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120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docx

雅礼语文试题以及答案

雅礼中学2012届高考热身试题

语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A.你不能把事情解决完了就撒(sǎ)手不管,你得考虑到百姓的后顾之忧,帮他谋个后路,使他能吃上饭。

B.走出动物园,他惟妙惟肖地模仿起大熊猫行走的憨态,让周围的大人们一个个忍俊不禁(jìn)。

C.面对生活的无奈,与其整天唉声叹气,闷(mēn)闷不乐,不如平和淡定,笑对人生。

D.沉浸在姹(chà)紫嫣红、婀娜多姿的枇杷花丛之中,我只觉得赏心悦目,如醉如痴。

1.D。

A撒(sā);B禁(jīn);C闷(mè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结合其他文献来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真实反映了对西周时期土地所有制现状的说法,是不容置喙的。

B.晴朗的夏夜,躺在高高的楼顶,抛开白天无尽的烦恼,数着天上恒河沙数般的星星,让人倍感惬意。

C.尽管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但是克莱齐奥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创作是自由的,不应该为了荣誉去创作,将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

D.2011年,湖南怡清源黑茶荣膺中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唯一指定黑茶;2012年,怡清源不孚众望,被组委会指定成为“中博会”接待专用茶。

2.B。

恒河沙数:

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A不容置喙:

不容许插嘴。

这里应改为“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C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

在这里应该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D不负众望:

不为众人所信服。

孚,使信任、信服。

这里应改为“不负众望”。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菲律宾篮球协会日前邀请中国篮球明星姚明带领其上海男篮队访问菲律宾,并与菲律宾职篮明星队进行友谊赛。

B.铁道部表示,要加强铁路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履行铁路安全监管和市场监管职责,为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提供良好环境。

C.天作之合的婚姻正是沈从文取得文学成就的一个大前提,甚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可惜常常被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们忽略了。

D.一个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3.D句式杂糅。

“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或“在于它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4.下面的发言片段,最质朴而鲜明的一项是

A.同学们!

今天我面对青春的海洋,摆革命的龙门阵!

——郭沫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

B.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李雪健在影片《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获“最佳男主角”的发言词

C.我感到咫尺荧屏就像一片无际的海洋,主持人就像一条经受风吹雨打的小船。

我将竭尽全力驶向观众喜爱、欢迎的彼岸。

同时,也渴望得到观众的支持。

——叶惠贤荣获全国节目主持人金奖的答谢词

D.感谢教练、感谢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太太,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个非常爱我的太太,所以我选择了她的职业为我现在的事业。

——田亮获2012年第48届国际泳联名人堂最佳运动员奖的发言词

4.B。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阮小咸诗集》序

[清]梅曾亮

江宁郡城,其西北包十馀山,林壑深远,而秦淮、清溪之水萦带其下,其迹虽或存或湮,或而清淑之气犹足以沾溉人物。

故士生其里,多跌宕自标异,或真朴无文饰,有六朝人馀习,其衣冠言动,与南城人风气固殊也。

以余相知,若严君小秋、汪君邺楼、车君秋舲、陆君香筠、汪君平甫、方君慎之及小咸,所居相去率不过一二里。

而诸君皆多文酒之会,时相与携榼访胜,极乎山砠水涯,欢吟醉呼,穷日夜,披林莽,逐星月而归,以为常。

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及余自京师归,北城诸君凋逝殆尽,慎之亦久客不能归,独君年已七十,尚授徒如故。

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

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其不得志于有司也而有怨词,有矜气,真德人之音也。

昔与君及邺楼、香筠同肄业于尊经书院,夜归,市户皆静闭,独吾三四人履声满街。

读君诗,忽忽不觉为数十年事也。

咸丰二年九月序。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溪之水萦带其下萦:

环绕。

B.所居相去率不过一二里率:

大概。

C.邈焉难求邈:

模糊不清。

D.乃未几而君亦旋卒旋:

不久,很快。

5.C。

【解析】邈:

时间久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迹虽或存或湮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逐星月而归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①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①香筠同肄业于尊经书院②青,取之于蓝

6.D。

【解析】D都是“从”,介词。

A.①物主代词,水流的;②人称代词,他。

B.①表修饰;②表转折。

C.①把;②凭借。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A.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B.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C.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D.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7.A。

【解析】注意联系前后文疏通语意,并注意“而”表转折,是断开的标志词。

参考标点:

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小咸作为一个清贫的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一生默默无闻。

作者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位老朋友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B.文章通过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或而清淑之气犹足以沾溉人物”“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清婉恬适”等,或从侧面,或从正面,塑造了阮小咸的人物形象。

C.作者从京师回乡后,北城的朋友们已“凋逝殆尽”,在平淡的叙述中,抒发了人生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慨,也表现出对不同流俗的另类的阮小咸的不尽的羡慕。

D.这篇序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的窠臼,以感触为脉络,真实地写出了阮小咸其人其诗,作者朴实的文风和阮小咸寂寞的一生相为表里,互相渗透,耐人寻味。

8.C。

【解析】阮小咸也让作者感到人生无常,与人意气相投,并不“另类”;他只是一生勤奋,清高自守,较晚过世而已。

“不尽的羡慕”也言之过甚,作者只是认为他的际遇值得庆幸。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士生其里,多跌宕自标异,或真朴无文饰。

(3分)

译文:

(1)所以读书人出生在那里,大多放荡不羁,标新立异,也有人真纯朴实,不喜欢伪装自己的。

【解析】“跌宕”,放纵不羁;“标异”标新立异;“无文饰”不伪装自己,三个点各1分。

(2)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4分)

译文:

(2)虽然阮小咸也和大家一起唱和,意气相投,但是他一年到头忙着教学生,所以对于作文饮酒的乐事,没有过多参与。

【解析】“倡和相得”,一起唱和,意气相投;“而”,但是;标新立异;“终岁授徒”,一年到头要教学生;“与”,参与。

四个点各1分。

共4分。

(3)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其不得志于有司也而有怨词。

(3分)

译文:

(3)我读了之后,觉得诗作清新婉约恬淡安适,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并不因为科举未考中[未被主考官录取]而生怨气。

【解析】“清婉恬适”,清新婉约恬淡安适;“以”,因为;“不得志于有司”,科举未考中或未被主考官录取,三个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江宁郡城,它的西北部被十多座山围绕,丛林茂密,沟壑幽深,秦淮河和清溪的流水环绕在郡城下面,流水的痕迹虽然有时出现有时湮没,但是那种清和的气韵还是足以泽被当地人物。

所以读书人出生在那里的,大多都放荡不羁,标新立异,也有人真纯朴实,不喜欢伪装自己,有六朝留下的风范,这里读书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和南城人的风气本来差别就很大。

就我认识的,如严小秋、汪邺楼、车秋舲、陆香筠、汪平甫、方慎之以及阮小咸,他们的居所相距大概不超过一二里路。

而大家常常举行赋文饮酒的聚会,常常一起拿着酒杯拜访胜景,遍游山水之间,快乐地吟诗,饮醉后狂呼,整日整夜,尽情娱乐,穿越丛林,伴着星月回家,把这种生活当做一种常态。

虽然阮小咸也和大家一起唱和,意气相投,但是他一年到头忙着教学生,所以对于作文饮酒的乐事,没有过多参与。

等到我自从京师归来,北城的各位朋友大都已不在人世,方慎之也长久客居他乡没能回来,只有阮小咸已经年过七十,还像原来一样在教学生。

于是我感叹道,自己还没有他那么高龄,辞官返乡后,却只能独自游览山城孤寺,很少有人与我同行。

每当看见少年人一同游乐,意气风发,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同辈之人,时间太久远,找不到几个啦。

而能够甘于寂寞,洁身自守而又能做到像他这样长寿的君子,真是值得庆幸啊。

然而过了没多久,阮小咸也很快去世,他的儿子阮肇星把他的诗稿给我要我作序。

我读了诗文,觉得诗作清新婉约恬淡安适,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并不因为科举未考中而生怨气,有时还矜夸自傲,这真是有道德的人的品质啊。

想当年,我和他以及汪邺楼、陆香筠一同从尊经书院肄业,一天晚上回来,街市上大门都静静的关闭着,只有我们三四个人的足音响遍了大街。

读着他的诗作,恍恍惚惚感觉不到是过了几十年的事。

咸丰二年九月写下这篇序言。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8分)

绝句

[宋]道潜①

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②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在长安听百舌

[隋]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道潜,北宋诗僧,自幼出家。

因写诗讥刺时政,被勒令还俗。

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

②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在春天随百鸟鸣叫。

黄鹂即黄莺。

(1)《绝句》塑造的鸟儿形象有何特点?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1)①居于高岩,可见其处境高远,格调清高;②其名不为人知,显其品种之珍奇且超尘脱俗;③它与春风款语呢喃,姿态轻盈,歌喉动听。

④其鸣声虽然婉转,却无人赏听,反遭排挤和冷落。

(每点1分)

(2)两首诗似乎都责怪鸟儿不该鸣叫,实则都寄托深意,请简要分析其深意有何不同。

(4分)

答:

(2)道潜诗慨叹无名之鸟难为善鸣者所容,对那些有真才实学却隐居高山不为朝廷所用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并对像百舌和黄鹂一样的巧舌如簧、一时得势并排除异已的专权者予以讽刺;韦诗通过埋怨鸟儿在异地仍作乡音而寄托深切的乡国之思。

(每句1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____。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目眇眇兮愁予(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辨别下列字形:

(1)“骋”与“聘”;

(2)“眇”与“渺”;(3)“榭”与“谢”。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现代社会在文化发展形态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通俗文化的强势崛起。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文化主要由精英阶层把控,由精英创造,在精英中传播,那么在现代社会,市民阶层的生成和民众素质的普遍提升,使得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俗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通俗文化的勃兴和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克服了自身的问题,进入了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自其诞生伊始,通俗文化始终是一种驳杂的存在。

这种驳杂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通俗文化往往既包含了普通大众向真向善的道德诉求,同时又掺杂着一些低俗化的审美取向。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化的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到市场无形之手的操纵,低俗化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通俗文化如何抵御低俗诱惑,既保证固有的明白晓畅、浅直易懂的大众性,又能在审美趣味、精神格调上不走偏、不下滑呢?

在我看来,任何单一的方法和措施可能都难以收到实效,必须“内外兼修”。

  一方面,打通雅俗文化壁垒,通过良性互动,提高通俗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形成对低俗化的自我免疫力。

打通雅俗壁垒,使通俗文化在保持其“通俗性”的同时,充分吸纳高雅文化的积极元素,进行丰富和提升。

要鼓励专业的文化创作生产者,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去,为通俗文化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要加大高雅文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化力度,实现通俗文化表现形式、表现方式与高雅文化产品的对接和融合。

这种对接和融合,既可以改变部分高雅文化产品曲高和寡、鲜有问津的尴尬局面,也将在客观上实现通俗文化本身的提升。

  另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杜绝恶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的规范程度和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切商业行为的各个环节,当然也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通俗文化易于剑走偏锋、步入低俗,与我国文化市场本身的不成熟状态关系密切。

以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为例,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电视频道2600多个,竞争异常激烈。

要杜绝恶性竞争,就需要运用市场规律,加大通俗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使通俗文化产品生产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凝练方向、形成特色、规避趋同,形成一个既生机勃勃又疏朗有致的文化市场环境。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点击率、收视率、票房收入独大的唯数字论、唯市场论,已经显现其负面效应。

建立更加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疑是当务之急。

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评价体系和通俗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实现联动,让评价结果影响乃至主导市场的资源配置。

只有这样,“通俗”文化才能抵御住“低俗”的诱惑,保持住自己的精神格调和审美情趣。

(《通俗文化“内外兼修”抵御低俗诱惑》有删节。

2011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

12.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通俗文化低俗化日益严重,最重要的原因是

A.通俗文化自身驳杂不纯,天生不足,再加上发展速度过快。

B.由于雅俗文化的壁垒,专业的文化创作生产者没有参与到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来。

C.通俗文化的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市场无形之手的操纵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D.不规范、不成熟的文化市场下的无序、恶性竞争和唯数字论、唯市场论的负面效应。

12.C。

【解析】根据原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化的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到市场无形之手的操纵,低俗化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知答案为C。

A.发展速度快不是低俗化的原因。

无中生有。

B.这是通俗文化自身免疫力不够的重要原因,且“没有参与”绝对化了。

D.这是商业化造成通俗文化低俗化的具体表现。

1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对立的,通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含有低俗的成分。

B.通俗文化比高雅文化更受欢迎,是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精神格调普遍低下所致。

C.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随着市民阶层的生成和民众素质的普遍提升而出现的。

D.实现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这两种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13.D。

【解析】A.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并非对立的,通俗文化的低俗也并非不可避免。

B.罪于群众的格调、审美趣味低,属于无中生有。

C.传统社会也有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只是在现代社会“强势崛起”。

14.近年来,一方面以赵本山、小沈阳等的小品和电视选秀等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了“反三俗”(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烈呼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答:

14.【答案提示】

参考要点:

①通俗文化应通俗但不应低俗。

当前,通俗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但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容回避,也不利于文化的健康长远发展。

②通俗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包含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应大力发展。

③“反三俗”的呼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通俗文化低俗化的不满,他们期待有品位、有格调的通俗文化。

④通俗文化应努力与高雅文化对接、融合,提高格调和品位,形成对低俗化的自我免疫力。

⑤要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杜绝恶性竞争,以防止通俗文化剑走偏锋、步入低俗。

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避免唯数字论、唯市场论引发负面效应。

以上要点不必面面俱到,可以谈一点,但要观点明确,有一定深度;也可谈两三点,从多角度展开,但都要言之成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

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

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

“真希望什么时候也在个田园可归。

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褔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

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

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再次“畅叙离情”。

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

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

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

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

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

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

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

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

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

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

辛弃疾不是说吗: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

东坡答诗云:

“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

”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

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

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

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

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

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

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

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

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

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

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15.文章开头讲述“一位文友”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5.答①以作者朋友的小故事引入话题,开启全文,自然亲切,平易近人,富有情趣。

②文友隐居田园而又返城访友畅叙别情的经历,说明“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生发议论,为作者申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16.本文引用了众多诗词名句,却毫无做作卖弄之嫌,为什么?

(4分)

答:

16.答:

①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帮助作者表情达意,自然贴切,简洁明朗,要言不烦,与文章浑然一体,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行文中信手拈来,却又从而透出了作者洞识人生的学问和机智老练的笔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显示出传统文化人的优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添了意蕴,使文章充满典雅之气与人文色彩。

17.你觉得这篇散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答:

17.答:

琦君的散文语文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

(朴素、清新、简洁、典雅、温婉、灵动)(2分)。

本文也具有这些特点,例如:

①“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②“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

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

”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语言典雅有韵味,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③“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

”讲述古典文人事迹,化用诗词名句,自然贴切,简洁雅致。

【解析】概括出语言特点2分,举例分析4分。

分析两句各具特色的语句即可。

18.有人说本文体现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妥协”与“和解”,作者是怎样实现这种和解的?

你怎样看待这种和解?

答:

17.答:

①面对现代都市人“居魏阙而思江湖”的矛盾和困惑,琦君试图以一种淡泊、宽容、审美的心态化解矛盾,“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营造一个心灵田园(精神的田园),以摆脱“都市的俗尘”,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愉悦,友情的慰藉,保持生活的热诚和生活的情趣。

【解析】关键词:

矛盾、俗愿、精神田园、淡泊、友情,3分。

②提示:

这是作者的审美情怀与生命体验,赞同或辩证看待均可,应联系现实来谈。

关键是应该肯定作者热爱生活、珍惜友情、追求心灵的充实恬静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3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共250字左右。

(12分)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