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6edu9974299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17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56edu9974299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156edu9974299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156edu9974299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156edu9974299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156edu9974299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56edu997429922.docx

《5156edu9974299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56edu99742992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56edu997429922.docx

5156edu997429922

雅礼2014届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推祟      脐带qí   离间计jiàn徇私舞弊xùn

B.宣泄滂沱pāng  潜意识qián味同嚼蜡jiáo

C.糜烂摒弃bìng 拎不清līng强颜欢笑qiǎng

D.弊端豺狼cái乘务员chéng虚与委蛇yí

1.B(A项推崇,C项拎līn不清,D项豺chái狼)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写文章也要有创新精神,若只是拾人牙慧,因袭前人言论,而不能独辟蹊径、师心自用的话,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

B.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亲常常扮演“严父”的角色,他们对儿女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儿女们对于父亲的教诲即使有不满,可却之不恭,也只能洗耳恭听了。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会祥兄取法白蕉,数年不易,探骊得珠,笔下流露出魏晋风骨,当代实不多见,已为众多名家激赏。

2.D“探骊得珠”指做文章紧扣主题,抓住要领(骊:

黑龙)。

A项“师心自用”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意思;B项“却之不恭”意思是“拒绝他人的馈赠或邀请是对人不恭敬”;C项“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词人内在的心声借助内在的气韵才能将它们糅合成一件艺术品,这件精品既是咏物词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标记,又是词人悲郁情怀的凝聚、物化。

B.建筑选址如果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保护性能。

C.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之所以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串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

D.压岁钱逐渐变成了一种经济账,一种人情债,一种人际交往的鸡肋,却越来越与孩子的祝福、关爱等纯粹的感情无关。

3.C.(A项语序不当,宜将“既是”“又是”后的内容对调位置。

B中途易辙,应将“建筑选址”放到“如果”后面。

D项表意不清晰,在“孩子的祝福”前应加上介词“对”。

4.下列四句中对待“贫”的态度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

B.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A(BCD三项皆有安于贫贱之意,而A项意思是他人对不同富贫的家境亲疏有别的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填空题4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9小题。

虎丘记①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其间六次游览虎丘。

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

虎丘,苏州名胜之一。

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bù)屋:

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

这里指贫民。

③瓦釜:

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以近城故故:

原因,缘故

B.每度一字,几尽一刻度:

推测,估计

C.最可觞客觞:

原指酒杯,这里指劝客饮酒

D.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

记着,记住

5.B(度:

按谱歌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独以近城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连臂而至吾尝终日而思矣

C.未几而摇头顿足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余因谓进之曰因拔刀斫前奏案

6.C(前者,助词,……的人。

后者,助词,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不译。

A都是连词,因为。

B都是连词,表修饰。

D都是连词,表示承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7.文中画波浪线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B.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C.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D.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7.A

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写了虎丘中秋月夜的盛况。

B.第三段写剑泉时,形容它“深不可测,飞岩如削”,不仅写出了剑泉幽深、险峻的特点,而且表达出作者对剑泉的恐惧之情。

C.第四自然段作者重点写自己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含蓄表达了追求自然之美.不愿为官的心情。

D.本文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中秋月夜斗歌场面,并且层次明晰:

歌者由多到少,歌声由粗到精。

8.B(没有恐惧之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译文:

(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译文:

(3)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译文:

9.

(1)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

(重点:

已而、如练、瓦釜)

(2)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重点:

所以、复之、祠)

(3)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

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

(重点: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主谓倒装、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省略介词“于”)

【参考译文】

虎丘离城约六七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

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以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

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

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

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

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

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

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

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

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

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

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

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

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

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

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

我因此对进之说:

“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

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

”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解析:

上阙以“忆”字领起,(1分)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1分);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1分)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1分)

(2)试分析下阙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下阙“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2分)“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2分)(每点情感与分析各1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4)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5),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11.

(1)飞羽觞而醉月

(2)如今有谁堪摘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吞声踯躅不敢言

(5)江娥啼竹素女愁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海洋强国之路的变与不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走海洋强国之路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中国欲圆海洋强国之梦,需要走出一条与西方传统经验不同的路。

  二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

与英美等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时代相比,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所面对的时空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均难以延续或效仿海权论鼻祖马汉笔下以“贸易即势力范围扩张”和“控制海洋”为基础的二元海洋强国之路。

这不仅是美英这样的传统海洋强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

  从地缘条件上来讲,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必须兼顾陆海两大战略方向,保持协调发展;中国的海洋资源虽较为丰富,但与世界海洋大国相比,仍相对不足;中国的海洋空间狭长,但为岛链封锁,海洋地理更是相对不利。

在这样的地缘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实现英美那样的海洋霸权。

中国应该依据自己的先天禀赋,客观地规划自己的战略目标及手段,不能盲目追求复制英美曾经的历史经验。

  如今,虽然国际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没有完全过时,海上军备竞赛依旧如火如荼,武力作为解决争端的后盾依然十分重要,但和平解决争端的确已渐成主流,实际上二战以后,就鲜有通过武力变更疆域的成功案例。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国际海洋机制与秩序为主权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除海上力量之外,经济、外交、国际法等其他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明的外交战略及策略、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以及娴熟的国际法斗争技巧等,也可能超越传统海洋空间的限制,在主权范围的空间外,发挥重要影响并获取重大利益。

  当然,从历史来看,成为海洋强国也不乏一些相对恒定的规律与经验;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海洋实践中,也有着相对普适的价值观念。

  海上权力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物质基础。

任何海洋强国,均不能忽视权力手段的建设,仅有国际法赋予的权益和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国际法也是动态发展的。

在追求海洋权力的问题上,中国无须讳言,也不必回避。

中国不追求海洋霸权,但需要一定的海上战略空间、国际政治地位和有效的海上力量。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海洋权力。

 文明的转型是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社会文化保障。

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有着深厚的海洋实践积淀。

陆海复合的地缘身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从陆地文明转型为海洋文明,但学习、发扬西方文明中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意识和能力,吸取西方文明在海洋法、外交及海上力量应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而言永不过时。

  伴随着海上霸权的更替,海上武力手段的演进,西方传统中的契约精神和条约体系逐渐演变为海洋秩序的精神基础,并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中国在参与海洋政治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也必然会与其他国家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但这并不是妨碍中国尊重契约精神、遵循条约体系的障碍。

中国亦当在契约精神的引领下,在条约体系的框架内开展斗争与合作。

  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既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片面求“变”求“新”,甚至另起炉灶,也不应过分强调近代西方的实践与经验。

盲目求变或机械照搬都很难取得成功,中国的海洋强国梦需要更多逻辑严密的冷静分析和具体阐述。

(选自2013年3月《环球》杂志第6期,有删改)

12.下列对中国海洋强国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欲圆海洋强国之梦,需要走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之路。

B.中国是海洋地理不利国家,海洋资源也相对不足,加上英美曾经的历史经验已经过时,不能复制,中国也就不可能实现海洋霸权。

C.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海洋要长久发展必须对发展海权的战略目标、禀赋条件有明确的认识,在陆海两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

D.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既要吸收西方海洋文明的丰富营养,又要摒弃其以商业贸易、殖民扩张、实施海上霸权为目的的局限性,要兼容并蓄,消化融合。

12.B(“中国是海洋地理不利国家”表述绝对化。

原文意思为海洋地理“相对不利”。

1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近代西方海洋强国崛起之路相比,中国海洋强国梦面临着不同的时空条件、地缘特征和人文背景。

B.马汉的海权理论,曾经对美英这样的传统海洋强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但现代海洋意识,已远远超出马汉所处时代的意义。

C.海上强国不是仅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孤立支撑的,而是需要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的复合支持。

D.国际法规定了各国可以享有的海洋权益和应予承担的海洋义务。

在国际海洋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它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13.D(原文为“任何海洋强国,均不能忽视权力手段的建设,仅有国际法赋予的权益和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国际法也是动态发展的。

”)

14.文章题为“海洋强国的变与不变”,从全文来看成为海洋强国有哪些“不变”的规律?

请分条简要概述。

(4分)

14.①海洋强国必须拥有一定的海上权力。

②海洋强国必然是以海洋文明为支撑的。

③契约精神和条约体系是海洋秩序的基石。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二十四孝图》①

鲁迅

①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二十四孝图》。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②“人之初,性本善”么?

这并非现在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幼小时候,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供年迈父母好好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

“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

”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③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④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

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握柄左右摇晃就“咕咚咕咚”响起来。

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

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

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⑤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的是日本人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大意与旧本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

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⑥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

《太平御览》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

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⑦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

盍埋此子?

”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

巨家原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让母亲跟自己一起受苦;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

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

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⑧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⑨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

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

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注】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15.简述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15.①开门见山,紧扣文题。

(1分)②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1分),设置悬疑,吸引读者。

(1分)③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

(1分)(只需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6.文中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老莱子的孝亲故事,两者有何区别?

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16.《太平御览》版本在前,扮孩子哭是机智之举,显得自然(1分);日本人版本在后,将婴儿啼变成了故意行为,还增加了穿彩衣做儿戏的情节,认为夸张,显得牵强(1分)。

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为强化封建孝道宣传而进行失真夸张,效果适得其反。

(或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2分)

17.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

(5分)

17.①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

如《戏彩娱亲》等;②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

如《破冰求鲤》等;③情节太荒诞,儿童都不信:

如《哭竹生笋》等,④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

如《郭巨埋儿》等;⑤有些过于简单,难称经典素材:

如《陆绩怀桔》等(要求既有概述,又有例证。

答对四点即给5分,三点给4分,两点给3分,一点给2分。

18.根据原文内容,结合现代观念,试对《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进行全面评论。

(8分)

18.答案示例:

为孝母亲,却埋儿子,郭巨即便孝心可嘉,也是做法残忍;(1分)分财于弟,却携母食贫,这种孝道,逻辑怪异:

(1分)此举还间接造成母亲不能和弟弟相聚,弟弟不能对母亲尽孝;(1分)让母亲痛失爱孙,让妻子痛失爱子:

既不孝,也不慈;(1分)虎毒尚不食子,郭巨竟可埋儿!

上天安可怜此恶贼,此事置于当今,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