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1.docx
《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时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含义及主要特征。
2.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雄安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没有明确的范围,难以度量
B.区域没有从属关系
C.原三县自然特征差异明显
D.区域之间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
2.雄安新区作为新的区域,在划分时主要考虑( )
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C.利用气候、地形为指标
D.利用干湿状况为指标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雄安新区是一个行政区域,故其具有明确的范围,具有明确的界线,它隶属于河北省,原三县自然特征具有相似性。
第2题,从图中其设立的意义可以看出,其实现的功能较多,所以其划分是利用综合指标。
上海和哈尔滨两地气候资料,大致可以反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上的共同点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冬夏温差变化不大
C.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D.雨热同期
答案:
D
解析:
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均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4.形成两地气候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
D.受冬夏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
答案:
A
解析:
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为纬度位置不同。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据此回答5~6题。
5.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水系发达 ②土壤黏重 ③矿产资源缺乏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和华北平原,主要原因是( )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人均耕地面积少,机械化水平低
C.水资源日益缺乏
D.热量条件不足
答案:
5.A 6.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5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开发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矿产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少并没有显现出来。
第6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产品率也较低。
点题训练
(20分钟,30分)
知识点一 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有的边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中国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市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第2题,行政区边界明确。
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热量带和干湿区采用单一的指标划分。
4.下列区域中,区域特点的描述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
A.东部沿海经济地带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D.镇江新区
答案:
D
解析:
D项为行政文化区,具有明确的地域界线。
A、B、C项范围较大,体现的是大范围的区域特点,不够具体。
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5~7题。
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6.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答案:
5.B 6.D 7.B
解析:
第5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第6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第7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
8.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A.都临海洋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同在北半球中纬地区
答案:
D
解析: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并不临海洋,有嫩江和松花江流经,也没有大河在此注入海洋。
长江三角洲基本上位于30°N以北,松嫩平原位于43°N~48°N,同属于北温带。
选项C描述的不是位置。
9.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答案:
A
10.下图为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
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乙为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指出乙图中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3)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B.②③⑤
C.②⑤D.①③⑤
(4)说出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纬度较高,气候温凉,降水较少,适宜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3)D
(4)水土流失(湿地遭破坏)
解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2)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乙地为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故热量不足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
(3)甲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乙为东北平原,故乙地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土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多,适宜机械化生产,且土壤肥沃;而水热条件和劳动力资源则不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开发北大荒和围湖造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植被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加重等。
知识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1.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大。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但因其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加上这里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粮食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12.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C.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D.综合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发展,区域内部人类活动是不断变化的。
区域开发早期,主要是以资源为基础,尤其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在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得到开发,产业结构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后期因资源枯竭等,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出现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局面。
1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
答案:
B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的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大,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因此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
14.A 15.D
解析:
第14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第15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
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
比如,浙江××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县——中宁枸杞,××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
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
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
很多地理分界线是占有一定宽度、逐渐过渡的。
下图示意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段分布。
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理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B.落叶林与常绿林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4.影响该线各段南北宽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地形地势D.海陆分布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该分界线三段都大致东西延伸,说明南北差异明显,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差异。
A、C、D三个选项都主要体现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界线延伸方向与图示不符。
第4题,该界线东西延伸,纬度相似,太阳辐射差异小;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影响导致的分界线延伸方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方向,和图示分界线延伸方向不符。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越向东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过渡特征越明显。
读我国甲、乙两地形示意图,回答5~6题。
5.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甲、乙两地界定正确的是( )
A.甲属于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B.甲属于半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C.甲属于半湿润区 乙属于半湿润区
D.甲属于湿润区 乙属于干旱区
6.两地区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共同有利因素是( )
A.两地夏季均光热充足
B.两地夏季均降水丰富
C.两地土壤类型一致,均比较肥沃
D.两地气候类型相同,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
5.A 6.A
解析:
依据图中区域轮廓、山脉走向及河流分布可知,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属于湿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干旱区,河流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但夏季光热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属于湿润区,因光热水充足,成为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
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甲、乙两岛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甲岛附近水域属于太平洋
C.乙岛位于北半球
D.乙岛周围水域属于大西洋
8.关于乙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以热带雨林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B.地形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D.岛内河流密布,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
9.甲、乙两岛相比,判断公路密度较低且对应的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乙岛——地形B.甲岛——地形
C.乙岛——火山D.甲岛——河流
答案:
7.B 8.B 9.A
解析:
结合图中甲、乙两岛的经纬度信息可知,甲、乙两岛均位于南半球,其中甲岛位于西半球,且在太平洋中,乙岛位于印度洋中,从河流分布看乙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运,且受地形的影响公路密度较低。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
11.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2~13题。
12.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a、b、c、d B.b、c、a、d
C.c、d、b、a D.c、a、b、d
13.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 )
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
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先形成城市然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故B选项正确。
第13题,由于b阶段城市刚刚形成,其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故B选项正确;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大;c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d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地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对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区域地形因流水作用,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B.甲区域河流有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无结冰期
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
D.两区域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15.对甲乙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
②乙地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净迁出区
③甲地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
④甲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地
⑤两地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⑥两地水运交通便利,航运发达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③⑥
答案:
14.C 15.C
解析:
第14题,甲区域是西欧平原,乙区域是长江三角洲,都以平原为主;都无结冰期;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故C正确;甲区域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乙区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第15题,甲地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乙地经济发达,为人口的净迁入区;甲地的气候、市场等条件适合乳畜业的发展;甲地的城市化速度慢于乙地;两地的矿产资源都不丰富;两地都位于沿海地区,河网稠密,水运发达。
二、综合题(30分)
16.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该省区是________,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具有________边界。
(2)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体现了区域内部也存在着________性。
(3)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我们根据________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它们的边界是________。
这说明,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可以把一个区域划分为更详细的几个区域,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__性。
(4)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沙漠广布。
这体现了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区域的________性。
答案:
(1)××区 明确的
(2)森林 草原 荒漠 差异 (3)东 西 降水量与蒸发量 模糊的 层次 (4)整体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1)图中A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其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请列举湘江流域长株潭城市群和莱茵河流域鲁尔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
(3)湘江流域环境问题较突出,请列举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季风水田农业 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
(2)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矿产资源较丰富。
(3)中上游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中下游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洞庭湖湿地破坏严重等。
解析:
第
(1)问,可从气候、地势、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
(2)问,可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3)问,除分析河流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应突出湘江的地域特色,如洞庭湖湿地破坏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