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303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文学价值.docx

第三章文学价值

第三章  文学价值(2009-12-2613:

28:

53)

一、审美需要与审美价值

(一)审美需要的含义

    马斯洛注意到这几种需要并从低到高排列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基本层次:

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一切需要中最基础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狭义动物界根本不存在的完全属于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类追求精神愉悦和享受的需要,是人的一种乐生的需要。

生命有机体的生命力盈余得到发泄或表现时,就会产生心理的快感。

人的生命力得到自由表现时也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感。

人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如两性的交往、工具的改造和使用、巫术魔法活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当其功利目的得到实现时,都会产生精神愉悦的情感体验。

但这种精神愉悦都不是审美愉悦,不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因为这些精神愉悦是伴随着人类的功利活动而产生的,是不自由的、短暂的,其功利活动一旦结束,精神愉悦随之消失。

只有当主体自觉到这种精神愉悦,并想创造一种自由的形式来再度体验这种精神愉悦,这时的这种需求就是审美需要,在这种需求欲望驱使下的创造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主体得到精神愉悦,同时也感染别人,使之得到同样的心理体验。

这当然就是审美愉悦了。

这种创造的心理需求当然就是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类意识觉醒后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种特殊需要,是在创造曾经获得精神愉悦的具体情景中进行再度体验的一种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需求的实质就是人类的乐生需要,是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欲、创造欲,是追求完美的自我实现的最理想的方式。

(二)审美需要的特征

   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精神愉悦性

   审美需要对精神愉悦性的追求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识活动。

情感是对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有的动物和人一样有情感表现。

    只有通过想象或回忆,随心所欲地再现当时获得精神愉悦的活动情景,通过人类意识的作用和创造能力的施展,这种专为人们提供精神愉悦的活动方式得以诞生。

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最初形式。

文学艺术是专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发生的;它一经诞生之后,也就刺激了人类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2、具体功利的超越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就得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而且“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生殖。

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人类开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原始人最初的服饰或装饰都有着鲜明的功利目的,他们的这些行为,不是出于审美需要,而是出于某种具体的功利考虑。

他们的这些行为给他们带来了某种益处——某种功利目的实现时,他们的精神是愉悦的。

当他们为了获得精神愉悦而再现这些行为的时候,这就是出于审美需要,他们的这种再现或创造行为就具有了艺术的性质。

上述例证,正是从发生论角度论证了:

只有超越某种具体的功利目的,专为获得精神愉悦的这种需要才是审美需要。

    为了愉悦精神,人类创造了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为什么能够给人以精神愉悦?

文学艺术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心理原因——激起读者的情感体验。

作家艺术家为什么进行创作?

是因为某种刺激激起了他曾经经历过的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体验,实质上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回味等心理活动,使主体沉浸到曾激起他强烈情感活动的生活情景中去。

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实质就是通过他所熟悉的媒体——语言、线条、色彩等,形象地将其体验过的生活情景再现出来,使读者也能得到类似的情感体验。

所以,审美的目的就是寻求精神愉悦。

主体越是能超脱生活中种种功利目的的束缚而沉浸到艺术的情景中去,就越能获得精神愉悦。

因此说,审美需要具有具体功利的超越性的特点。

    3、心灵的自由性

    审美需要的实现,就是生命的自由境界。

在这种精神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全身心地沉浸到他所回味体验的生活情景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超脱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等种种烦恼,摆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的羁绊,也暂时中止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探求,他在经历着一种心灵的洗礼。

所以审美有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

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在西方体验美学中,有所谓“深渊体验”和“高峰体验”。

   例如当我们沉入《离骚》、《红楼梦》、《城堡》、《罪与罚》、《等待戈多》等作品的艺术世界之时,我们仿佛坠入生命的无底深渊;当我们欣赏《第九交响曲》、《浮士德》等作品的时候,我们会为欢乐、狂喜、陶醉、幸福等情感所包围,似乎跃上自我的最高绝顶。

前者为“深渊体验”,后者为“高峰体验”。

   审美需要的满足实质上就是对曾经引起他痛苦或欢乐的某种生活情境的再度体验。

体验时的生命感受为什么是自由的舒畅的呢?

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心理欲求得到满足,所以心灵是自由的、舒畅的。

艺术之所以给人以愉快,也就是因为它能在幻想中为原欲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按照这种说法,处在痛苦深渊的人,在审美体验中,心理欲求得到满足,得到补偿,实现了心理平衡,人得到暂时的自由舒畅。

   审美需要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一种心理驱动力,表现为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作家艺术家因此引起创作冲动,从而进行艺术创作,一般人则表现为对美的事物和艺术的观赏,从而获得精神愉悦。

审美需要驱动主体进入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过程,从而使主体完成自我实现和郁积的感情宣泄,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征。

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本质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就有不同的审美需求。

(三)审美价值的含义与特征

1、审美价值的含义

   马克思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生成性关系范畴,价值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

   审美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是客体事物的属性、功能、状态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使主体获得精神愉悦的意义和效用。

2、审美价值的特征

审美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① 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不仅表现在审美价值的生成与客体的形状属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需要具有客观规定性,并非人的主观随意性所能决定。

而审美需要是审美价值形成的前提。

主体需要的客观性,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生存、发展及其条件的客观性的反映,是人的本质和本性的客观性的表现。

人的需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自然的还是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物质——精神综合的,在根本上都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因此,它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价值的客观性,正是以揭示人——主体的具体历史客观性为依据的。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的表现。

   

② 审美价值具有主体性。

   审美价值的生成,如果以个人为主体则个体的审美需要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审美价值必须通过个体的感觉体验评价才能被掌握,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感知、情感、想象、理性等心理活动极为活跃,具有个体独特性;并且评价审美价值的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一些人认为美的东西,另一些人可能认为不美。

这不仅与人的民族性、阶级性有关,即使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不同个人,其个人的情趣、爱好也会有所不同。

并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遭遇中,因心境不同,情趣和爱好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审美价值的个体性、多维性、时效性等形态鲜明地表现出审美的主体性特征。

   

③ 审美价值具有精神愉悦性。

   审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处于审美关系状态下所产生的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意义。

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并不刻意追求某种具体的功利目的,也不首先把人群与社会的功利目的和要求作为社会实践奋斗的目标,而是追求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表现,他从他的创造物或自然物的形态和属性中确证了他的本质力量。

这时他的精神是愉悦的,创造物和自然也具有了审美价值。

所以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具有精神愉悦的鲜明特征。

   

④ 审美价值具有历史性

首先是审美对象具有历史性特点。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就是功利对象,他们把“有用”的对象,“贵重”的对象,能表示社会地位、身份和一定品质的对象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

例如在狩猎时代的原始人,他们把动物的皮、骨骼、牙齿等作为装饰自己的饰物;他们即使居住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也从来不用鲜花装饰自己。

这是因为拥有动物也就拥有财富,而这就是勇敢能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这个时代,功利价值同审美价值具有同一性,审美价值依附于功利价值之中。

把功利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美的对象发展到把非功利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美的对象,这是审美主体历史发展的成果,它反映了人对对象世界占有的不同方式。

人们的物质需要获得满足后,精神需要便突现出来。

人们为了体验享受精神愉悦即在审美需要的导引下,人类的审美活动便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脱离出来。

审美活动这种人类专门创造的精神享受活动,反映了人类超脱功利自由地对待对象、对待自身需要的强烈意识。

   审美对象的历史变化,并不是指审美对象客体形态的变化,而是指客体对象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历史地发生变化。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嬗变,人们不仅把具有美的特质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而且把滑稽的事物、具有悲剧性特质的事物,甚至丑陋怪诞的事物,也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

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这种历史性特点是由审美主体的社会历史特点决定的,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总是生活在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

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都会带上一定的社会历史的特点。

⑤ 审美价值的功利二重性

康德曾经明确指出,审美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审美价值具有纯粹美的特点。

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未满足之前,他最关心的自然是对象的实用价值,其心境也会充满忧愁,这些因素都会妨碍审美关系的建构,因而看不到对象的审美价值。

商人囿于经济目的,他关注的只是对象的商业价值,当然就看不到对象的审美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体验到审美主体只有超脱实用功利目的,才能欣赏感受到对象的审美价值。

火山爆发,我们只有处在远距离的位置才能观赏它的壮观景象;否则,只能迫于逃命,哪能有观赏的愿望和要求呢?

   但是,归根结底,美的对象对人最终是有益的。

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

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分析而被发现。

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在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例如,中国人喜爱欣赏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绘画,似乎并不想到功用,是对自然美的一种直观欣赏。

其实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渗透着审美重“品”的传统观念,这就是自阐释《诗经》中诗的意义的“比德”说产生以来的深刻影响,那就是梅、兰、竹、菊暗含着象征意义——象征中华民族的一种坚强的意志、峻洁的人格、高尚的风貌、崇高的精神与气节等等。

其次,人类美感的最初阶段,是与功利观点不可分离的,甚至是直接从功利观点来考虑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识和实用观念交织在一起,审美中的社会功利性质表现得十分直接和鲜明。

事物的审美价值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而且也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审美在现实生活中,能提高人的情趣,调节人的情绪,健全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良好的人格品行,树立人的积极向上的理想等等。

这对人和人的生活不是很有功利效用吗?

根据一些实验证明,音乐能促使奶牛多产牛奶,这说明有节奏的音乐对奶牛的生理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和教育学提倡用音乐对胎儿进行胎教,据说进行胎教出生的婴儿会更聪明更健康。

当然这说明音乐的物理性质对动物和人的生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用仍然是音乐的物理作用,而不是音乐的审美价值使然。

审美价值的作用与生理快感不能等同,它可能也影响人的肉体组织,从而促进人的健康,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完美的发展。

   由于审美价值能愉悦精神,调节人的情绪,使人保持快乐的心理和愉快的情绪,而这正是人们感到生活幸福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现代生产和商务活动中,一些公司和工厂就充分利用审美价值的“功利性原理”,用美化环境的方法来调节工人和职员的精神和心理,使他们的精神达到工作时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美学的一门边缘学科——生产美学。

“生产美学”就是要研究什么样的美的环境、什么样的美的色彩等等能够使工人和职员们在工作劳动时感到赏心悦目,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在生产劳动时把体力和脑力发挥到最佳水平,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审美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

其实,这是审美价值功利性的最好证明。

综上所述,审美价值一方面要求超具体功利目的,使之在生理快感的基础上上升到精神愉悦的高度,降低这一要求就会把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审美价值与真的价值与善的价值一样具有广泛的社会功利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文化价值所不可比的重要价值,对于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审美价值的结构方式

    具有自身的要求:

    第一、审美价值的负载者需具有独特完整的形式。

一个客体事物要获得审美价值,首先就须使审美主体的感官感到舒适,即悦耳悦目。

当一片美景使人觉得心旷神怡的时候,谁也不能否认,这与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音响,适宜的温度,适中的压力以及周围环境的色彩、气味、形状等等密切相关,是美景形式的各个方面作用于审美主体并使其感到舒适愉悦的结果。

而功利价值只要求对象具有满足主体某一需求的意义,无须考虑形式的独特完美与否。

列宁曾经举例说明这一问题,他说:

“如果现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为饮具使用,那么,我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这个玻璃杯时不要伤了嘴唇等等。

如果我需要一个玻璃杯不是为了喝东西,而是为了一种使用任何圆筒都可以的用途,那么就是杯子底上有洞,甚至根本没有底等,我也是可以用的。

”玻璃杯作饮具,这是它的使用价值;如果仅仅只要求玻璃杯作饮具,此外没有其他任何需求,显然,没有必要考虑其形式是否完整美观;如果不仅要求玻璃杯作饮具,而且要求它可供观赏,那么就必须考虑玻璃杯形式的精巧别致,使它成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精美的工艺品。

因此,一个物体要获得审美价值,必须具有独特完美的形式因素。

     第二、审美价值的负载者必须蕴涵有满足主体某些社会、精神方面需求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同某一客观事物发生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联系,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满足人们的社会、精神方面的需要。

某一事物具有什么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某些形式特征能使主体感官舒适,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其中必须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能满足人们社会精神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蕴涵着的丰富的社会意义不论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抑或是由审美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所赋予的;不论是道德、政治方面的,抑或是认识方面的、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它在审美价值结构中的地位和意义都会是一样。

    第三、审美价值的负载者必然隐含着对人的一定的功利目的。

功利目的是主体活动的导引,不管主体自觉与否,他总是把有益与否作为衡量事物或活动的一个尺度。

从起源看,审美价值是在事物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分化出来的,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开展,审美价值才逐渐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总是从欣赏与自己生存、发展等生命、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及其对象开始的。

劳动工具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这从对劳动工具的改进过程及装饰发展的情况便可得到证实。

美感观念中隐含着功利观念,美的感性形象中隐含着人类的功利性,审美价值的观念里深蕴着人的功利观念。

    第四、审美价值的负载者必然成为主体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说: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人经过实践创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人在自己的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当人们从客观事物本身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时候,便会引起一种由衷的喜悦,这便是美感。

显然这客观事物具有美的因素,具有美的价值。

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认识并掌握了客观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实现了自己预想的目的。

人类这样创造出来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能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都具有美的因素,美的价值。

     二、文学的审美价值系统

(一)文学的审美价值系统

   文学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多种社会功能方面,是一种多功能要素的结构体。

我国美学家朱立元认为,文学的价值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这些价值功能表现是:

审美价值、消遣娱乐价值、认知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心理平衡价值、社会干预价值、交流价值、经济价值等10种。

他认为审美价值是文艺最主要的价值,居于这个价值系统的核心地位,“是一切其他价值的会聚点和透视镜”,一切非审美价值必须通过审美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处于依附性的地位。

(二)文学价值系统的内涵

1、审美娱乐价值

   所谓审美娱乐价值是指通过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感官的快适和精神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性情,纯洁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我们将文艺的这种功能称之为审美娱乐价值。

   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感官的快适。

艺术如果首先不能刺激人的感官,使感官获得快适,便不能激起他的生命冲动,不能调动他的生命热情,从而引起他的极大注意,乃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所以艺术首先需要使观赏者的感官快适,但又不能停留于这种生理需求的基本层次,而应当以此为起点,引向人生的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处理艺术的感官刺激时,应当接受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如果把感官刺激处理成淫秽的色情、血腥的凶杀,那就是把人降格为动物,这是艺术的堕落。

②情感的激动和体验。

艺术的本质就是唤起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体验。

作家艺术家为什么会产生创作冲动?

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某种有价值的人物、事件、情景触发了他在胸中蓄积已久的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使之沉浸到曾激起他强烈情感活动的生活情感中去,于是产生描写这种感情、倾泻这种感情的强烈愿望,这样,艺术创作就发生了。

艺术必须以情动人,只有能激起接受者强烈的情感活动的艺术作品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我国古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谈到文艺对人的影响时说

③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

当进行审美的时候,主体通过联想、想象、体验等心理活动,沉浸于美的境界之中,身心投入,全神贯注,陶醉其中,这时主体超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束缚,也排除了现实事务的缠绕,消除了现实带来的烦恼和痛苦,这时,主体已暂时超脱现实,享受着诗意般的生活。

这时,主体沉浸在对美的欣赏之中,精神上感到一种无限的自由和幸福,感到一种满足和愉悦。

所以审美能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能陶冶情操,舒畅心情。

文学的上述种种审美娱乐功能可以概括为“悦耳悦目与愉心”的作用,但是我们应当强调指出,“悦耳悦目”只是对文学作品浅层次的要求,虽然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满足于悦耳悦目而在此基础上继续追求达到“愉心”、“励志”的境界,才是文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文学的这些审美娱乐功能使文学必然具有消遣休闲、宣泄情感、精神享受、陶冶情操等社会作用,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娱乐价值的具体表现。

2、审美认识价值

   文学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显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再现出人生宇宙的种种状况,可以给读者以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知识,使读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拓展视野,增加阅历,丰富知识,发展智能,这就是文学的审美认识价值。

   毛泽东说: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现在的人读《红楼梦》,可以从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中认识到封建社会及其发展、衰败的历史。

毛泽东认为,贾府的衰败,首先是人的衰败,即统治者阶层自身的腐败所致。

毛泽东说《红楼梦》第二回上,冷子兴讲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讲得太过。

探春也当过家,不过她是代理,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

面对一代又一代的膏梁纨绔,一二个有为的谋划者试图支撑和拯救这烂透了的家族大厦,无疑是徒劳。

家长制、土地关系、人生态度,是决定封建社会关系兴衰成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重要基础。

这三个方面都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败自然也就无可挽回。

毛泽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社会的“天”。

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描写包含了多么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人生,感受人生的遭遇和命运,领悟人生的真谛。

好的作品犹如人生的一面镜子。

文学常常是时代的风雨表,通过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观“世俗之盛衰,人心之得失”。

例如通过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可以认识到唐代的安史之乱不但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而且也使唐王朝大伤元气,开始了衰败和崩溃的命运。

文学的认识不同于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认识。

科学认识提供的是理性知识,它虽然也提供了关于历史和自然的具体情况,但这种情况经过了历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理性筛选,是为认识其历史规律性和事物的本质服务的;文学的认识是在审美的精神愉悦中由艺术形象显示给我们的具体情景,人们的具体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等等。

当然也能由表及里,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事物的本质、生活的真谛。

  3、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价值是文学作品能影响和提高读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精神性格,使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自觉地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同时融进了自己进步的审美理想,倾注了是非爱憎的强烈感情,因而优秀的作品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什么是应当否定和反对的,从而使读者产生震动和感奋,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灵更为纯洁和崇高,并获得信心和力量,为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斗争。

这就是优秀作品对人的教育价值。

   文学的审美教育工作不是赤裸裸的说教,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训诫,而是寓教于乐,使接受者在生动形象的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养性益智价值

  文学的养性益智价值是指文学作品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灵魂,促进人们身心自由完美的发展;同时文学作品能开通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文学艺术的熏陶实质上就是一种美育,美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性的主要手段。

   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往往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

活跃的形象思维活动可以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展开,与激情的产生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发挥是分不开的。

科学研究和创造,需要具体入微的精密的思维能力,能将事物进行细微的剖析。

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无穷微妙,没有这种精密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的。

艺术鉴赏能培养人的精密的观察思维能力。

莫奈有很多描绘伦敦的雾中景物的画,每张的色调都不同。

有人鉴赏后说:

“看了莫奈的画,才知道伦敦之雾是有颜色的。

”经过训练的耳朵,能够辨别音乐中的音响节奏旋律的极细微的差别。

  (三)文学价值系统的特点

1、文学价值具有多样性

这一点在前面已有具体论述。

我国新时期以前的文艺理论教材一般把它概括为三种作用,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新时期以来,许多美学家认为,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