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349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1比例线段共4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22章 相似形

22.1 比例线段

第1课时 相似多边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相似图形的两个特征:

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掌握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相似图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难点】

能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活动1:

观察图片,体会开关相同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师:

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

你能对观察到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生:

这些图形的开关相同,而大小不同.

二、新课教授

活动2:

思考:

如图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生:

形状不同.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

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的形状不同,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平面图形,较大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较小的图形“放大”得到的,较小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较大的图形“缩小”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图形上的相应线段也被“放大”或“缩小”,因此,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我们可以用相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

活动3:

探究.

如图

(1)的两个正方形,应有

∠A=∠A1,∠B=∠B1,∠C=∠C1,∠D=∠D1;

=====.

如图

(2)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应有

∠A=∠A1,∠B=∠B1,∠C=∠C1;

====.

(1)

(2)

一般地,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师生总结: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1)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3)当相似比为1时,两个多边形全等.

三、例题讲解

【例1】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相似,求角α和β的大小以及EH的长度x.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正确解答出角α和β的大小以及EH的长度x.

解:

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由此可得

∠α=∠C=83°,∠A=∠E=118°,

在四边形ABCD中,

∠β=360°-(78°+83°+118°)=81°.

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相似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由此可得

=,即=.

解得:

x=28(cm).

【例2】 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

分析:

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AB∶BC∶CD∶DA=A1B1∶B1C1∶C1D1∶D1A1.

∵A1B1∶B1C1∶C1D1∶D1A1=7∶8∶11∶14,

∴AB∶BC∶CD∶DA=7∶8∶11∶14.

设AB=7m,则BC=8m,CD=11m,DA=14m.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7m+8m+11m+14m=40,

∴m=1,

∴AB=7,则BC=8,CD=11,DA=14.

四、巩固练习

1.在比例尺为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cm,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答案】3000km

2.如图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

为什么?

【答案】相似,因为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3.如图所示的两个五边形相似,求求知边a、b、c、d的长度.

【答案】a=3,b=,c=4,d=6.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对相似图形的认识.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的方法分析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探究发现、证明论证获得知识.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不足处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验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渗透教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2课时 成比例线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成比例的线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成比例线段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的方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成比例线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成比例的线段.

【难点】

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吗?

生:

学习了相似多边形.

师:

是的,你能说说什么是相似多边形吗?

生:

一般地,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师:

很好!

由于多边形的边是线段,所以在研究图形相似之前,这节课我们先要学习成比例线段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CD=m∶n,或写成=.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那么=k,或AB=k·CD,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

活动:

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考虑如何求得这两条线段的比.

学生求出的值不唯一,只要方法恰当,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2.成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这时,线段a、b、c、d叫做组成比例的项,线段a、d叫做比例外项,线段b、c叫做比例内项.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但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

(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

(4)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

(5)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三、例题讲解

【例1】 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形状相同的是(  )

解:

C

【例2】 一张桌面长a=1.25m,宽b=0.75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解:

=

小结:

上面分别采用m、cm、mm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的值是相等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此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

【例3】 已知:

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

根据比例尺=,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

解:

设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cm.

则=,得x=112000000(cm).

又112000000cm=1120km.

答:

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km.

【例4】 如图,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am,宽AD=1m,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一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那么a的值应当是多少?

解:

根据题意可知,AB=am,AE=am,AD=1m.

由=,得

=,

即a2=1,

∴a2=3.

开平方,得a=(a=-舍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成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这时,线段a、b、c、d叫做组成比例的项,线段a、d叫做比例外项,线段b、c叫做比例内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认识成比例线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的方法分析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探究发现、证明论证获得知识.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不足处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验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3课时 成比例线段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比例线段的概念.

2.会辨认比例式中的“项”.

3.会求常见图形中的线段比.

4.会进行黄金分割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比例、比例线段的性质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促进探究、质疑、归纳能力的发展.

2.经历黄金分割的引入以及黄金分割点的探究过程.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流协作中,体会生生交往与师生交往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比例及比例线段的性质;黄金分割点的有关计算.

【难点】

比例及比例线段的应用;黄金分割点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

在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成比例线段,同学们现在能画出两条线段、量出长度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吗?

学生作图后测量并求出比值.

师:

用同一个单位去度量两条线段a、b,得到它们的长度,我们把这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叫做这两条线段的比,记作或a∶b.在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a、b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c、d的比,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二、探究新知

师:

两条线段的比是它们长度的比,也就是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应具有关于两个数成比例的性质.如果=,你能把这个式子改写成乘积的形式吗?

生:

两边同乘以bd,得到ad=bc.

师:

反之,如果ad=bc(b、d≠0)我们是否能得到=呢?

生:

能,两边同除以bd.

师:

比例的这个性质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三个图形.图形

(1)和图形

(2)对应边是成比例的,图形(3)的长等于图形

(1)的长加上图形

(2)的长,图形(3)的宽等于图形

(1)的宽加上图形

(2)的宽,你能判断图形

(1)和图形(3)的边是否成比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

你怎么判断这两个长方形的边是否是成比例的呢?

生:

计算3.6∶2和2.7∶1.5是否相等.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算一下是否相等.

学生计算后回答:

相等.

师:

所以我们有=.对于式子=,能否得到=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

在=的两边都加上1,然后通分就得到了=.

师:

对!

所以我们得到了这个结论:

如果=,那么=(b、d≠0).这叫做比例的合比性质.如果=,b1+b2≠0,你能否证明=呢?

教师提示:

我们可以倒着推:

要证=,可先证(a1+a2)×b1=(b1+b2)×a1,即a1b1+a2b1=b1a1+b2a1,两边都减去a1b1,两边都减去a1b1,得a2b1=b2a1,你能证明a2b1=b2a1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能.

师:

怎么证明?

生:

因为=,两边同乘以b1b2,就证出来了.

师:

现在你知道怎么证明=了吗?

生:

知道了.

师:

请同学们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证法?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

的值与的值相等,我们要证的是的值也与的值相等,如果我现在设==k,你能否证出=k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

a1、a2能否用含b1、b2的代数式表示?

生:

能.

师:

怎样表示?

生:

a1=b1k,a2=b2k.

师:

你知道怎样证明了吗?

生:

知道,将a1=b1k,a2=b2k代入中.

师:

我们有了两种证法,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举手,教师从举手的同学中找两生板演.

生1板书:

证明:

∵=(已知),

两边同乘以得

=.

∴=(合比性质).

两边同乘以得

=.

两边取倒数,得=,

即=.

生2板书:

设==k,得

a1=b1k,a2=b2k,代入得

===k=.

师:

你能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吗?

生:

第一种方法是先倒推,再证明;第二种方法是设定值.

师: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再遇到证明两式相等的问题时要记起这两种方法,其中设定值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设比值为定值.如果我把这个式子推广,===…=成立,且b1+b2+b3+…+bn≠0,你能否推出所有分子之和与所有分母之和的比是等于呢?

生:

能.

教师找一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

所以我们得到比例的又一性质:

如果==…=,且b1+b2+b3+…+bn≠0,那么=.

三、例题讲解

【例1】 已知:

如图,在△ABC中,=.

师:

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学生读题思考.

师:

哪位同学能证明这道题,跟大家说说你的思路.

学生举手.

教师找一生回答第

(1)题.

生:

因为=,由合比性质得=,即=.

教师找另一生回答第

(2)题.

师:

你是怎样考虑的呢?

生:

AB可以写成AD+DB,AC可以写成AE+EC.因为合比性质是分子加分母,要证明=,可先证=,然后两边取倒数,就得到要证的结果了.

师:

很好!

现在请你把证明步骤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学生证明后集体订正.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例2】 在地图或工程图纸上,都标有比例尺,比例尺就是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现在一张比例尺为1∶50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ABC的三边:

AC=3cm,BC=4cm,AB=5cm.问这个图纸所反映的实际△A'B'C'的周长是多少?

解:

根据题意,得===.

即=.

又∵AB+BC+AC=5+4+3=12(cm),

∴A'B'+B'C'+A'C'

=12×5000=60000(cm)

=600(m).

答:

实际△A'B'C'的周长是600m.

【例3】 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长度为a,点P是AB上一点,且使AB∶AP=AP∶PB.求线段AP的长和的值.

解:

设AP=x,那么PB=a-x.根据题意,得a∶x=x∶(a-x),

即x2+ax-a2=0.

解方程,得x=a.

因为线段长度不能是负值,所以取x=a.

即AP=a.

于是==≈0.618.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较长线段为全线段与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的线段分割叫做黄金分割,分割点叫做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比值叫做黄金数.

四、巩固练习

1.若6x=5y,则x∶y=    . 

【答案】

2.已知ab=cd,则=    . 

【答案】

3.若==,则=    . 

【答案】

4.已知x===,则x的值是    . 

解析:

∵x===,

∴a2+ab=bc+c2. ①

b2+bc=a2+ac. ②

ac+c2=ab+b2 ③

将③式减去②式得

ab-bc=c2-a2. ④

将②式减去①式得

ac-ab=b2-c2. ⑤

将③式减去①式得

b2-a2=ac-bc. ⑥

由④⑤⑥式都可得出

a+b+c=0.

∴a+b=-c,b+c=-a,a+c=-b.

∴x====-1.

【答案】-1

5.点P在线段AB上,AP2=AB·PB.若PB=4,则AP的长为    . 

解析:

设AP=x,

∴x2=(x+4)×4,

x2-4x-16=0.

∴x=2±2.

又∵x>0,

∴AP长取2+2.

【答案】2+2

6.已知点M将线段AB黄金分割(AM>BM),则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

A.AM∶BM=AB∶AM   B.AM=AB

C.BM=ABD.AM≈0.618AB

【答案】C

7.已知x∶y=3∶5,y∶z=4∶7,求x∶y∶z.

【答案】∵x∶y=3∶5,∴x=y.

又∵y∶z=4∶7,∴z=y.

∴x∶y∶z=y∶y∶y=12∶20∶35.

五、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首先,从回顾上节已学的比例知识入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实数范围的比和比例,再类比得到比例线段的概念,这样会比较直观、易学.其次,尽可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课题的引出及知识的应用,尽可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实际,并且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总的来说,本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学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由于所涉及的问题是每个学生触手可及的,因而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也各有所获.

第4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定理再次锻炼类比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应用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理的学习知道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并能欣赏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难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1.求下列各式中x∶y的值.

(1)3x=7y; 

(2)y=x;(3)y∶x=4∶7.

2.已知x∶2=y∶3=z∶6,求(x+y-z)∶(4x+6y+z).

教师找两位学生分别板演1、2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在另外两边上截得的线段是怎样的呢?

生:

……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已知:

如图,过△ABC的AB边上任意一点D作直线DE平行于BC,交AC于点E,求证:

=.

师:

你能证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我们可以作辅助线,连接BE、CD,再过点E作AB上的垂线段h.

师:

现在你能猜出可以转化为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能,可以转化为△ADE和△BDE的面积之比.

师:

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生:

△ADE的面积等于AD与h乘积的一半,△BDE的面积等于BD与h乘积一半,所以==.

师:

你回答得太好了!

我们要证的是=,我们把AD与DB的比转化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再证出什么就能得到结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

再证出=.

师:

对,你们太聪明了!

你怎么证明这个相等关系呢?

生:

过点D向AC边作垂线,与前面同理可证出这个相等关系.

师:

很好!

这样我们就证出=.

由这个比例式,你能推出哪些线段也是成比例的?

还有哪些比例式也是成立的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

生甲:

=.

生乙:

=.

师:

对!

上面的图形,也可看作是直线BC平行于△ADE的一边与另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而得到的.于是我们能得到一个定理.

教师提示大家读出书上的推论,并板书: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师:

这个定理可推广成一般的形式.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已知:

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C、DF被这三条直线分别截于点A、B、C和D、E、F,求证:

=.

师:

直线AC、DF被这三条直线所截,不止一种结果.因为不同情况下的证明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要对截得的结果分类,被截的情形有哪几种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甲:

AC与DF平行.

生乙:

AC与DF不平行,但它们在l1与l2间不相交.

生丙:

AC与DF相交在l1或l3上.

生丁:

AC与DF相交在两条平行线间.

师:

下面我们分别就这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先看平行时,怎么证明这个结论呢?

生:

根据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到AB=DE,BC=EF,所以AB∶BC=DE∶EF.

师:

很好!

如果AC与DF不平行且在l1与l2间不相交时,又该如何证明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找一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

证明:

过点A作DF的平行线,分别交l2、l3于点E'、F'.

这时有=,而四边形AE'ED和四边形E'F'FE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DE,E'F'=EF,因而可得=.

其余两种情况类似可证.

师:

于是我们得到如下定理:

(教师板书)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继续探究,层层推进

师:

在这个定理中,当=1时,有=1,即当AB=BC时,有DE=EF,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四、例题讲解

【例】 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和AC上的点,且EF∥BC.

(1)如果AE=7,EB=5,FC=4,那么AF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10,AE=6,AF=5,那么FC的长是多少?

解:

(1)∵EF∥BC,

∴=,

∵AE=7,EB=5,FC=4,

∴AF===.

(2)∵EF∥BC,

∴=.

∵AB=10,AE=6,AF=5,

∴AC===,

∴FC=AC-AF=-5=.

五、巩固练习

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不少知识,你们都掌握了吗?

现在我来出几道题目帮助大家消化一下.

1.如图,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2.如图,DE∥BC,AB∶DB=3∶1,则AE∶AC=    . 

【答案】2∶3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DE∥BC,若AB=8,AE∶EC=2∶3,则AD=    . 

【答案】

4.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BF的延长线交AC于点H,则AH∶HE=   . 

【答案】2∶1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在△ABC中,DE∥BC,AD=4,DB=8,AE=3.

(1)求的值;

(2)求AC的长.

【答案】

(1)===;

(2)∵DE∥BC,∴==.

又∵AE=3,∴AC=9.

六、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定理?

学生口述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