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44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docx

高师教育学李敏谊李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第1页)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

(第一章,第19—23页)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这一点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

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与未来负责。

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

知识愈广博,越能取精用宏,见解愈深透,经验愈丰富,就愈能自信其道,使己立于人,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第二是教育学识。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安排设计教与学。

第三是专业学识,即从事所学、所教、所管理的专业的学识。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本门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做到心有整体,胸存“底本”,这样,教育教学和管理育人、进行研究就不会架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

实践出真知,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生命和价值都在于教育实践。

5、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注意之处?

答题要点:

(第一章,第23页)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要有专业的扎实基础,这是科研的底座;3)要善于借鉴和改造;4)要创新;5)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从而实现在博中取精,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重点:

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第二章,第24页)

2、层次结构

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

(第二章,第24页)

3、体制结构

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第25页)

4、科类结构

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

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第二章,第26页)

5、形式结构

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第二章,第27页)

6、能级结构

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

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第27—28页)

7、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

(第二章,第28页)

8、高等学校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

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第二章,第28页)

9、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

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

(第二章,第29页)

10、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第二章,第30页)

11、高等教育功能

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第二章,第31页)

12、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学习职能)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欧洲中世纪,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使命。

19世纪初,以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为标志,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产生。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莫雷尔法》的出台,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新职能。

今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主要的三大职能。

(第二章,第32-34页)。

理解: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结构要素或类型?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24-28页)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由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关要素联结而成的,关系到高等教育整体的结构。

1)层次结构;2)体制结构;3)科类结构;4)形式结构;5)能级结构;6)地区(区域)结构。

2、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结构要素及类型?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28-30页)

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2)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

3)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1)教师的学历结构;

(2)教师的职务结构;(3)教师的年龄结构;4)高等学校物质基础结构;5)高等学校知识结构,等。

理解:

3、高等学校师资结构的构成要素或结构类型?

1)教师的学历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那个各级学历教师的构成状态和比例。

2)教师的职务结构,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面。

这四个层面是由低到高排列的。

3)教师的年龄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构成比例。

合理的师资结构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保障。

4、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34页)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包括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习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理解:

5、高等教育功能发展的历史阶段?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32-34页)

1)第一阶段,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使命。

2)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

3)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新职能。

6、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34—42页)

个体功能包括:

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理解:

7、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34—42页)

社会功能包括:

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第二,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第三,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第二,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第二,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第三,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8、高等教育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34—42页)

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第二,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第三,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第二,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第二,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第三,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9、高等学校职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40—42页)

与高等教育功能密切相关的是高等学校职能,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职能中。

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为:

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10、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答题要点:

(第二章,第42—45页)

1)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二者是系统科学中的重要范畴。

1)高等教育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具有特定的功能。

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地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功能的系统地结构。

2)因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

结构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从系统外部反应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功能会反作用于结构。

3)但是功能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结构可能表现出多种功能,同一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2)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1)这是有一定条件的。

因为结构是由要素组成的,系统的功能发挥一方面受到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系统也受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结构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所以,只有当系统要素和环境确定时,结构才能决定功能。

结构状况的变化影响着功能的实现。

2)结构的变化若超过一定值,就将引起功能的变化。

所谓结构的变化,是由系统内要素的变化引起的。

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化,甚至是结构的质变。

要素的变化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要素在数量上的变化;而是要素在数量上没有增减,但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

3)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结构。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处在量变的状态,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相对稳定,能够保证高等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高等教育结构的巨大变化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原有功能的异化和丧失。

4)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使高等教育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反之,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其功能则是消极的。

所以,调节高等教育的结构,建立合理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高等教育发挥其结构功能的必要条件。

3)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1)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功能,同时,高等教育功能由于环境变化而做出调整会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引起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2)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是不同的。

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功能提出新的要求时,高等教育功能会发生变化,功能的变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或者派生出新的子结构来。

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是以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为前提的。

(3)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一定时期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往往是由当时的社会需要决定的,这就有可能出现高等教育功能选择和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在未达到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不适合当时情况的高等教育功能,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功能失效,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的浪费。

所以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必须考虑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选择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功能,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不仅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复习要点:

概念: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去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

(第三章,第51页)

2、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

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得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

(第三章,第51页)

3、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第三章,第51页)

4、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

(第三章,第65页)

5、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

(第三章,第69页)

6、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

(第三章,第69页)

7、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第56页)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解:

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1—52页)

教育目的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主要区别在于:

培养目标是可测量的,而教育目的是不可测量的;教育目的是向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有终极含义,更加抽象;而培养目标则更倾向于阶段性,更具体。

2)二者的联系在于:

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一个个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逐步地达到了教育目的,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取代。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2—53页)

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2—53页)

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代表人物有裴思泰洛齐、马斯洛和康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以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认为教育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基于人的社会性、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等。

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由于文化教育学的张扬而形成的教育目的观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他们认为教育史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相比,教育的本质更倾向于文化的范畴;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存在方式,通过教育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能激发人的动机,唤醒人的意念,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3—54页)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指向性规定,不仅是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有: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这不仅包含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还包含对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和调控作用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和师生的行为上。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不断地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目的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直接依据。

这些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发挥着作用,一起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4—55页)

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个体现实的需要使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未来的社会需要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期望所在,它们一起构成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6、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5—5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也是今后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

要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大学生强调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其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大都在社会各行业中起着骨干作用。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构建培养新型人才的育人环境,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上,是“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信念上,是“接班人”。

两者不能对立和分割,要统一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7、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7-59页)

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前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德、智、体、美多维度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是个体实现的一种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8、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8—59页)

1)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教育所要追求的完美状态。

9、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59—61页)

•1)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身体保健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4)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教育,是以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们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为目的的教育。

•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缺一不可,它们之间不可分割又不可代替。

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智育是发展其他各育的基础;德育的进步又要依赖于智育的发展;其他各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造就的健康身体作支持;德育和智育会随着劳动教育的学习而更加有实践性。

不可代替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10、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63—67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11、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66—67页)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的选择,所以开展通识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将会带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它将会纠正我国长期依赖实行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摆脱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和限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他们“做人”和“做事”的能力。

(2)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按专业培养的教育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需要,并日益显示出不足,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必须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实现自由的本质。

通识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终极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了人的存在,实现了人的自由理想。

(3)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新型的思维方式。

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67—68页)

(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并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随时与社会实际发展保持一致,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3)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要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并涵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目标基础之上,提出高而专的教育。

13、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答题要点:

(第三章,第70—73页)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我国部分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过于注重对专业课程水平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就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的确是第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本钱。

然而这并不是用来打天下的全部资本,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较高的人,光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好多条件也是必须要具备的。

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他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整体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技能方面的熟练和提高也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和敬业程度、责任意识等方面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除了专业知识方面,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