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089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docx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实验

单层钢框架抗震减震振动台试验

一、试验目的

1.了解模拟地震振动台的工作原理及动力加载方法;

2.熟悉结构动力测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3.掌握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

4.掌握结构动力反应的测试方法;

5.通过滚动隔震了解滚动隔震的减震原理。

二、试验装置及设备

1.单层钢框架模型

2.滚动隔震装置

3.3M*3M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

4.振动测试系统DH5922N

5.电液伺服加载系统

6.加速度传感器

7.位移传感器

8.质量块

单层钢框架模型:

梁柱均采用H型钢(),顶部加设震动方向的两根次梁(选用

L25X25X2角钢)

三、试验方案及测试系统

1.试验方案

1.1工程概况

单层框架尺寸为6MX9.8MX3.3米。

图1钢框架示意图

2.模拟方案

2.1模拟方案选择

动力试验用的结构模型必须根据相似律进行设计,模型动力相似律的建立以

结构运动方程为基础,选择若干主要控制参数作为模拟控制的对象,依据

Buckingham的n定理,经无量纲分析导出控制参数的无量纲积,据此确定各控制参数的相似比率。

结构动力试验的相似模型大致分为四种:

(1)弹塑性模型理论上可以重现结构反应的时间过程,使模型和原型的

应力分布一致,并可模拟结构的破坏。

由于要严格考虑重力加速度对应力反应的

影响,必须满足sa=s=i(s=模型加速度/原型加速度,sg为重力加速度相似系数,各相似系数之间的关系见表1),即模型加速度反应与原型加速度反应一致,这一要求大大限制模型材料的选择。

因为在缩尺模型中,几何比(S)很小,在

Sa=Sg=啲条件下,要满足Sa=S/SSF,即S=S/Sp必须使模型材料的弹模很小或材料密度很大,弹模小导致模型浇筑困难,容易损坏;密度大则要求在模型材料中加入大量铅粉之类容重大的掺合物。

这对大型建筑动力试验模型是难以办到的。

即使弹模或密度满足了相似条件,材料的其他性质如泊松比和阻尼等也难以满足相似关系,所以全相似模型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很难采用。

(2)用人工质量模拟的弹塑性模型使用原型材料或其他替代材料制作时,SE自然等于1或接近于1,若要满足Sa=Sg=1的条件,材料密度需要加大,故采用人工质量。

人工质量可以产生适当的重力效应和惯性作用,但不影响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阻尼特性。

人工质量若布置得当,可以模拟几何非线性。

因此人工质量模型在地震模拟试验中获得广泛应用,但对于大型建筑物,模型几何比

(S)很小,人工质量将大大超过模型本身的质量,而模型各层空间有限,国内外的绝大多数振动台设备承载能力均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因而在模型设计中常加以改进。

(3)忽略重力效应的弹性模型放弃Sa=Sg=1的条件,忽略重力效应,会

使模型反应失真。

在一般情况下,重力引起的结构效应与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相比是较为次要的,特别是在结构反应处于小变形阶段不发生明显几何非线性的情况下,忽略重力效应不会造成大的误差。

由于忽略重力效应的模型中相似比Sa>1,

即振动台要有较大的出力,而模型的频率则较高,加载和量测设备要在高频状态下工作。

这种模型对研究弹性状态下的性能比较合适,但本项试验要求模拟结构在7度大震作用下的反应,结构有可能进入非弹性阶段并产生较大位移。

因此不宜采用忽略重力效应的模型。

(4)混合相似模型使用微粒混凝土材料,采用一定的人工质量尽量减少忽略重力效应的影响。

微粒混凝土材料的弹模较原型材料小,而泊松比和阻尼等特性与原型材料相近。

3、模拟方案确定本试验选用混合相似模型的设计方案是较为理想的。

由前述分析可知,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的相似关系是根据运动基本方程建立的,相似关系应满足质点运动平衡方程式相似、边界条件相似和运动初始条件相似。

相似关系可采用量纲分析法求得。

对于结构的地震反应问题,可表述为如下函数关系:

-=f(l,E,',t,u,v,a,g,•)

式中:

二为结构反应应力,I为结构构件尺寸,E为构件的弹性模量,'为构件的质量密度,t为时间,u为结构反应变位,v为结构反应速度,a为结构反应加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为结构自振圆频率。

取I,E,a三者为基本量,其余各量均可以此为基础按照量纲分析的原理表示为I,E,a的幕次单项式。

定义A在原型结构中的数值为Ay,在模型中的数值为Am,那么在模型设计中量A的相似比为Sa=Am/Ay。

若使模型试验能模拟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各量的相似比必须满足表1-1中的公式条件。

一般情况下,振动台试验是模型试验,要做到所有物理量完全相似是十分困

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实际试验中只能要求保证主要的物理量相似,不

能要求所有的物理量都严格相似。

根据表1-1(模型/原形=1/5.45原型的相似关系,根据振动台的承载能力,同时估算模型重量后,对模型配重进行初步验算。

其中弹性模量的相似关系需根据模型材料试块的测试结果加以调整。

表1-1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几何比:

模型/原型=1/5.45)

相似系数

符号

公式

比值(模型/原型)

尺寸

S

模型I/原型1

1/5.45

弹性模量

Se

模型E/原型E

1/1

加速度

Sa

Sa=SeS/Sm

5.45

质量

模型m/原型m

1/161.88

时间

St

S収

1/5.45

频率

Sf

Sf=1/St

5.45

速度

Sv

S/=JS|Sa

1

位移

Su

SU=SI

1/5.45

应力

S亦

Sb=SE

1

应变

S名

S"

1

刚度

Sk

Sk=SmSa/S|

1

阻尼

Sc

Sc=SmJSa/S|

1/5.45

4•模型尺寸

钢框架模型尺寸为

图2.框架整体图

注:

1.柱的位置必须严格按照图尺寸制作,否则固定不上

2.

柱上有三个螺栓孔,与下图两种支座结合使用,螺栓采用?

,螺栓空稍大螺

栓。

图3固定端支座示意图(固定端支座一共4个)

注:

1•螺栓孔位置必须与柱螺栓孔对应,以便固定

2.固定端下侧与振动台链接,孔的直径30mm

-C

 

图4滚动隔震支座示意图(滚动支座一共4个)

注:

1•螺栓孔位置必须与柱螺栓孔对应,以便固定

2.下侧与振动台链接,孔的直径30mm

上圈梁埋件

100mm

图5滚动支座尺寸图

 

5.测点布置

测点的布置主要考虑测试模型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关键部位的受力情况和弹塑性变形情况。

因此,需要在适当部位布设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及应变片。

5.1测点布置原则

1)模型动力特性的测试

由于在振型分析中只需加速度数据,在测点布置上可仅布置加速度传感器。

测点主要分布在结构模型两个水平主振型方向上,中间点(A点)主要用于单方向主振型的测试,外围点(F点)主要用于空间扭转振型的测试。

2)模型结构地震反应的测试

为了解结构模型在单个方向上的地震反应情况,加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沿结构的三个方向布置。

在A点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

同时为了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在F点布置位移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沿结构高度布置,测点的竖向分布间距以反映结构模型的整体情况为原则。

3)应变测点的布置

应变测点布置在重点观测的柱、梁的杆件上,具体布置根据计算结果,并与设计方商讨确定,监测重点部位的受力情况和弹塑性变形情况。

5.2测点布置方案

模型测点布置根据试验测试项目来进行,在每根钢柱的柱顶、柱底以及靠近柱顶柱底各1/4处和梁端布置应变片,以测量钢梁与柱截面的应变。

结构测点的平面及竖向布置图见图。

模态测试及地震反应测试用加速度传感器测点布置方案见,共有个通道。

应变测点布置在结构复杂连接、转换桁架、主要受力构件、以及防屈曲支撑构件等处。

具体布置方案将根据计算结果与设计方商讨后确定。

四、试验内容

1、钢框架结构动力特性测定

本试验采用两种方法测定钢框架的动力特性。

1)自由振动法:

对钢框架模型施加一个初始位移,突然卸载;或对钢框架

模型施加一个冲击荷载(用榔头敲击钢框架顶层),利用结构的弹性使其自由振动起来。

通过采集记录的自由振动曲线,进行频谱分析你后,可以求出结构的基本频率和阻尼比z。

2)脉动法:

通过采集钢框架模型由于外界环境脉动而产生的微幅振动波形,经过频谱分析,可以得出其动力特性。

表1结构固有频率、阻尼系数

方法7-^

1阶

2阶

3阶

z

自由振动法

脉动法:

242钢框架模型结构动力反应的测定

测定钢框架结构模式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顶层位移、楼面加速度、柱角动应变

等,并将结果对比。

表不同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

输入信号正

弦波

位移

加速度

动应变

W1

(mm)

W2

(mm)

A1

(m/s2)

A2

(m/s2)

A3

(m/s2)

A4

(m/s2)

A5

(m/s2)

B1

(u£)

B2

(u£)

频率

hz

幅值

mm

频率

hz

幅值

mm

频率

hz

幅值

mm

243滚动隔震减震实验

在框架的底部安装滚动隔震,测试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楼面位移,各处加

速度和柱角动应变,并将结果进行对比

位移

加速度

动应变

输入信号正

弦波

隔震

(mm)

非隔

(mm)

减震

率(%)

隔震

(m/s2)

非隔震

(m/s2)

减震率

(%)

隔震

(U£)

非隔震

(U£)

减震率

(%)

频率hz

幅值mm

频率hz

幅值mm

频率hz

幅值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