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06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docx

行政管理0277自考资料整理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给定体,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以后,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期内会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3.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二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4.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摄入某种物质后,制造出或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营养食物而被其食入,通过这种一系列的植物、动物、捕食与被捕食等的食物营养纽带依次连锁转移关系,最终被人食入的途径。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类环境的含义和内容。

答: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所必须的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就是人类的环境。

人类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社会环境主要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的观点机构等。

自然环境一般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什么?

答:

各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和特点,把与本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必须并且可能加以保护的环境要素规定为环境的定义。

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要素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

 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制约着各个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基本关系,而且还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

这些特点主要有: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在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

4.简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答:

搞清楚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对环境造成良性的或恶性的

5.什么是“十分之一定律”

答: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三、单项选择题

1.组成生态系统的四部分是(C)

A、空气、阳光、水、土壤

B、人类、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质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D、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2.在执行地方标准时,对于地方标准中未涉及,而国家标准中已有的项目,应当(B)

A参考执行

B加以注意

C同时执行

D无须执行

3.城市作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其污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B)

A回灌地下水

B集中处理

C各排污单位负责净化责任

D排放到郊区

4.低级营养级生物能向上一位营养级生物提供的能量,通常只有(B)

A、1/15

B、1/10

C、1/8

D、1/5

5.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是(B)

A中央决议

B宪法

C经济法

D全国人大决议

6.在某些地方,人为地减少了有害昆虫的天敌—青蛙,导致农业减产,这体现了(C)

A、“能流物复”律

B、“相生相克”律

C、“负载有额”律

D、“协调稳定”律

7.秦朝《田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材山林及雍堤水。

……这实际上就体现了现代所说的:

(D)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有额”律

8.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所针对污染的水域是(C)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海河、滦河

9.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B)

A一级消费者

B、二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混合消费者A

10.生态系统全部生命的能量都来源于(A)

A太阳

B空气

C水

D土壤

11.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D)

A《21世纪议程》B《里约宣言》C《增长的极限》D《我们共同的未来》

12.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琏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C)

A十分之一定律

B生物量金字塔

C生物放大

D物质循环

13.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D)

A原生环境问题

B生态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第二环境问题

14.当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不一致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C)

A社会规律

B经济规律

C自然规律

D阶级利益

1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C)

A物

B行为

C物和行为

D物和行为、精神财富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是(A)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合物

D一氧化碳

17.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D)

A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B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破坏

C自然环境破坏和人工环境破坏

D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8.大规模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首次出现在(C)

A人类社会早期

B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C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

D当前

19.在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中,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

A国家

B国家机关

C企业事业单位

D公民

2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科学技术问题

D环境与资源问题

四、多项选择题

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BD)

A生态环境

B人工环境

C城市环境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2.国家进行环境与资源管理时,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ABCDE)

A行政B经济C教育D法律E科学技术

3.地学上,把地球表面的整个自然环境分为(ABDE)

A水圈

B生物圈

C外层空间圈

D大气圈

E岩石

4.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相关的立法主要包括(ACDE)

A国家法律

B民间习惯法

C国务院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E国务院部门规章

5.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的进行方式是(ABCE)

A物质循环

B能量循环

C食物网

D食物链

E生物富集

6.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有(CDE)

A预防为主

B综合利用

C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D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

E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7.下面属于环境权的是(ABCDE)

A安宁权

B采光权

C通风权

D清洁空气权

E优美环境享受权

8.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中的最主要的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是(ACD)

A水循环

B氧循环

C碳循环

D氮循环

E氢循环

9.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下列法律法规中均有体现(ADE)

A环境保护法

B森林法

C水土保持法

D大气污染防治法

E海洋环境保护法

10.“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DE)

A同时立项

B同时设计

C同时申报

D同时施工

E同时投产使用

11.环境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ABCE)

A综合性

B社会性

C技术性

D强制性

E共同性

12.贯彻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的方法有(BCD)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者规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整治与养护的责任

C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采取污染掀起治理措施

E对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强综合利用

13.环境行政制裁的方式分为(AD)

A行政处分

B行政调解

C行政仲裁

D行政处罚

E行政处理

14.补偿性的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适用(BDE)

A消除危险

B恢复原状

C消除影响

D赔偿损失

E返还财物

15.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ABCDE)

A、海洋

B大气

C矿藏

D人文遗迹

E自然保护区

16.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为(ACE)

A具有规范性

B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

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制定技术性很强

E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17.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是(BCD)

A确认环境犯罪之诉

B请求履行职责之诉

C请求行政侵权赔偿之诉

D司法审查之诉

E请求赔偿经济损失之诉

18.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CD)

A人类活动

B社会发展

C技术水平

D经济能力

E科学技术

19.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方法是(ABC)

A合理布局

B制定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C全面规划

D采取限期治理措施

E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0.环境行政处分的依据是(ABCD)

A国家关于行政处分的法规

B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

C国家环境行政保护的法律法规

D企业单位内部的规章

E行政处罚法

五、案例分析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与一般民事法律责任有一定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的,应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2.一般的法律责任必须以行为人的行为违法为前提,若行为不违法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则不同,除了对行为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外,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行为人一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也要其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

3.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不以主观上有无过错为前提,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要在客观上污染了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就需要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审理过程不合理。

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的,应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

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

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污染物无害时,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通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当今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2.环境保护法各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和特点,把与本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必须并且可能加以保护的环境要素规定为环境的定义。

3.环境法律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对环境造成良性的或恶性的影响。

4.环境权现代意义的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健康、干净、良好环境的享有权。

5.“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二、简答题

1.当代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哪几方面?

答:

一是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二是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三是出现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2.应当怎样理解环境保护法的定义?

答:

环境保护法定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要在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二是环境保护法主要通过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等途径达到目的。

三是环境保护法是若干法律规范的总称。

3.环境保护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

环境保护法有三个主要特点:

综合性,其所要保护的环境是由多种环境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科学技术性,直接而具体地反映着生态学基本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区域特殊性,因各地的环境条件不同而不同。

4.环境权与生存权有哪些区别?

答:

与生存权相比,环境权有以下特点:

一是环境权是当代环境危机的产物,二是环境权的主体还包括后代人,三是环境权更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调可持续发展。

5.公民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是什么?

答:

公民环境权是各类环境权中最基础的环境权,主要侧重于生态性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安静权、观赏权等。

国家环境权是宪法授予国家用以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权利,是一种委托代管权。

三、单项选择题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参考答案:

A

2.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

参考答案:

D

3.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

A所有的生物

B所有的微生物

C所有的动物

D所有的植物

参考答案:

C

4.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参考答案:

C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中的()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协调稳定律

D时空有宜律

参考答案:

A

6.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参考答案:

C

7.下列对水体的自净能力认识正确的是()

A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无限的

B人类无法影响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C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就会产生水污染

D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重在保持水体稳定以利于沉淀

参考答案:

C

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值不超过标准值()

A5分贝B10分贝C15分贝D20分贝

参考答案:

C

9.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排污许可制度

参考答案:

C

10.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

A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保方法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质量标准

参考答案:

A

11.只有国家级而无地方级,全国统一执行国家级标准的是()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

D环境控制标准

参考答案:

C

12.环境噪声不具有的特点是()

A多发性

B危害性

C无形性

D持久性

参考答案:

D

13.国家要求凡有条件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外,每人每年植树()棵,或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A1—3棵

B2—4棵

C3—5棵

D4—6棵

参考答案:

C

14.环境影响评价属于()

A终局性评价

B预断性评价

C准确性评价

D事后性评价

参考答案:

B

15.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是()

A国际条约

B国际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软法”

参考答案:

A

16.我国规定贸易性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的承担部门是()

A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B国家商检部门

C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

D林业主管部门

参考答案:

B

17.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排污者,可不再缴纳()

A排污费

B管理费

C补偿费

D整治费

参考答案:

A

18.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其中基础是()

A减量化

B资源化

C无害化

D无害化和资源化

参考答案:

A

19.下列地区经依法定程序可以兴建污染性工业的是()

A居民稠密区

B水源保护区

C风景游览区

D城市下风向

参考答案:

D

20.下列不属于环境法律事件的是()

A森林大火

B种树

C地震

D洪水

参考答案:

B

四、多项选择题

1.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考察的,而且联系与制约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A资源

B人口

C发展

D环境

E科技

参考答案:

ABCD

2.下列哪些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也是环境保护法的组成部分()

A刑法

B民法

C经济法

D劳动法

E行政法

参考答案:

ABCDE

3.《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包括()

A警告

B责令停业、关闭

C罚款

D责令重新安装使用

E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

参考答案:

ABCDE

4.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是()

A受害人无过失引起

B不可抗力

C第三者的故意引起

D受害人自身引起

E第三者的过失引起

参考答案:

BCDE

5.下列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A公园

B野生动物保护区

C水库

D名胜古迹

参考答案:

ACD

6.环境要素有哪些重要特点()

A最小限制律

B集体效应律

C相关律

D协调稳定律

参考答案:

ABC

7.一地区因为人为地大量捕杀蛇而引起田鼠种群大爆发,是因为违反了生态学什么规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违反了物物相关律

B违反了相生相克律

C违反了能流物复律

D违反了负载有额律

参考答案:

ACD

8.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

A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之一

B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发展战略

C制定了三大环境基本政策

D完善了环境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

ABCD

9.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体现在()

A法律关系

B法律规范的构成

C法的渊源

D法规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BCD

10.我国已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有()

A人类环境宣言

B内罗毕宣言

C生物多样性公约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参考答案:

ABC

11.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有;

A领空

B驻外使馆

C我国所有的国际列车

D我国的飞机

参考答案:

ABD

12.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包括()

A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B保证公众对环保活动的参与权

C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

D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参考答案:

ABCD

13.下列哪些是行为后适用的环境制度()

A环境规划制度

B环境污染破坏事故报告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纠纷处理制度

参考答案:

BD

14.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有()

A废水

B固体废物

C噪音

D放射性物质

参考答案:

ABCD

15.限期治理的期限可以是()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参考答案:

ABC

16.环境监测有哪些分类()

A常规监测

B污染事故监测

C研究性监测

D咨询服务性监测

参考答案:

ABCD

17.现场检查制度的特征有()

A内容的特定性

B时间的固定性

C时间的随机性

D行为的强制性

参考答案:

ACD

18.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A发生了损害事实

B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C行为的违法性

D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参考答案:

ABC

19.污染环境犯罪涉及的罪名有()

A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

B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C非法采矿罪

D滥伐林木罪

参考答案:

AB

20.环保法实施的要求是()

A准确

B合法

C公正

D及时

参考答案:

ABD

五、案例分析题

1.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条件:

必须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对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干扰;

2.因从事本职工作收到噪声危害应由《劳动法》调整;

2.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只能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和罚款;

4.违反本法不会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1)环保局无权进行行政处罚。

因为我国规定只有超标排放的才构成环境噪音污染。

目前环保部门仅对超标排放行为进行处罚。

(2)居民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可依据《民法通则》中的“相邻关系”原则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所作的限量规定。

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污量的途径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形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排放标准。

2.环境基准:

环境基准具体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基准,如大气环境基准、水环境基准和噪声基准等。

环境基准是一种综合性基准,它是由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卫生基准、与各种动植物保护有关的生物基准以及与保护各种物质财富有关的物理基准综合而成。

3.环境保护法体系: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式作不同的内部划分,如可以按照法律制定机关的不同,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和行政决定、命令等。

4.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既是国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法律上的认可,又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凭证。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许可证的种类主要包括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和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三大类。

许可证制度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与废止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所作的规定的总称。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评价伯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管理措施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一个法律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资源的特征。

答: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产生经济价值、增益造福的那部分自然环境。

2.简述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答: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者见解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具有以下特征:

(1)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2)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3)都是损害的结果。

3.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4.简述我国关于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

答:

耕地资源十分重要,我国规定:

(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5)鼓励合理开发未开发利用的土地(6)鼓励土地整理、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5.简述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限期治理的对象。

答:

(1)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

(2)设立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在《大气污染防治法》施行前已经建成的设施,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实行限期治理。

三、单项选择题

1.人类环境的中心主体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