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83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2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

一、观察太阳在空中的运动,发现其运动的规律。

二、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活动。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进行为期一天的观察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

1、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录方法2、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3、将所有的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以便于分析,找出规律。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难点:

连续一天的观察和记录。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记录用的表格

学生准备:

尺子、10厘米长小棒、钟表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太阳及影子,谈关于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二、用“立竿见影”的方式来观察影子,测量影子的长度,记录影子的方位等。

三、进一步观察测量影子,初步认识到影子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质疑:

太阳和影子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3、它们出现时间是一致的。

4、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太阳及影子。

强调:

不可以直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5、建议:

为了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影子,我们选用一个固定不动地竿子。

师示范:

把10厘米长的小木棒插进地里。

指导学生准确测量并记录。

6、回到教室,等待时间,质疑:

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会怎么动?

朝哪个方向?

为什么?

1、学生难以完成。

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

2、学生讨论交流各自认识。

(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影子)

3、说说发现。

(影子和太阳总是分别处在物体的两侧。

4、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小组进行观察记录。

5、汇报数据。

6、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太阳运动的视频录像

学生准备:

竹篾、电筒、橡皮、小棒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通过模型认识宏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二、总结归纳出影子变化的规律。

体会数据的重要性。

1、谈论:

通过上节课的活动对太阳与影子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大家能不能模拟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情况,需要哪些材料?

3、师巡视后给于肯定。

4、讨论:

通过学习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1、小组讨论并汇报。

(太阳运动规律、影子变化规律、)

2、小组准备材料,进行操作。

(每生动手体验)

3、估计时间、认识方位等。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2.太阳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承上课,以有关太阳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

内容安排了:

1、阅读资料,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2、制作简易太阳钟。

3、介绍一种有趣的手掌日晷。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

3、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4、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难点:

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日晷图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引出话题。

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让人们最初掌握了时间。

二、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

通过向学生展示古代各种日晷,使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

三、制作日晷,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

四、介绍手掌日晷。

 

1、问学生时间,古人没有钟表怎样知道时间?

2、出示挂图――日晷,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与工作原理。

 

3、指导学生讨论:

如何制作日晷?

 

4、介绍具体制作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个小组制作得又准又漂亮。

布置学生用上一天时间观察记录,并制作完成。

5、介绍手掌日晷的操作方法。

1、交流(提醒学生运用上课所学知识)

2、观图,解图(日晷组成:

固定的刻度和小棒。

日晷工作原理:

太阳照射到小棒上投下影子,有规律的划分刻度,反之往后根据影子指向得出时间。

3、根据时间在固定不动地小棒影子上做上记号。

标出时间。

把6:

00~18:

00都标上。

往后就可以使用了。

(强调:

太阳钟要固定好位置,或者摆正方向,否则不准确。

4、可以提出疑问与建议。

5、当堂进行尝试。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3.昼夜交替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主要教学内容有:

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

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

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

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投影、小地球仪

学生准备:

手电筒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图导入,激发兴趣。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做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三、了解世界上各国因为地域的原因导致昼夜不同,时间不同。

四、了解人类各个时期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1、出示图片,同一区域白天黑夜图。

2、白天称为昼,黑夜成为夜,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

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我们来模拟昼夜变化的情况,用投影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

那么“地球”是怎么转动的呢?

请学生协助进行模拟实验。

适时提问:

祖国现在是什么时候?

4、分发给学生小地球仪,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提出要求,当中国处于早晨的时候哪些国家处于傍晚?

当中国处于深夜,哪些国家处于正午?

哪些国家和中国相差大概6小时呢

5、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情况。

6、远古时候,人类史怎样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1、学生观图。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

3、讨论,帮助学生思维,一同学为太阳手指着另一同学(地球)该同学怎样运动才与现实一样呢?

shi实验得出: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太阳是东升西落,所以地球是逆时针转动。

4、引发学生认识正好出在地球另一边地国家与中国的昼夜情况正好相反大概相差(12小时)。

有些国家又和我们国家大概相差6小时。

5、学生自学,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资料。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4.看月亮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一、课文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

三、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预期教学效果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让学生画出记忆中的月亮。

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三、指导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

 

1、板书课题,谈月亮。

大家都见过月亮,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结合学生的月亮画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发现其不同形态。

3、由于学校没有月相盒,所以我们这项活动暂不进行。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要是我们想知道这些不同的月亮分别处于什么时候,得进行观察,长期观察。

如何进行观察呢?

5、教师进一步介绍记录的方法。

1、请学生上黑板画,教师给予肯定。

 

2、学生质疑:

这些月亮为什么不一样?

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3、由学生小组讨论观察的时间、地点。

教师指出:

必须具有耐心,恒心、毅力,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时

第二课时(一个月后找点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月相的挂图

学生准备:

观察月相后的日记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展示观察记录交流发现感受。

 

二、交流月相变化情况,总结其规律。

 

三、拓展延伸:

月相变化对生活的意义。

1、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大家肯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请大家谈一谈。

2、大家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哪些了解?

3、通过观察总结,你发现月亮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规律。

4、指导观图,认识各个时候的月相名称。

5、我们了解了月亮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1、学生谈:

月亮由亮圆变缺,这段时间是本月到月底。

月亮由没有到缺到圆亮出现在十月初到中旬。

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2、农历每一个月的的月相变化是: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3、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的古人了解晚上的时间。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指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动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昼夜生物钟。

内容有:

一、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二、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三、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进一步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

预期教学效果

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昼夜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难点: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动物挂图

学生准备:

收集动物活动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二、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三、认识到改变自然状况可以改变动植物的生活情况。

1、谈话:

花儿到了时候自会开放,我们睡到早晨自会醒来,这是为什么呢?

2、引导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浆草、牵牛花等植物的图片。

思考:

这些植物在一天中会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影响他们的变化

3、教师小结:

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受到节律的支配,按24小时变化着,我们称之为生物钟。

4、组织讨论:

我们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改造植物?

5、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书中的哪些动物白天活动?

哪些动物晚上活动?

6、能不能联系动物的饮食情况想想看为什么有的动物喜欢白天活动?

有的动物喜欢晚上活动?

7、我们能不能也像改造植物一样改造动物的生活习性?

8、教师小结:

我们只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才能改造他们,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9、我们该怎么样来认识它们呢?

你打算认识哪种动物的活动情况?

10、教师进一步指导观察方法及强调注意事项。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言。

 

2、学生观察,并小组内讨论。

进行全班交流。

3、讨论并归纳出:

植物受到光线、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改变光线或温度也许可行。

4、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5、讨论得出:

动物各具特点,每一种动物都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6、学生举例。

7、小组讨论,确定观察对象。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的行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一、认识光源。

通过图片认识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之分。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通过实验验证之。

三、研究小孔成像。

制作小孔成像仪。

预期教学效果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4、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难点:

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片资料、手电筒、刻出小孔的卡纸、多媒体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孔纸板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引出话题。

二、认识光源。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四、研究小孔成像原理。

 

1、教师吟诵: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

2、质疑:

对于光和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4、师进行总结:

自然光和人造光。

5、组织进行讨论:

这些光有些什么特点?

6、请同学们看每一束光线,有什么特点?

7、你能用这些材料(出示小孔纸板、手电筒)证明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吗?

8、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质疑,并完善。

9、组织进行实验。

10、光在水中也是直线行进的吗?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吗?

11、鼓励回去进行实验。

12、出示多媒体:

小孔成像视频。

13、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能解释解释吗?

14、用蜡烛做演示实验,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15、我们来做一个小孔成像仪。

1、学生猜谜,并尝试补充。

2、学生观察交流:

灯泡、蜡烛、太阳、闪电、萤火虫等。

3、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4、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5、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将三张小孔纸板放在同一直线位置,用手电照射,看穿过小孔的光。

6、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7、小组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

 

8、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

9、学生模仿制作。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

一、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

二、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

三、用平面镜做玩具或游戏。

四、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

本课旨在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说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预期教学效果

1、能自行研究镜子并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

2、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3、会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4、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能画图解释。

5、知道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

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大些的平面镜

学生准备:

平面镜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二、研究镜子的反光规律。

 

1、户外阳光明媚,你怎样将阳光引到教室里?

2、请学生进行操作尝试。

3、我们为什么在夜晚看不到东西,而在明亮的白天确可以看见东西?

4、我们身处教室比较暗淡,你们能想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

5、师进行总结:

其实我们的脸也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只是反射效果没有镜子好。

6、引导观图,了解月亮、玻璃幕墙等。

7、镜子反光有哪些规律呢?

我们来研究。

8、组织汇报研究收获。

9、教师小结:

光线传播是有规律的—射入角和射出角度一样大小。

板书解释。

10你能证明这一点吗?

11组织进行实验。

1、提出想法。

 

2、操作,并按要求照射室内位置。

3、光照射到哪里,哪里就能被眼睛看见。

4、用镜子反射到脸上,让光线变强,看得清楚些。

 

5、两人一面镜子,进行研究。

6、汇报:

从镜子中看见自己时,看不到更多东西,从镜子中看到别人时,看不到自己。

7、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大些的平面镜

学生准备:

各色蜡光纸、平面镜、和牙膏盒子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制作平面镜玩具。

 

二、照曲面镜。

 

三、拓展。

 

1、教师出示潜望镜和万花筒,让学生尝试玩耍。

2、介绍制作方法与步骤。

3、教师进行巡视,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潜望镜或万花筒。

师进行表扬鼓励。

5、提出更高要求:

你能设计出照到后脑勺的潜望镜吗?

6、交流展示设计草图。

7、组织学生照金属勺子的正反面。

8、小结:

我们面对凹面镜显得大,面对凸面镜显得小。

9、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这样的曲面镜吗?

1、玩耍,并说说感受。

2、学生准备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制作。

3、学生展示。

 

4、小组讨论并设计潜望镜,画出草图。

 

5、照曲面镜,交流发现。

 

6、组织交流。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3.研究透镜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安排了教学内容有:

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三、自制望远镜。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能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规律。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

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放大镜、烧杯、近视眼镜等

学生准备:

涂黑的纸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认识折射。

 

二、研究放大镜(凸透镜)。

 

三、研究近视眼镜(凹透镜)

 

四、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用途。

 

1、出示盛水的烧杯,放入铅笔,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2、请同学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时候看到类似的现象?

3、师介绍,当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在交界面出现弯折,这就是折射。

4、出示放大镜。

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5、引导玩放大镜。

清同学说说放大镜的玩法有哪些?

6、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7、组织汇报,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8、师及时表扬,并进行板书。

9、出示近视眼镜,引导学生观察。

10、鼓励学生对近视眼镜的特点做出猜测?

11、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

12、组织汇报。

13、师小结:

其实准确的说像放大镜这样的透镜称之为凸透镜,像近视眼镜这样的透镜称之为凹透镜。

14、讨论: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15、鼓励课后尝试。

 

1、说说看到的现象,

2、联系生活说说以前见到的类似现象:

水中鱼等。

3、联系生活说说光线还有可能从哪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

4、透明的,摸一摸是中间厚边缘薄。

5、看字、在阳光下烧纸、看人……

6、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7、光斑汇聚一点容易烧着,看人的时候近出大,远了就倒了。

8、近视眼镜和放大镜正好相反,中间薄边缘厚。

9、缩小、不聚光、正像。

10、学生进行操作。

 

11、望远镜、显微镜等。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4.七色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也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探究光与色彩的关系。

内容有:

一、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二、做滤光实验,使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日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

2、会做日光的色散与色光的合成实验。

3、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

4、能够对具体的滤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日光由七种颜色的光构成。

难点:

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七色圆盘、三棱镜

学生准备:

塑料尺、玻璃纸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

 

二、制造七色光

 

三、制作七色圆盘

四、通过玻璃纸看世界

1、谈话:

见过彩虹吗?

什么样子?

什么时候见到的?

2、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

3、师用三棱镜制造七色光,给同学看。

4、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制造彩虹么?

师介绍方法:

把塑料尺子放在太阳下照射,翻滚尺子,观察书本上就会有彩虹。

5、组织交流所看到的七色光情况。

6、师组织讨论:

为什么尺子也能制造出彩虹?

7、组织阅读第77页上的资料,了解牛顿当年研究的情况。

8、组织讨论:

通过实验和阅读资料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想法?

9、为了纪念牛顿人们把七色圆盘称之为“牛顿盘”。

10、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我们如果用一种颜色的玻璃纸来看世界会怎样呢?

11、组织交流:

有什么发现?

 

12、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自己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1、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2、红橙黄绿青蓝紫。

3、的确是:

红橙黄绿青蓝紫。

4、学生倒户外尝试。

制造出彩虹。

 

5、光彩不鲜艳,但是可以看到,细小。

6、观察研究尺子和三棱镜的共同点就是尺子的刻度部分有点像三棱镜。

7、原来阳光并非是单纯颜色的光,而是由七色组成。

8、学习制作七色圆盘。

9、学生尝试用玻璃纸来看外界环境。

 

10用什么颜色的玻璃纸看白色墙壁,就显示出什么颜色。

整个世界都变了。

红的不是红的,绿的不是绿的……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电和磁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个活动展开,其中多有的活动只是检测的一个个步骤。

本课内容有:

一、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二、记录检测结果,画出电路图,并进行验证。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3、.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4、.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5、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解“暗箱”的方法。

难点:

让生学会如何解“暗箱”。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学实验盒

学生准备:

干电池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