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433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41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环境,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通过合作交流,构建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思路

学生阅历较浅,对于“区域”和“地理环境”的感知往往不全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挂图、板图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和学法

1、教法:

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显示设问,由学生回答。

设问: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

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师讲解]一、什么是区域:

1、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表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读图设问]比较以下两图,设问:

请判断这两幅图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图中的区域规模有何差异?

区域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投影两幅图: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中国三大自然区域图》

[教师归纳]: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

3、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分析]显示以下三图,

《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中国地形图》《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思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试从图中找出两者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差异对生产活动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归纳表格,学生完成』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30º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º~48º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余热同期,河湖密布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得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的差异

『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第一步:

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

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

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

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完成课本P4活动题』

『承转』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阅读课文p5-p6,根据你的理解试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现在处于发展的哪个阶段?

现阶段有何特点?

将来有何发展趋势?

这种发展变化主要受制于什么因素?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教师点评归纳):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教师小结』

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尽相同。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机,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把握机遇,促进发展是我们未来的睿智选择。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情境设置】

师生互动:

北方方言语言虽有区别,但对话交流障碍不大,同属闽南语系的海南话与福建闽南话差异很大,不能交流,这与地理环境差异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各自说说方言,分析差异原因,激发探究兴趣。

【归纳】

师生互动:

语言的流行与区域联系有关,北方平坦的地形,交通联系方便,交流机会多,融洽,差异不大;海南孤悬海外,交往不便,闭塞,差异大。

设计意图:

从感性出发,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引导分析】

以海南话为例,各种方言的流行有地域性,如文昌话——文昌市与周边的地区,海口话——海口与府城、灵山等,万宁话——万宁。

师生互动: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多媒体图解。

(一)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点:

①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②有的边界是有明确的,有的过渡性;③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④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设计意图:

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地域性,得出区域的概念,运用地图直观形象地说明区域特点。

【列表比较】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师生互动:

模仿课本比较“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方法,分析比较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海南岛

台湾岛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关注祖国统一。

【小组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对工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习理解知识。

【小结】

布置学生完成教材P4活动。

(三)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小组学习】

师生互动:

1、阅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思考影响区域不同阶段的自然因素,对分别区域发展的什么影响?

主要有什么?

(水、土)。

2、除了自然因素外,人文因素主要有哪些因素对区域产生影响?

(人口、经济、生产技术等)。

3、据此学生设计表格比较。

设计意图: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培养他们掌握学习区域地理常用的列表分析归纳法,树立发展观。

【总结】

教师利用幻灯片引导学习归纳出本节内容的知识纳要:

1、区域的内涵及特点。

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不同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构建本节书的知识体系。

【知识拓展】

课后探究作用:

海南与台湾在不同阶段的区域差异。

意图:

使学生认识到台湾发达的现代农业,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建设家乡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观点。

【教学后记】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及每种技术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从而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意义

2、培养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地理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思维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具体的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掌握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信心

2.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

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

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

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

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

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

同意。

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感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

遥感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感(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感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

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

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

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点拨:

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⑶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指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⑴界面组成:

功能区,索引,图层内容等

⑵信息系统的功能:

地图信息,全部或局部地区信息,专业分类信息,有关内容的文字、图像信息,缩放、补充、测算等,信息输出等。

有关GIS在国土整治中的其他一些功能作用,教师可以参照后面备课资料,适当补充讲解。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

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

你怎样理解?

点拨:

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⑴联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点拨: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

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

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点拨:

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

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

其中,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像分类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三者的关系可用以下简图表示:

板书设计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2.数字地球

【教学后记】

 

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成因

2、通过列表对比法理解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