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863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docx

第4册教案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教学设计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顺序是:

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把8个正方体分成2份,从学生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再把8个正方体分成同样多的4份,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及时引出新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印象,进人角色.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二层次是结合例2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除法算式的含义.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下面的操作练习做了示范.

组织练习时,用操作和说理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第一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P12-15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除法和“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

6个桃子和3个盘子的实物或图片,以及12根小棒(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8个皮球和两个盒子).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教师先简要叙述: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

一、教学新课:

1.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例1前,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枝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说明要把6枝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注意分的过程.

先每人分1枝.教师提问:

“分完了吗?

”学生回答后,再每人分1枝.教师接着问:

“分完了吗?

”(分完了.)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

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枝?

(每人分得2枝.)每人分得同样多吗?

(同样多)

教师板书:

同样多

接着教学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或其他实物),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仿照刚

才教师分铅笔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特别要看一看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

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学生:

先把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每份放1个,正好放完.)

教师提问: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

每份是几个?

然后教师着重指出: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在“同样多”的旁边板书:

平均分

教师提问:

把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怎样用“平均分”这个词简单叙述出来?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

要求怎样分12个小正方体?

每份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可以这样说:

“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再提问:

“每份几个”(3个.)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

”(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1、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在演示平均分时,要特别强调:

要使每个盘里的桃同样多,应该先把桃每盘放1个.边分边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地自己摆学具.每盘放1个,分完了吗?

(没有.)再每盘放1个,分完了没有.(分完了.)每盘放了几个?

(2个.)是不是同样多?

(是.)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叫怎样分?

(平均分。

2、教师小结: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3、提问:

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说的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出:

上面这样分物品,都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

除法

二、课内练习。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下一次我们还要学习新的知识。

板书设计:

同样多平均分除法

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三

 

第三课时: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内容:

P18例4及练习4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度:

理解除法的意义。

学具准备:

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认识除号.

(2)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

÷)先写横,要直,然后上、下各点一点,两个圆点要对齐.

(3)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1要分的桃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分得的每份是2写在等号的后面.

②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4)学生互相说说6÷3=2这个算式的意义.

二、除法的意义。

1.指导学生看教科书.

(1)先说说第1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意.

(2)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3)列出例1的除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2.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什么时候要用到除法?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时要用除法计算.)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什么?

(除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上面的“做一做”.

(1)动手实践四.

①把12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把除法算式写完全,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

②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把8个皮球平均放在2个盒里,每盒几个?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要分多少个皮球?

平均放在几个盒子里?

②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分的过程.

③写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四课时: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P19例5及练习4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的认识,并能根据不同的叙述正确列出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10个扣子图。

学具准备:

15个○和6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6÷2=39÷3=38÷2=410÷2=5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是怎样分的.(不用说出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一些新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师摆出10个扣子图,并用一个大圈圈起来(扣子的摆法可以适当分开些,以便后面连线.),再在大圈的右边画两个箭头指向两个小圈(如教科书中的图).说明这个图表示要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有几个扣子.同时,让学生拿出10个圆片,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平均分的方法,自己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分法是否正确.

2、教师向学生说明,除了实际分一分以外,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并在黑板上示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打开教科书,把例3的图用连线的方法分一分.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订正时,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引导学生写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4、教师指出:

同加法、减法、乘法的算式中每部分都有一个名称一样,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也有各自的名称.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进一步说明:

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叫做被除数;要分多少份写在除号后面,叫做除数;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叫做商.

三、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读出算式,再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12÷6=2”,可以分别提问:

12表示什么意思?

12叫做什么数?

6表示什么?

6叫做什么数?

2表示什么?

2叫做什么?

后两个算式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对学生的叙述不要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2、做题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图的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写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着重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五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12个圆片、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封和“信”(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那句口诀。

6×2=4×3=2×5=3×3=

2.填空。

2×()=43×()=64×()=8()×3=12

()×4=205×()=15()×2=144×()=16

3.把12个圆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教学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

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

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请各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2)交流。

请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

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

商几?

(3)交流。

请声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一句口诀。

(4)显示想商的过程。

师重述:

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的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一题。

先说题意,再计算。

同桌说说想商的过程。

2.练习五第二题。

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交流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想商的过程。

3.练习五第三题。

游戏:

送信。

四、小结。

1.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

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来求商。

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六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蕴涵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用2~6的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那句口诀。

2×()=43×()=64×()=8()×3=12

6÷2=9÷3=12÷4=15÷3=

2.开小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放大图,说说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结合环保教育)。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提出第1个问题: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学生说出算式师板书:

4×6=24

3.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引导:

我们能根据图来提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请各小组讨论。

(5)交流。

请生说一说提出的除法问题。

(师板书)

(6)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生写出算式并计算。

4.交流。

请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一句口诀。

5.结合板书观察讨论:

4×6=2424÷4=624÷6=4

你发现了什么?

(探讨乘除法之间蕴涵的关系,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

同桌说说想商的过程。

并说说都是用哪一句口诀的。

2.做一做2。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

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

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根据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练习五第4题。

根据图写出乘除法算式,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指名说说求商的过程。

四、小结: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七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卡通图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请生口算,指名或开小火车。

并贴部分卡片到黑板上,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算式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2、第十题“找朋友”。

先计算,再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卡通口算卡片。

算对了,就把玩具摘下来。

4、第六题,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右边的题,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越小,商也越来越小)

5、书上第九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书上第八题。

先请学生根据图说说图意,提出问题(指名说,同桌说),再写出算式。

7、书上第十二题。

请生先提问,然后请生同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

指名说算式和思考过程。

8、第十一题。

比赛,表扬前十名。

9、小组互动:

用数字卡片组成算式,互相口答,说出得数和口诀。

二、提高练习:

聪明题:

84

×÷

÷×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八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P29例3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根据除法中平均分的含义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问题要用除法来解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游戏。

师说除法算式,生拍手表示商。

2.根据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师板书问题。

请生根据问题解决:

(1)平均每组几人?

15÷3=5(人)

(2)可以分成几组?

15÷5=3(组)

(3)指名说说每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2.“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请生独立解决,交流。

3.做一做。

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刺猬运水果的事。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

“每次运3个,几次可以运完?

”从图中收

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5.练习六第1题。

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平均每人做几个”所需要的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想法。

6.第2题。

说说:

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给出了哪些有关的信息。

独立解答。

7.第3题。

根据画面先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再组织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感受除法在生活中应用。

三、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会提问、爱思考的小朋友。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九课时: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31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关注售货员与小朋友的对话,说书他们在议论什么。

2.呈现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买5两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请各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组交流。

说说怎么想的?

突出强调:

需要想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4.做一做。

观察图,读一读问题。

找一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还缺什么信息数据。

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每个同学分几瓶”所需要的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想法。

2.第2题。

说说:

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给出了哪些有关的信息。

独立解答。

3.第3题。

根据画面先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再组织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感受除法在生活中应用。

4.第4题。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对学生确定“先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方案予以肯定。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自己的学习收获情况,表扬会提问、爱思考的小朋友。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十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3、感受乘除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教学重点:

巩固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请生口算,指名或开小火车。

2、第8题。

先计算,再相互交流,集体纠正。

3、出示第5题图。

提出问题: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2)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几副手套?

独立解答2个问题,集体交流。

然后,请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可以根据4中商品提问题,再联系自己买东西的实际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第6题,“登山比赛”。

表扬前十名的学生。

5、书上第7题。

先说说题意,请学生帮助小动物确定“降落点”。

独立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6、书上第9题。

先请学生根据图说说图意,提出问题(指名说,同桌说),再写出算式。

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7、书上第10题。

请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

交流时,促使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小结:

给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情况打星级。

表扬这节课认真学习的同学。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系统的整理、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准备:

练习纸、苹果图、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请生口算,指名或开小火车。

并贴部分卡片到黑板上,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算式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2、练习纸上“找朋友”。

先计算,再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连起来。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黑板上“苹果图”,请生根据图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和同桌小朋友交流,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集体交流,师板书算式:

3╳6=18   18÷6=3    18÷3=6

指名说说算式的含义。

并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4、寻宝——摘苹果。

请生上台寻宝,翻过苹果的背面,计算上面的除法算式,大家一起说口诀,算对了把苹果奖给他。

(说几道除法的计算过程)

5、书上35页第2题摘气球。

集体交流。

6、书上36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7、书上35页第3题。

请生先提问,师选择问题板书,然后请生同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

指名说算式和思考过程。

8、练习纸上第四题。

拼图游戏,并计算。

9、书上36页第1、2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