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93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x

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 :

张康夫

主持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通讯地址:

杭州翠苑一区7幢2单元102

邮政编码:

310012

联系电话:

0571—

传真:

0571—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上海工程大学负责人:

马新宇

广东工业大学负责人:

铁兰叶

浙江科技学院负责人:

徐迅

绍兴文理学院负责人:

陈浩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

白志刚

 

浙江省教育厅

二○○八年二月制

 

一、简表

项目名称

“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起止年月

2008年10月——2010年9月

姓名

张康夫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2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副教授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研究生/中国

所在学校

学校名称

浙江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310018

电话

通讯地址

浙江杭州翠苑一区7幢2单元102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2004

基础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

64

浙江理工大学

2005

流行色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

48

浙江理工大学

2005

中外服装史

服装设计专业

80

浙江之江专修学院

2006

服装色彩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

48

浙江理工大学

2007

服装绘画

服装设计专业

96

浙江理工大学

2008

时装色彩艺术

服装设计专业

64

浙江理工大学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2005

基本形教学的延展性及其应用研究

优秀奖

2005

服装花色设计中的构成意识研究及其应用

优秀奖

2006

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和质量观的重构

/

2006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美育对大众意识引导的研究.

/

2006

后现代消费语境下服装、面料花色设计的研发和应用

/

2007

研究生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2008

色彩系列课程建设

/

2008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阶段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探索及其实践研究

/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6

5

1

2

2

1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郭建南

1956.10

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模式研究

朱秀丽

1963.04

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课程体系

季晓芬

1970.08

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工程

胡蕾

1969.03

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设计

朱伟明

1972.11

讲师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营销

主 要 成 员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5

5

1

5

单位:

上海工程大学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马新宇

1952.9

教授

服装学院

课程体系

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铁兰叶

1961.7

教授

艺术学院

服装设计

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徐迅

1964.6

教授

艺术学院

模式研究

单位:

绍兴文理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陈浩

1961.5.

教授

艺术学院

服装营销

单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白志刚

1966.11

副教授

艺术系

服装工程

 

二、立项依据:

(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T”型服装设计人才的“T”字,是对服装设计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的一个形象性表示。

是指在纵向上,作为服装设计及管理人才的角色,在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深度,有厚度,形成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在横向上,能够清楚了解和熟练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或技能,熟悉本行业的运行规律,因此具备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宽的岗位适应能力。

所谓“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复合型人才基础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具体是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服装设计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从业力和岗位适应力为重点,并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的意义

1.1培养“T”型服装设计人才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实现突破的根本保障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从出口加工型转入创立品牌、产业升级阶段,要求企业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这时,服装业不仅需要大量一般的服装人才,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服装品牌。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进行变革。

因此,根据服装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培养对口的“T”型服装设计人才,是实现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实现突破的根本保障。

1.2构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服装教育分层发展的关键措施

从行业需求和服装专业的知识结构来看,不同层次的服装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应是不同的。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服装教育办学层次模糊、教育职能重复。

就“T”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而言,虽然许多职业学校也在提倡培养“T”服装人才,然而,培养具有强综合能力和高社会适应能力的“T”服装设计人才,显然不只是单纯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可以实现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师资和设备保障是没办法完成的。

因此,根据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学服装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大学服装教育的发展方向,构建“T”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3培养“T”型服装设计人才是调整服装人才结构失衡的必要手段

从社会就业反馈消息看,一方面大批服装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另一方面企业又感到人才紧缺,可用人才少。

教育和需求二律背反的结果形成了以上奇特的市场现象。

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服装人才供应不畅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而是因为我们服装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方向相对脱节,人才供应链的无效对接和延迟现象比较严重,从而造成服装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

目前,因为产业升级需要,服装产业高素质、复合型的服装人才如素质全面的服装管理人才、服装设计师及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是一种来自产业结构的深层需要。

因此,我国大学服装教育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尽快建构成熟的“T”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装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出合格的服装人才,以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需要。

2.项目的现状分析

随着服装市场的国际化和竞争的激烈化,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在以品牌文化竞争、知识经济主流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中,中国服装产业的经营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观念中,缺乏对现代市场的理解,缺乏对新世纪服装产业文化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和宏观把握,产品始终停留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在当前国际贸易日趋激烈和贸易摩擦日趋频繁的情况下,这种低生产值环节生产的景况,不但被动而且极具风险性,如果行业不能及时应对当前产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实现优化升级,将会导致行业竞争力的萎缩和区域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

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美元的贬值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纺织服装业的经营状态越来越艰难。

所以,为了增强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价值和比重,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急需补充高素质的服装人才。

为此,“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目前亟待建设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服装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比如,服装企业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具备时尚判断力以加强对市场的把握,因为企业要能生产出可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又如,服装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因为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规模,服装又是微利产品,这往往要求他们一个人或者一个很小的班子就要担起一个专业公司的职能。

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熟知人体结构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层的着装习惯、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特性,懂得服装艺术、服装板型流行趋势等等。

要具备这些,不仅需要相当时间的专业培训,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长期的实践和摸索。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服装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

在80到90年代学以致用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当时的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但面对新形势,我们感到已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较弱。

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设计能力,但市场的概念几乎空白、产品成本的控制、品牌策划能力等知识结构弱,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态势下,我们考察了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大学服装教育,并根据我国服装产业需要提出了“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服装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整个服装产业链,着重培养设计、技术、营销贸易相结合的“T”型服装设计人才。

意在实现服装创意设计与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品牌创新与企业发展管理、国内现象与国际流行等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无障碍链接。

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被动接受知识向认识、反思、产生新知识的高级认知阶段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崇拜知识向挑战知识、转化知识的创新型模式转变;把育人的目标从知识单一型向一专多能型过渡;寻找强化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形式与教学管理方法,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项目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改革内容

1.1创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服装教育发展方向和我国服装产业需要,科学设置服装设计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去掉没有专业支撑力的课程,增加新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突出服装设计人才的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构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课程体系。

1.2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根据服装产业需要,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新大纲和培养计划将科学划分专业知识体系、通识体系与相关知识的比例问题;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加强师资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创建高规格的实习基地、校内服装实验商场,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教学计划把企业家请进教室,丰富行业知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完善教学环节和改革考核制度等。

1.3引进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

引进FIT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

此外,学院还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韩国水原女子大学、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及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设立新世纪服装业发展论坛,教授论坛、社会课堂、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做报告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通过合作办学,师资交流、扩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4开展继续教育,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服装人才的合格与否,最终是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的。

因此,必须为学生设置与行业,与社会产生互动的平台,才能促使学生尽快向设计师转化。

本项目采用两条途径使学生的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互动:

一方面创建各类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最大限度的拉近学生和行业的距离。

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团队教学实践,并聘请行业名家及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进入课堂;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创业情景,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通过实验室建设,创建各种创新平台、实习基地、校内服装实验商场及研发中心等,保障教学模式的正常运作。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等措施,保证了专业与行业的顺畅交流。

 

“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改革目标

通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选课的机会和选择专业的权力交还给学生,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通过建设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和感受多元设计文化的机会。

通过社会、企业、学校联合培养,综合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构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T”型服装设计人才的目标,为服装产业升级输送合格人才。

2.1创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课程体系

根据“T”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理念,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课程模块,强调专业知识之间的穿插、复合,培养学生全面的设计思维能力与综合的应用能力,创建“T”型服装设计人才课程体系。

2.2扩大产学研合作,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①创建各类服装研发中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创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吸纳学生参与各类产、学、研科研活动,让学生直接与企业对话,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②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服装专业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因此,本项目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将自己的创意设计制作出来,形成一件作品,并设定市场进入模式、产品宣传纲要、价格定位与卖场定位,使创意的作品设计具有创新性商品属性。

③建立实习基地、校内服装实验商场,多种渠道培育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已经与著名服装公司如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浪漫一身服饰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可靠的实习、实践基地,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开辟更多的实习场所,多种渠道培育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2.3拓宽国际合作教育平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欧美先进国家基于市场经济完善的运作模式和服装业的高度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最终我们选择了被国际誉为服装界“哈佛”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纽约时装学院作为我们的服装合作项目伙伴,引进了FIT服装各专业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

此外,学院还先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装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我们进行服装教学的完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3.1增加新型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过程

提倡组合式教师团队教学法,在一个教学主题内容下进行组合教学规划,有效完成了课程内容教学间的链接,在组建教学团队时,注意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的交叉和互补性。

如:

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营销教师合作共同完成一门或一个系列课程的教学,将会使学生的知识链接更为紧密。

邀请企业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服装课程教学中,直接给学生授课,进行作业点评。

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同时也让学生的作品有机会被企业认同,这样的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求知欲望。

2.3.2改革课堂教学,提倡案例式和课题式教学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课堂理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宣讲式呆板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资料分析和归纳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查阅文献、归纳综合、创新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

增强临场主持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2.4促进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互动,建立保障体系

本项目通过创建各类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最大限度的拉近学生和行业的距离和进行团队教学实践,并聘请行业名家及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进入课堂两条途径力求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社会、企业产生三方互动。

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T”型服装设计人才教育模式。

3.2校内创新教学平台模拟仿真实习的内容和服装企业技术需要相匹配的问题。

3.3服装人才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问题。

3.4健全教学反馈机制与管理保障机制。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1.实施方案

1.1实施方案

根据本项目的四大板块,由学院院长总体规划,项目组具体执行,选择试点专业、课程开展全方位、全程性的全面试点工作。

“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路线图

 

 

 

据路线图指示:

“T”型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为一个体系、两个机制、四个过程

一个体系:

“T”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

两个机制:

即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和教学反馈跟踪机制。

四个过程:

①学院专业教学委员会根据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确立高级服装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本专业的知识教学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制订服装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模块、补充教学内容,形成高级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项目组根据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制订实施方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新的教学平台,确定分段实施计划商定教学模块与授课形式。

③通过团队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进行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根据实施方案,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了教学改革,改革完善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

引进实用课题内容,设计主题情景,制作相应课件。

保留研究过程材料,以备考核与评价。

④进行总结和评估,修订完善培养计划。

包括学院评估和社会、企业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养模式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实施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采用多视点、多角度的对比研究。

及时总结并完善培养计划,成熟之后向社会推广。

3.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3.1.2008年10月——2008年1月

根据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队高级服装人才需求的特点、设计名师访谈及市场预测,确立高级服装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本专业的知识教学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制订服装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模块、补充教学内容,形成高级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分段实施计划商定教学模块与授课形式。

3.2.2009年2月——2008年6月

实施第一轮教学改革实践。

确立试点年级、专业和课程,组织实施教学改革。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收集课堂信息及行业知识变量,制定保障项目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教学反馈调整机制。

通过团队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进行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根据实施方案,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引进实用课题内容,设计主题情景,制作相应课件。

保留研究过程材料,以备考核与评价。

3.3.2009年7月——2009年8月

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修订完善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各环节的衔接关系以及需要调整的授课内容,需要改进的授课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健全保障机制等;确立第二轮试点专业和课程。

3.4.2009年9月——2010年2月

实施第二轮改革实践。

3.5.2010年3月——2010年9月。

成效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和评审。

4.可行性分析

4.1,坚实的科研基础,

我校的服装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从最初的结合产业发展,到“产学研相结合”,到现在的“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始终都非常注重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面向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需求,强化应用型复合化人才的培养。

我国加入WTO后,我们逐步把服装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调整了服装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了教学方法与过程。

依据服装产业链运行的环节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专业知识教学间的链接和改革。

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时代要求,极大可能为市场服务。

学院拥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的实验室,各种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课题组有专门人员负责对国际服装流行信息进行跟踪研究,可以及时传递国际服装教育的前沿理论,业界信息。

学院设计资源教师共享,这样大大开阔设计者的思路,缩短创作的时间。

服装专业作为学校目前学科建设的重点扶植项目,受到学校高度重视,本项目是在总结服装学院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学院深厚的专业积累,广泛的国内外教育资源,优越的实验条件,根据行业实际需求探索创建出来的,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并具备良好的组织、资金、人员保障,能够保障项目能规范有序、按时保质完成。

从2004年起学院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重新规划服装人才的培养方向,深刻领会新世纪我国及世界服装行业的新变化、新特征。

在比较分析中外服装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决定开展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讨论,于2006年基本确定下来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

2007-2008年第1学期起,我们在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营销三个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验教学。

实验结束后,组织试点课程进行了工作总结交流研讨,多数教师认为,高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行业人才结构失衡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且比比较符合大学服装教育改革的方向,取得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推广。

但同时也表示,高级服装培养模式是培养服装高端人才,因此,对教育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有很多方面需要同类院校合作完成,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4.2.理想的科研环境

学院对教学研究非常重视,除每周一次科研活动外,学院还经常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讨。

专职教师一年中可以有三个月左右进行集中研究,因此,拥有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

学院与行业有稳定的沟通渠道,并鼓励教师到服装企业兼职,熟悉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

从前期的市场调研、主题定位、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结构设计,中期的服装工业制版放码排料、服装生产技术、服装生产管理、服装成本的控制、目标市场的确认,到后期的服装品牌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非常熟悉,因此对服装产业人才需求十分了解。

将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引入服装教学,就是把人才需求末端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改革、完善服装教学。

4.3.有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

学术研究的高层次化和知识结构配备的科学化与年龄结构的合理化是本科题完成的重要条件。

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有很高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在服装教育及文化传承方面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