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044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docx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

蔡建武

在和一些乡村干部接触中,经常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会对我说:

现在国家对农民太好了!

表现出疑惑和不大理解。

我总会简要地向他们作些解释。

主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并讲农民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现在,不统筹城乡发展,不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的落后状态,不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就无法继续推进,社会就可能动荡。

因此,国家对农民无论多么好都是不为过的。

以及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开辟农村市场也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道理。

一、对建立新中国所作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顾28年的战斗历程,农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巨大的。

一是我们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

在旧中国,农民遭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压榨,他们渴望有自己的土地,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口号,使他们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党,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

因此中国农民在战争年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前仆后继,不怕牺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江西兴国这个仅有20来万人的小县就有8万儿郎当红军,工农红军从江西苏区开始长征时是30万大军,到达陕北时仅余3万人,这中间途经各省时还有不少穷苦农民加入到红军中来,毫不夸张地说,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官兵在30万人以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国后全国各级登记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共有176万人,其中建国后登记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兴国县就有二万五千人,整个江西省则有二十五万多人。

还有无数无姓名的革命先烈,这些先烈我认为至少有90%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千百万革命前辈和无数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有新中国。

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二是农民不仅是参军参战,而且积极拥军支前。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胜利是山东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山东沂蒙山区的红嫂用乳汁喂八路军伤员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我这里讲一个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西北战场的令人落泪的真实故事:

1947年3月18日晚8时,毛泽东主席率中共首脑机关主动撤离了延安。

19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了延安。

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以彭德怀为首的西北野战军决定在沙家店伏击国民党军整编36师。

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陕北的贫苦农民倾其全力支援我军作战。

民兵封锁道路、埋设地雷、组织担架队,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把家里能吃的南瓜土豆都拿了出来。

担架队有个叫金有发的青年农民,父亲是陕北的老红军,1935年红军东征时战死在黄河边,弟弟刚刚参军,几天前攻击榆林时牺牲在了城墙下。

金有发参加担架队上前线,他的妻子把家中藏在山里的十几斤谷子挖出来,连夜推碾子磨米。

小米碾好的时候,发现背上的孩子已经饿死了。

女人把孩子的尸体埋在草丛中,背着小米循着枪声找到了部队。

彭德怀知道后热泪盈眶:

“没有老百姓,哪有中国革命?

边区人民对我们恩重如山,咱们要惜民命,再也不能增加人民的负担了!

哪怕是杀马杀骡子吃,也要坚决打好这一仗!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写道:

“当我(在延安)问毛泽东对最后胜利是否有任何怀疑时,他的回答甚至连军队也没有提,只是说:

‘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的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1947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开幕,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草案经毛泽东修订后,于同年10月10日颁布。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根据《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土改将农民的革命热情象火山爆发一样释放出来,当时解放区流行一段顺口溜:

”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这充分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顺应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从而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才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二、对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建国初,我国工业基本上是一穷二白。

为了迅速增强国力,使年青的人民共和国能够站稳脚跟,我们党和政府向苏联学习,采取了通过剥夺农业、农村、农民来聚集资金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由于对列宁关于“小生产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一段话的误解和教条化,使我们党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混淆了革命的对象与革命的动力之间的是非界限,把农民当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

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

他认为土地改革后,只破坏了封建所有制,没有破坏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便是最后地消灭资本主义。

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他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看成是一埸阶级斗争,认为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也都带着对资产阶级作斗争的性质。

这样农民不仅是改造的对象,而且成了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

农民在集体所有制下,不仅剥夺了经济权利,也被剥夺了民主权利,一切只能依附于集体,依附于各级干部,失去了生产的主动权,也失去了经营的主动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统统都没有了。

1958年制定的城乡户籍制度,又进一步剥夺了农民的迁移权,逐步形成了我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社会,使农民沦为二等公民。

国家在50年代中期,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和城市供应,以及出口需要制定的统购统派制度,又使农民没有发展商品生产的空间。

它是以损害农民利益、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它不仅粗暴地剥夺了几亿农民的产品处置权,阻断了中国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使我国农民没有一点发展商品生产的空间。

特别是确定统购统派农副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是强制性的,很少考虑农民和农村的需要,收购价往往低于成本,一年到头白辛苦不说,有的甚至不得不花高价买来产品再低价卖给国家去完成“派购”任务。

截止1984年,国家向农民实行统购的有粮食、棉花、油料、木材4种,实行派购的农副产品、水产品和中药材达132种之多,基本包括了所有的农副土特产品。

还有“合同定购”粮食制度,也是一种剥夺农民的制度。

农民基本没有发言权,根本体现不出合同的公平协商与互惠性。

国家定购粮价一般都低于市场价,而这个差价部分都被国家拿走了,被农民称为“暗税”。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分配政策是: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才是社员的。

到年终结算时,辛辛苦苦干一年,末了还欠集体的钱。

我1968年到1979年期间在山东省的新泰县空军部队服役,有农民在山上打石头,到营房向我讨水喝,我问他一天能赚多少工分,他告诉我,一天能赚10个工分,但只值人民币8分钱。

他说,“我辛辛苦苦干一天,还赚不到一包勤俭烟!

”勤俭牌的香烟是当时山东省最便宜的香烟,每包九分钱。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种点自留地、养个猪、鸡等家庭副业,都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我这里有个数据,1990-2000年,只有10年时间,我国从农民征收的各种税收总额就由87.9亿元增加到465.3亿元,增加了4.5倍。

农民人均税赋高达14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赋只有37元。

在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已是农民实际收入的六倍情况下,农民缴纳的税反而是城镇居民的4倍。

建国后,虽然农民遭受了这么多的不公平待遇,但纯朴的中国农民仍然相信毛主席、相信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没有起来造反,而是默默承受着苦难。

由于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导致了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化。

2006年,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一文中指出,目前,差距最大的地方是农民收入。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

1,据予测,如果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在“十一五”时期不能够加以遏制和改变的话,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要扩大到4:

1,甚至更大(国际通常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1.5:

1)。

其次是基础设施落后。

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生活质量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城镇的居民,在交通、供电、供水、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是国家财政拿钱修的。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国家投入很少,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民自已积累,自已拿钱。

我们现在一年8万亿元的投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至少有2万多亿元,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多少呢?

一年也就是两三百亿元。

第三是公共服务落后。

主要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落后。

因此,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贡献和牺牲是巨大的。

三、对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经营集体土地的制度,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年11月。

一天晚上,小岗村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举动,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危险。

所幸的是,这一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小岗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分田到户”刺激了“大锅饭”时代农民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

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促使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农民收入一度超过城市居民。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粮食产量不足,需要依赖进口粮食的问题。

粮食产量连年增产,基本满足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

农村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还带动了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四、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巨大贡献

2007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明确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列为我国的政治体制范畴,深刻论述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性质、本质和核心、主要内容和要求。

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亿万农民的创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当时的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农民在获得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也使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社合一”的以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再继续存在下去了。

为此,农民积极寻找符合他们利益需求和适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就是这场发生在农村经济领域里的革命,迫使农民在新旧体制磨擦的夹缝中寻求新的制度安排的结果,成为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新的方式。

这种基层民主制度就是果作村的6位生产队长和85户村民找到的村民自治制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通过民主选举,由农民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主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现对村级经济、资源、村级事务、公益事业等,尤其是对村财收入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对村委会工作及村委会干部进行民主监督。

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现为宜州市)三岔公社合寨大队(现为屏南乡合寨村委会)的果作村等6个生产队的85户农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果作村村民委员会。

当时的合寨大队下辖12个生产小队,由果作、果地等12个自然村组成。

韦焕能当时任果作生产小队的队长,是他提出建立村民委员会动议的。

他把邻近5位生产队长邀到一块,商议建立村委会的事情。

他说“土地承包到户后,生产队不存在了,大队的人连村里的那一片林子都忙得看守不过来,哪有空管咱们这里的事呢?

为了防盗,老乡把牛拉进屋子同住一屋,总不是长久之计吧?

春耕在即,伙着用的渠道总该理一理吧?

人畜也不能每天趟过村前这条小溪吧?

这些事,没有人管只能自己管。

但要管这些事总得有一个组织,有个名义,有人牵头去办。

那么这个组织叫什么呢?

大队叫管委会,我们就叫村委会,城里人叫居民,村里人不就是村民吗,村民委员会这个名字既符合村里的实际,又符合我们的身份。

”韦焕能的这席话得到了其他5位队长的认同。

余下的问题就是怎样产生这个组织,怎样确定管事的人。

最后他们6人商定:

生产队长是大队任命的,现在没人任命了,那就让村民来选。

果作村村委会选举产生后,经过6个生产队125户中到会的85户农民讨论同意,按上手印或个人名戳,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山公约”,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村民修了两座小桥,开辟了一条机耕路,实现了村民的自我服务。

在这里已经显示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的也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

五、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巨大贡献

实行“分田到户”后,释放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闲置劳动力往哪里去?

这是关乎民生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又是农民在原来的社队企业基础上,使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841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8%;出口商品交货值35092亿元;实缴国家税金8765亿元。

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4.29%,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减小了农民涌入城市的压力,减弱了给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到2008年,乡镇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583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6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99%,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到200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4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34%,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集聚,形成了小城镇。

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的乡镇企业,依托专业市场和规模企业,集中建设乡镇企业园区,随着专业市场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乡镇企业把工业文明导入农村,提高了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企业家,现代理念、市场观念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农村兴办了各种公共福利事业,并承担了一部分社会福利费用。

乡镇企业还带动了乡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展,丰富了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六、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巨大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推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在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情况下,各地一方面抓招商引资和引进技术来加快发展,同时,不少地方还采取了“经营城市”和“发展房地产”的方法来积累资金,加快发展。

而“经营城市”和“发展房地产”的实质就是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理由,将城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低价征收,然后高价卖给企业和开发商,其中差价部分就成了地方政府的巨额利润。

据有关资料显示,出卖农民土地的收入已占2009年全国地方财政收放入的21%。

有的地方,如北京市的一些区已高达财政收入的40-50%。

这也是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难下的重要原因,因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形成为利益共同体。

七、对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巨大贡献

乡镇企业有了发展,但也不能吸纳太多的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或没有发展起来。

农村剩余的大量劳动力到哪里去?

就剩下外出打工一条路了。

从80年代的后期开始形成了“打工潮”,实质上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了出路的反映。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邓鸿勋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农民有过三次伟大的创造。

第一个创造是提出了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创造是发展了乡镇企业,第三次创造就是大量的中国农民工主动进入城市。

这三次创造,实际是中国农民自己解放自己。

路是农民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国家叫他们去搞联产承包的,不是国家叫他们办乡镇企业的,也不是国家叫他们进城的。

农民自己创造,自己解放自己。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打破了工农界限,打破了城乡界限,对实现城乡一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历史有很大的推动。

千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湖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乘火车、汽车向潮水一样涌向北京、上海和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约2亿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或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在这些城市和地区打工,拿着几百块、最多千余元钱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干的却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如由于城里无法为他们提供必须的生存条件,他们很多人很难和妻儿团聚;对那些夫妻同时外出打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培养又成了一大问题;由于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出了工伤事故他们求助无门;到人老体衰后,也只能返回农村苦熬余生。

打工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推动了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顺应潮流,中央1992年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有序转移。

从2000年开始,中央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的制度改革确定了方向。

2002年,中央提出对进城的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一个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就业务工管理的通知,通知取消了对农民进城的诸多限制,不应对农民进城歧视,保护就业,保护劳动收益,改善劳动条件,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2003年9月,国务院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了文件,对农民的转移培训发了文件。

2004年中央发了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重中之重,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

同时指出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转移培训。

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又发出国办发(2008)130号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

尽管中央大声疾呼,但直到现在,农民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八、对“中国制造”打入国际市场的巨大贡献

近来本田罢工和富士康“跳楼门”事件,引发了不少地方政府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今年2月,江苏省率先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4月1日,上海也将月工资最低960元上调至1120元,时薪也从原来的8元提高到9元,涨幅达到了16.7%。

目前调整幅度最高的是湖北省,达到了28.9%,最低的是天津市,涨幅也有12.2%。

2010年7月1日起江西省也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分五个区域:

一类区域720元/月、6.8元/小时;二类区域660元/月、6.2元/小时;三类区域600元/月、5.7元/小时;四类区域550元/月、5.2元/小时;五类区域500元/月、4.7元/小时,一至五类区域最低工资标准和原来比较,分别增加了140元、140元、120元、100元、80元。

涨幅为23。

6%。

从这个新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长期以来国内,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与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创造的价值相比,明显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记得前几年有一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说,美国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给美国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她曾试图在日常生活中不用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感觉无法做到。

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都很便宜且实用,已经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中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低廉的价格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而中国制造产品低廉的价格,是中国工人,主要是农民工低廉的工资使其成本降低所带来的。

九、对维持中国社会稳定的巨大贡献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外来加工企业

和外贸出口企业大量停产关闭,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这些企业的停产关闭,导致有二千多万农民工失业。

二千多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欧洲几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这事要是发生在欧美国家,将是罢工、游行示威、社会动荡。

而中国这二千多万农民工却默默承受着失业之痛,没有找政府找社会的麻烦,整理行装回乡务农或回乡创业,使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没有出现社会动荡,为我国战胜金融危机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十、对中国战胜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贡献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冲击力之强、影响程度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史所罕见。

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和国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系,支撑了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为全球经济提供服务。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此后速度不断加快,5年后的1993年发展到近2000亿美元,8年后的2001年增加到5097亿美元,2002年以来,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在2004年超过1万亿美元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万亿到2万亿的突破。

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

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

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我国成为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