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90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高考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考点】北民南迁的影响

【解析】《农政全书》由明朝徐光启编写,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④;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③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2.(2018·江苏单科·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考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业

【解析】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养蚕种地,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所以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耕技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地主照旧催收田租,可见地主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答案】C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点】西汉时期的经济。

【解析】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解读材料。

【答案】C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古代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

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D项。

【答案】C

3.(2017·海南单科·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考点】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解析】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商品率高等特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传统粮食生产比重的降低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表现,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粮食需求在增加,排除B项;C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答案】D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翻车的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2.(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

【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汉代庄园经济)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

【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考点】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

【解析】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A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故B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Ⅱ·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考点】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农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我国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从推广者来说,民间、政府各方合力。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

(2)问,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

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

【答案】

(1)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6分)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6分)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8分)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5分)

2.(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