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958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主备:

李永高

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课时安排: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体知识

1、新闻的含义。

①、广义: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狭义:

指消息。

2、新闻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3、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特点。

真实、及时、简洁

5、新闻的结构。

二.结合新闻的知识,完成两个练习。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介绍本文的历史背景。

2.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②、准确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

四.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起来的?

①、利用交代时间的词语衔接

②、利用过渡语句在内容上过渡。

3、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电头

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第二课时

一.介绍《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三、全文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学习揣摩语言。

1、第一组句子: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

“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表达更简洁、准确。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2、第二组句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3、第三组句子:

①句好。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4、“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五、教学后记: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探究人物的塑造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揣摩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人物的塑造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课时安排: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结合图片介绍白洋淀以及作者。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安新县。

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

   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

白洋淀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写了一个老英雄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不料大女孩途中负伤,老英雄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主人公是谁?

3、把小说分为两部分。

五、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1、小说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老头子?

每种方法举一个例子。

2、从作者的刻画中,你觉得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

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下列问题:

1、“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怎样理解“过于”二字?

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过于”既有“非常”之意,也有“过头”之意。

2、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小说是怎样渲染这种传奇色彩的?

①、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②、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其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二、总结全文: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因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试揣摩。

她想: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英雄啊!

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

老英雄砸的好,狠狠砸!

叫他们头破血流。

大菱的仇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2、你看过哪些战争影视?

说说内容和感受。

五、教学后记

 

蜡烛

教学目标:

1、 了解通讯的特点。

2、 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感受文中真挚感人的人性美,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课时: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顾“二战”历史,引出本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介绍作者、文体知识、故事背景。

1、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2、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四、主体把握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想歌颂什么?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再读课文,找一找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②、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③、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a、三次写“跪”b、三次写“爬”

c、三次写“休息”

第二课时

一、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a、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b、表现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c、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对蜡烛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a、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b、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c、象征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3、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a、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b、三次“爬”和“休息”写出了老妇人的年老力衰;

二.问题探究(课后练习二):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

不少于一百字。

五、教学后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课时: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结合图片了解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引出圆明园。

二、介绍圆明园以及相关背景。

三、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是: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四、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五、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1、赞美圆明园

2、讽刺侵略者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评价圆明园的?

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中找出最能体现圆明园价值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1、找出雨果谴责讽刺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语句,分析一下雨果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二.阅读5--10段,完成练习题。

1、“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二、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

力。

3.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和平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

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领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3.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

1.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课时:

1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和相关背景:

1、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

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

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

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2、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

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由引言和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分为四层,主要写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请根据提示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

3、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南京大屠杀和两位作家的发言,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南京大屠杀:

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渴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两位作家的发言: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

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

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