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079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docx

第四部分t钴电解部分

第四部分钴电解部分

1.钴电解理论知识

1.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1.1.1电的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按其导电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第—类导体:

金属和石墨等固体物质。

由于这些物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当导体两端有电位差时,自由电子作定向运动而导电,这样的导体在电流通过时,只能看到导体本身的温度升高,而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称为电子导电第二类导体:

电解质酸、碱及盐类溶液和熔融状态的电解质,其导电的原因是离子存在而不是电子,当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的两极之间存在有电位差时,正离子移向阴极,负离子移向阳极,同时电极上有化学变化发生,这—类导体的导电称为离子导电。

1.1.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电流通过任何导体时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通常称为电阻,用R表示。

欧姆定律指出:

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l=V/R

式中I——电流强度(安培)

V—电压(伏特)

R——电阻(欧姆)

导体的电阻,决定其长度L,横截面S及导体的材质,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式表示:

 

L‘

R=ρ——

S

式中ρ——电阻率(欧姆厘米)

L——导体长度(厘米)

S——导体横截面积(厘米2)

对于电解质,我们通常用电阻的倒数1/R去表示其导电能力,称为电导L,即:

L=1/R=I/V

同样,也常用电阻率的倒数来计算,即,

K=1/ρ

式中K称为比电导也称导电率,其单位欧姆-1厘米-1,则电解质的电阻可以用下式计算:

R=1/KS

将R值代入V=IR公式中,即得:

V=(I/S)·(1/K)=D·(1/K)

数值I/S就是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电流强度被称为电流密度,用字母D来表示。

电流密度的单位是(安培/米2,安培/分米2,安培/厘米2,安培/毫米2)。

电解质的电导率与溶液的浓度,温度有关,在一定的浓度和温度下,每一物质的溶液均具有一定的电导率,温度高时,离子活动能力增大,离解度增大,溶剂粘度降低,即离子运动的阻力减少,所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在水溶液中,每增加1℃,电导率约增加2—2.5%。

因此,为了降低槽电压,我们总是力求维持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电解。

1.1.3电极电位

当金属插入它的盐溶液时,金属表面马上显现的正离子,可部分的进入溶液里,金属越活泼,或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越小,这种趋势越大,同时进入溶液中的金属正离子,由于带负电的金属的吸引,都集结在与溶液接触界面附近,并有回到金属上的趋势,溶液中金属浓度越大,这种趋势越大。

在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过程进行的速度相等时,即达到动态平衡:

Me=Men++ne

 

双电层

当进入和返回的势头只要不相等,达到平衡后,在金属与溶液接触面上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双电层,如图4—1所示:

 

+++

溶液

金属

++++

++++

+++

扩散层

紧密层

图4-1双电层示意图

至于双电层结构,近代研究结果认为,溶液中与金属电极符号相反的离子,并不都被紧紧地吸引在电极表面附近。

这种离子的排列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方面离子受到金属电极上异号电荷的吸引,趋向于紧密排列在金属表面附近:

另一方面,离子热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则力图使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溶液中。

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双电层中溶液一侧只有一部分离于紧靠金属表面排列着,其余的离子则分散到离开电极表面稍远的地方。

前一部分称为紧密层,后一部分称为扩散层。

电极与溶液间的电位差包括这两部分在内,其大小与双电层的结构无关。

结果这里出现了电位差,此电位差叫做该金属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的大小是与标准氢电极电位比较测得的相对值,我们把标准氢电极电位作为零,那么将金属放入其盐的溶液中,当金属离子活度为1克离子1升,温度为25℃该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就叫做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单位伏特,用E。

表示,常用的标准电极电位见表4—1。

表4—1标准还原电极电位顺序表(水溶液,25℃)

元素

氧化态+ne=还原态

标准电极电位E0(伏)

K++e=K

-2.92

Na++e=Na

-2.71

Mg2++2e=Mg

-2.38

氧化态的氧化能力增强

还原态的还原能力增强

Mn2++2e=Mn

-1.05

Zn2++2e=Zn

-0.76

S-2e=S2-

-0.51

Fe2++2e=Fe

-0.45

Co2++2e=Co

-0.26

Ni2++2e=Ni

-0.23

Pb2++2e=Pb

-0.13

2H++2e=H2

+0.00

Cu2++2e=Cu

+0.34

Cu++e=Cu

+0.52

铁离子

Fe3++e=Fe2+

+0.77

Ag++e=Ag

+0.80

CL2+2e=2CL-

+1.36

Au3++3e=Au

+1.42

F2+2e=2F-

+2.85

在不是标准状况下,电极电位可用能斯特公式计算:

氧化态十ne→还原态

E=E。

-2.303×RT/nF×Lg[还原态]g/[氧化态]q

式中E。

——某电极的标准电位,伏。

F——法拉第常数,F=96500库仑=96500焦尔/伏

T——绝对温度,K

R——气体常数,为8.31焦尔/摩尔分子度

n——由还原态物质变成氧化态失去的电子数;

[还原态]、[氧化态]一氧化态、还原态物质的活变(或浓度)

p、g——电极反应式中相应物质的系数。

为将上述公式推广到一般,设有原电池反应为:

aA+Bb=gG+hH

则其电动势E为:

E=E0-RT/nF×2.303lg(agG×ahH)/(aaA×abB)

=E0-RT/nF×2.303lg[生成物]/[反应物]

1.1.4分解电压

若在不溶阳极电解池的两极上接上电源,当外加电压很小时,电解液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电压逐渐增大时,开始有极微小的电流,但无电解发生。

当电压增大到一定值时,电流就随电压直线上升,电解开始进行这个过程的电流和电压关系可用图4—2表示。

C

 

I

B’

A

V

D

图4—2电流—电压曲线

上图中D点的电压,是使电解开始正常进行的电压值叫分解电压。

不同的电解质,其分解电压是不同的。

分解电压不仅与电解质的种类有关。

也与电解液的浓度,温度,电极的材料,电流密度及电解过程的条件有关。

如果某电解液里有几种电解质,根据分解电压的高低来控制电解产物的分离析出,但若分解电压很接近则难以用电解法分开。

在混合电解质溶液里的各种离子析出的先后顺序除依据分解电压外,电解质的浓度也是重要因素。

如混合在一起的两种电解质,其中一个分解电压虽高,但浓度很大,而另一种分解电压虽低,但浓度很小,则分解电压高的也可能与分解电压低的同时或优先析出。

如上所述,达到分解电压使电解开始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实际上要使电解正常进行,仅达到分解电压是不行的,所施加的电动势总是要大于分解电压,电解才能开始超过分解电压的这部分电位差,就是超电压。

超电压产生的原因仍是电化学极化及浓差极化。

1.1.5极化和超电压

我们把实际分解电压超过理论分解电压的现象称为极化。

而把实际分解电压超过理论分解电压的数值称为超电压。

极化现象的产生,可简单分为两类。

即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①浓差极化:

在钴电解精练时,阴极表面附近电解液Co2+中沉积到阴极上,因而降低了阴极附近的浓度,如果本体溶液中的Co2+来不及补充上去,则阴极附近液层中的Co2+浓度低于它在本体中溶液中的浓度。

就好象是将此电极浸入一个浓度较小的溶液一样,而通常所说的平衡电位都指本体溶液的浓度而言,显然,此电极电位将小于其平衡值,这种现象叫浓差极化。

电解液循环的方法可使浓差极化减小,但由于电极表面扩散层的存在,不可能将其完全除去。

②电化学极化

电流通过电极时,由于电极反应的速度是有限的,因而当外电源将电子供给电极以后,Men+来不及立即被还原而及时消耗掉外界输送来的电子,结果电极表面上积累了多于平衡状态的电子,电极表面上自由电子数量的增多就相当于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这种由于电化学反应本身的迟缓性而引起的极化称为电化学极化。

极化现象是产生超电压的原因.超电压是普遍存在着的,不过不同的离子其超电压也不同,有时相差很大,一般说来金属离子超电压都不大,只有在较高电流密度电解时,超电压才会显著增加,使槽电压上升电耗增加。

在水溶液电解时,溶液内或多或少总有氢离子存在,因此在阴极上就有可能析出,所以,氢的超电压的大小与电解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解时,由于氢的超电压大,有些平衡电位比氢低的金属,仍然可以从水溶液中电解析出。

比如:

在酸性水溶液中,比氢负电低的镍、钴、铁、锌等金属都优先于氢在阴极上放电。

氢的超电压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主要为阴极材料,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溶液的成分等等。

综上所述,阴极极化的结果,使电极电位变得更负,同理,阳极极化的结果,使电极电位变得更正。

电极的极化对阴极析出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一定的极化电位可使阴极析出光滑平整、致密。

但极化电位升高,增加了电解过程的电力消耗及杂质析出的可能性。

1.2电解定律

在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液的电量与阴极上所析出物质的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这个关系可用法拉第定律阐明。

法拉第第一定律:

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所析出(或溶解)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电解液的电量成正比,即与电流强度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法拉第第二定律:

将相同的电量通过不同的电解质时,在电极上生成物质的量与电解质的化学当量成正比。

产生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都需要消耗同样的电量F=96500库仑,称为法拉第常数。

96500库仑=96500安培·秒=26.8安培·小时

现在工业上把通过1安培·小时电量所析出物质的量称为该物质的电化当量,用q表示。

法拉第定律可用下式表示:

W=q×I×t

式中:

W——电极上生成物质的重量(克,毫克)

q——电化当量,表示通过一库仑的电量所析出的某物质的量(克/安培时,毫克/库仑)

I—电流强度(安培)

t——通电时间(小时,秒)。

不同的物质电化当量也不同,可以计算。

化学当量

q=————

F常用金属的电化当量如表4—2所示。

表4—2常用金属的电化当量

元素

原子价

原子量

化学当量

电化当量(克/安培·小时)

氢(H)

镍(Ni)

钴(Co)

铜(Cu)

铜(Cu)

铁(Fe)

铁(Fe)

铅(Pb)

锌(Zn)

1

2

2

1

2

3

2

2

2

1.008

58.71

58.83

63.51

63.57

55.85

55.85

207.19

65.3

1.008

29.335

29.476

63.57

31.778

18.616

27.923

103.595

32.650

0.034

1.095

1.100

2.373

1.186

0.695

1.042

3.867

1.220

例1:

某一钴车间有10个电解槽,若用2400安培的电流通电3天,能产出多少吨电钴?

解:

已知t=3×24=72小时I=2400A

钴的q=1.10g/A·小时

W=q·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