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668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143

总01个教案

课题:

怎样学好语文课型指导

共需一课时

一.课程目标:

1.明确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2.初步体会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3.初步熟悉课本组成及内容。

二.教学策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调动学习兴趣,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基础。

三.重点难点:

重点: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难点:

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活动

一.导入正题

二.板书课题——怎样学好语文

三.讲述

1.语文的重要性

A.基础学科B工具学科

2.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听,说,读,写

四.学生自己看书,初步了解,看“写在前面”

五.通读全书

总第02个教案

课题:

在山的那边课型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

二.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

多媒体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b)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

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

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

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

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

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

总第03个教案

课题:

在山的那边课型:

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

多媒体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步骤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

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

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

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

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成功。

把这句读一读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

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

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是的!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

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

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

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

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

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总第04个教案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型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二.教学策略

诵读--——分析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写法

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活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

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约20米;约7米。

3、复述:

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

顺序、倒叙还是插叙?

——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总第5个教案

课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型:

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2.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二:

教学策略

研读,探讨

三:

重点难点

重点:

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难点:

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活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

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

(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

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

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经验”有两层意思:

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

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

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

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

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

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有句话说:

“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

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

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

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

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

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

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

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总第06个教案

课题:

短文两篇(蝉,贝壳)课型:

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

教学策略

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三: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 

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总第07个教案

课题:

短文两篇(蝉,贝壳)课型:

新授

共需两课时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

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

三: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 

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活动

一、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活动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