:

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包含的意识对物质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