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123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学期复习.docx

初二上学期复习

初二复习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

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2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角对等边。

 

(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轴对称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

①两个全等三角形合在一起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③等边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就是这边的垂直平分线;④一条线段可以看着是以它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正确的说法有(  )个A.1个B.2个C.3个D.4个

2.下列图形中:

①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③长方形;④等腰三角形.其中是轴对称图形有(  )个

A.1个B.2个C.3个D.4个

3.已知∠AOB=30°,点P在∠AOB的内部,P1与P关于OA对称,P2与P关于OB对称,则△P1OP2是(  )

A.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B.顶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如图:

等边三角形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则

∠APE的度数是(  )

A.45°B.55°  C.60°D.75°

5.等腰梯形两底长为4cm和10cm,面积为21cm2,则这个梯形较小

的底角是(  )度.

A.45°B.30°C.60°D.90°

6.已知点P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点Q在线段AB的中垂线外,则(  )

A.PA+PB>QA+QBB.PA+PB<QA+QB

D.PA+PB=QA+QBD.不能确定

7.已知△ABC与△A1B1C1关于直线MN对称,且BC与B1C1交与直线MN上一点O,

则(  )

A.点O是BC的中点B.点O是B1C1的中点

C.线段OA与OA1关于直线MN对称

D.以上都不对

8.如图:

已知∠AOP=∠BOP=15°,PC∥OA,

PD⊥OA,若PC=4,则PD= ()

 A.4B.3

C.2D.1

9.∠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距离

为5,Q是OB上任一点,则(  )

A.PQ>5B.PQ≥5

C.PQ<5D.PQ≤5

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5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长为(  )

 A.3cm或5cmB.3cm或7cmC.3cmD.5cm

二.填空题

11.线段轴是对称图形,它有_______条对称轴.

12.等腰△ABC中,若∠A=30°,则∠B=________.

13.在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CD=4,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__.

14.等腰△ABC中,AB=AC=10,∠A=30°,则腰AB上的高等于___________.

15.如图:

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6,AD=5,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16.等腰梯形的腰长为2,上、下底之和为10且有一底角为

60°,则它的两底长分别为____________.

17.若D为△ABC的边BC上一点,且AD=BD,AB=AC=CD,

则∠BAC=____________.

18.△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点E、F,若∠BAC=115°,则∠EAF=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如图:

已知∠AOB和C、D两点,求作一点P,使PC=PD,且P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

 

20.如图:

AD为△ABC的高,∠B=2∠C,用轴对称图形说明:

CD=AB+BD.

 

21.有一本书折了其中一页的一角,如图:

测得AD=30cm,BE=20cm,∠BEG=60°,求折痕EF的长.

 

 

22.如图:

△ABC中,AB=AC=5,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AC于E、D,

①若△BCD的周长为8,求BC的长;

②若BC=4,求△BCD的周长.

 

23.等边△ABC中,点P在△ABC内,点Q在△ABC外,且∠ABP=∠ACQ,BP=CQ,问△APQ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试说明你的结论.

Q

 

参考答案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1.A 2.B 3.C 4.C 5.A 6.D 7.C 8.C 9.B 10.C

11.2 12.30°、75°、120° 13.4 14.5 15.15 16.4、6 17.72° 18.50°

19.提示:

作CD的中垂线和∠AOB的平分线,两线的交点即为所作的点P;

20.提示:

在CD上取一点E使DE=BD,连结AE;

21.EF=20㎝;  22.①BC=3,② 9;

23.提示:

△APQ为等边三角形,先证△ABP≌△ACQ得AP=AQ,再证∠PAQ=60°即可.

 

补充习题

1.如图2,△ABC中,AB=AC=18cm,BC=10cm,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点,求:

△BCD的周长。

图2            图3

2.如图3,△BAC=120°,∠C=30°,DE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求:

∠BAD的度数。

答案

1.28cm

2.90°

 

第二章图形的全等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 角平分线推论: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2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

教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3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个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6全等三角形中的最大边(角)是对应边(角),最小边(角)是对应边(角) 

4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看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相等;   

(3)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上述方法均不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5角的平分线是射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6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中点定义;   

(2)等式的性质;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借助中间线段(即要证a=b,只需证a=c,c=b即可)。

随着知识深化,今后还有其它方法。

7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1) 对顶角相等; 

(2)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   

(4) 角的平分线定义;   

(5) 等式的性质;   

(6) 垂直的定义; 

(7)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8)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和。

随着知识的深化,今后还有其它的方法。

8证垂直的常用方法 

(1) 证明两直线的夹角等于90°;   

(2) 证明邻补角相等; 

(3) 若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 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也必须垂直另一条。

   

(5) 证明此角所在的三角形与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   

(6) 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9全等三角形中几个重要结论 

(1)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2)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3)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图形的习题

1已知,如图4,AB=AC,AD=AE,AB、DC相交于M,AC、BE相交于N,∠DAB=∠EAC,

试说明:

(1)△ACD≌△ABE;

(2)试说明AM=AN.

 

2如图5,已知:

∠A=∠D,∠B=∠E,AB=DE。

BF和EC是否相等?

并说明理由。

 

3如图6,已知:

AB⊥BD,ED⊥BD,AB=CD,AC=CE,试说明:

(1)△ABC≌△CDE;

(2)AC⊥CE

 

答案

1.可以取AD=AE,AB=AC,AD⊥DC,AE⊥BE得到AM=AN:

由AD⊥DC,AE⊥BE得到∠ADC=∠AEB=90°,则根据“HL”可判断Rt△ADC≌Rt△AEB,得到∠C=∠B,然后根据“ASA”判断△AMC≌△ANB,所以AM=AN.

2.利用ASA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关系

3.利用HL证明全等,得到对应角关系即可

 

第三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 ,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勾股数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平方根,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x=

,a≥0 。

0的算术平方根为0,记作

=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

3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4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那位为止。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习题

题型一、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m2+1,2m和m2-1,则此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以5、12为边的直角三角形,则第三边为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图形的折叠问题

3、已知Rt△ABC中,∠C=90°,AC=4cm,BC=3cm,现将△ABC进行折叠,使顶点A,B重合,求DE的长。

 

题型三、最短路程

4、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有一部分如图所示的三级台阶,每一级台阶的长、宽、高分别20m、3m、2m,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运动员,想到B点喝点可口可乐,则该运动员沿着台阶面行走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

 

5、如图,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6、已知,

,求x-y的值。

7、

的算术平方根是

8、城镇人口总数665575306人,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约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答案

1.B

2.13或√119

3.DE=15/8

4.由勾股定理得:

x2=202+[(2+3)×3]2=252,

解得:

x=25m.即25m

5.解:

a的最小长度显然是圆柱的高12,最大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得:

52+122

=13.

即a的取值范围是12≤a≤13.

6.x=1,y=1,x-y=0

7.3

8.6.66×108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1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

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

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

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

点P(x,y)在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

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3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a或y×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

x×a,y×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

x×(-1)或y×(-1)

关于y轴或x轴对称

x×(-1),y×(-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a或y+a

沿x轴或y轴平移a个单位

x+a,y+a

沿x轴平移a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a个单位

 

数量、位置的变化习题

题型一、根据象限内点的符号特点确定点的坐标

1、若点P在第二象限内,且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则点P的坐标为()

A、(-4,3)B、(4,-3)C、(3,-4)D、(-3,4)

题型二、确定符号条件的点的坐标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5,0),B(3,0),△ABC的面积为12,试确定C点的坐标。

题型三、对称后图形的坐标变化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OABC沿OB对折,使点A落在点A1处,OB=8,OC=4,则△BDO的面积为,点A1的坐标为

 

答案

1.A

2.解:

设△ABC的高为h,

∵点A(-5,0),B(3,0),△ABC的面积为12,

∴1/2×8h=12,解得h=3,

∴点C在平行于x轴且到x轴的距离为3的两条直线上.

3.解:

(1)∵BC∥AO,

∴∠BOA=∠OBC,

根据翻折不变性得,

∠A1OB=∠BOA,

∴∠OBC=∠A1OB,

∴DO=DB.

设DO=DB=xcm,

则CD=(8-x)cm,

又∵OC=4,

∴(8-x)2+42=x2,

解得x=5.

∴BD=5,

∴S△BDO=10;

(2)设A1(a,4+b),作A1E⊥x轴于E,交DB于F,

∵BC∥x轴,

∴A1E⊥BC,

∵S△OAB=16,S△BDO=10.

∴S△A1BD=6,

解得A1F=12/5,

∴A点的纵坐标为32/5,

∵BD=5,B(8,4)

∴D点坐标为(3,4),

∴过OD两点直线解析式为y=4/3x,

把A点的坐标(a,32/5)代入

解得a=24/5,

∴A点的坐标为(24/5,32/5).

故答案为:

10,(24/5,32/5).

 

第五章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2、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直线y=k1x+b1(k1≠0)与y=k2x+b2(k2≠0)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重合

(3)两直线垂直

(4)两直线相交

题型一、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概念题

1.无论实数m取什么值,直线y=x+

m与y=-x+5的交点都不能在(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当m_____________时,

是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y=(k-1)x+|k|-1,是正比例函数,则k=

4.2y-3与3x+1成正比例,且x=2,y=12,则函数解析式为

5.当m_____________时,函数y=-(m-2)x

+(m-4)是一次函数.

6.函数y=ax+b与y=bx+a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位置正确的是()

ABCD

7.一次函数y=kx+b与y=kbx,它们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为()

8.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再将直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直线是

9.如图,点P按A→B→C→M的顺序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边上运动,

M是CD边上的中点.设点P经过的路程x为自变量,△APM的面积

为y,则函数y的大致图像是()

 

10.如图中的图象(折线ABCDE)描述了一汽车在某一直线上的行驶过程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下列说法:

①汽车共行驶了120千米;②汽车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③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④汽车自出发后3小时至4.5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在逐渐减少.其中正确的说法共有( )

A.1个B.2个

C.3个D.4个

 

题型二、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1.如图,是直线

的图像,点P(2,m)在该直线的上方,则m的取值范围是。

 

12.如图,函数

的图像相交于A(m,3),则不等式

的解集。

 

13.函数y1=x+1与y2=ax+b(a≠0)的图象如图所示,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在y轴上,那么使y1,y2的值都大于零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答案

1.解:

因为直线y=-x+5的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因此无论m为何值,两直线的交点都不在第三象限;

故选C

2.m=-1/2

3.k=-1

4.y=9/2x+3

5.m=-2

6.C

解:

分四种情况:

①当a>0,b>0时,y=a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bx+a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无选项符合;

②当a>0,b<0时,y=a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bx+a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C选项符合;

③当a<0,b>0时,y=a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bx+a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无选项符合;

④当a<0,b<0时,y=a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bx+a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无选项符合.

故选C.

7.A

解:

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可得:

A、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一次函数y=k的图象可知kb<0,两函数解析式均成立;

B、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kb<0,与次函数y=k的图象可知kb>0矛盾;

C、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kb<0,与次函数y=k的图象可知kb>0矛盾;

D、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kb>0,与次函数y=k的图象可知kb<0矛盾.

故选A.

8.y=-x;y=-x-3

9.A

解:

根据题意和图形可知:

点P按A⇒B⇒C⇒M的顺序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边上运动,△APM的面积分为3段;当点在AB上移动时,高不变底边逐渐变大,故面积逐渐变大;当点在BC上移动时,底边不变,高逐渐变小故面积变小;当点在CD上时,高不变,底边变小故面积越来越小直到0为止.

故选A.

10.A

解:

由图象可知,汽车走到距离出发点120千米的地方后又返回出发点,所以汽车共行驶了240千米,①错;

从1.5时开始到2时结束,时间在增多,而路程没有变化,说明此时在停留,停留了2-1.5=0.5小时,②对;

汽车用4.5小时走了240千米,平均速度为:

240÷4.5=160/3千米/时,③错.

汽车自出发后3小时至4.5小时,图象是直线形式,说明是在匀速前进,④错.

故选A.

11.m>-1

12.x<3/2

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