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493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docx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

高考改革问题分析

 

姓  名

蔡蒙雨

学  号

20143200030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级

120807

 

2015年6月13日

摘要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关键词:

高考改革;教育公平;应对措施

 

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没能避开“改革”这个热词。

教育内外对于高考改革的议论与设计一直没有停止过,民间与官方的对话互动也是十分热闹。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高考改革新政,同时将实施新政的时间表、路线图一并告知。

应该说上下反映热烈,叫好声、担忧声,声声入耳。

这次高考新政是用高考变革倒逼整个基础教育变革,倒逼高中教育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改革,也是在倒逼高中教育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

我们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探讨实在是太多了,但在教育实践中总是拿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案,这次高考新政的出台应该是一个“重磅炸弹”。

一、高考改革概况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文理科将不分科;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项;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分配办法;上海、浙江今年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

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高考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

1.形式公平是第一维度的公平

过去对高考“公平”的理解,更多的是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等角度出发的。

所谓“权利公平”与“机会公平”,就是人人有权参加高考,打破了人才“唯成分论”的禁锢。

特别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之举,在当时无疑是极大的思想解放,为诸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而“规则公平”则是指通过高考改革,逐步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和原则。

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都由“分数说了算”。

统一考试、公开程序、消除暗箱操作,实施“阳光高考工程”,实际上都服务于规则公平。

很显然,这是形式上的公平,是第一维度的公平。

2.实质公平是第二维度的公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高考招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产生困惑与质疑。

尤其是在“优先发展”思想的带动下,一些在优质资源上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学和城市高中实现了迅速、超常规发展,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扩大。

于是,高考中的“区域公平”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这既有考试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问题,也有省际分数线高低、招生计划多寡的问题。

公平的高考制度理应向西部省份、偏远农村等经济落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倾斜,但这又带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高考移民”问题。

与此同时,以成绩来衡量能力、以应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现行高考制度也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和根本任务相抵牾。

为此,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对高考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推出了“三南方案”、“3+2”方案和“3+X”方案。

2003年起,又赋予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在上海、北京自行命题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扩大到11个省、市。

这些多样化、不拘一格的改革,其指向是为了实现“能者上、庸者让”,让学业优秀、具有创新能力的考生能够到理想的大学上学,让高校能够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招到适合的学生,凸显出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将“分数论”带来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进一步提升到内容公平,从形式公平走向了实质公平。

如果说,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社会层面的公平,是老百姓所说的“公平选才”,那么,保证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发展和能力激励,推动高校差异化发展则是在教育内涵意义上的公平,也是专家学者们所认定的“科学选才”。

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以群体为观照,它要求高考必须把所有高校和学生“一视同仁”,拒绝有任何的例外或补偿;相反,教育意义上的公平则要求高考能微观到每一所高校和每一个学生,反对用分数来量化一个人的才能,也不认为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创新等深层次的品质能通过一张卷子可以直接测量获得。

从社会层面上的公平走向教育意义上的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公平最终的实现方式。

3.需要“二维一体”而不是“二维择一”

从理论上说,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应该趋于一致。

但实际上二者经常会发生冲突,这在高校自主招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统考制度的完善和补充,高校自主招生具有试题开放、标准多元、便于选拔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

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是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积极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以高考分数为唯一选才标准的高考招生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显然,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为了矫正统一高考招生选拔标准过窄和功利化的导向,对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在实施过程中,其公平性问题始终无法很好地解决,在选拔方式与标准上,明显存在“城市导向”,忽视农村教育实际,使农村考生处于劣势地位;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它也偏向重点中学,忽视普通中学,由此扩大了重点高校招生中生源的社会阶层差距。

特别是媒体曝光了个别高校的自主招生腐败现象后,这一创新性的高考招生制度事实上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高考改革具体措施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1.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

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2.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3.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

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

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

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

3.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

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4.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

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

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

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2.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

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

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3.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

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

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

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

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4.改进录取方式。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

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5.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

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信息公开。

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

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2.加强制度保障。

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

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

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

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

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2.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3.开展改革试点。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切实通过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三、高考改革影响

(一)增加学生选择机会

按照这次试点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不再如以往被“一考定终生”。

1.学科可以选

按照以往的政策,文理科科目是固定的,念文科必须学历史、地理、政治,念理科就要攻下数理化,学生没得选。

而新政策中,考试不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学业水平考试)、必考与选考相结合。

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必考科目外,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当然,这个选择,除了考虑自己的强项弱项外,还要受高校专业的制约。

2.专业优先选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

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以往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填了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结果分数够进这个学校,但不够该项专业,只能通过调剂,就与原来想学的专业失之交臂。

新政策推行后,学生可以先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再去选择开设了这个专业的不同档次的高校,按照录取分数从高到低,阶梯式地填报志愿。

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3.成绩可以选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

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两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

(二)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

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此外,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两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

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两次机会,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

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

新的改革方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学生按兴趣学习,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方案给学生减轻了不小的压力,也体现了育人大于一味追求分数的教育理念。

(三)职业规划提前

以前,多数学生都是以考试分数为第一考量,优先考虑怎样拿高的分数,然后才是考虑学习兴趣。

因为文科成绩不理想选了理科,因为理科不理想选了文科的例子比比皆是,至于自己究竟喜欢读什么科目,往哪个方向发展,很多学生一直到了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还是懵懵懂懂。

很多学生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与人生规划。

新政策中,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

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打个比方,一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可能会要求学生地理或物理的成绩,那么他就要在“7选3”中选择这两门科目。

也就是说,今后,大学哪个专业,会要求哪几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大学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个职业规划的思考就被提前至高中阶段。

四、高考改革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主要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招生录取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衔接,将重点改革两方面:

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高考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是维护社会公平;四是实现招考分离、多次选择等。

现在,高考新政在一夜之间拆除了我们抱怨很多年的制度壁垒。

壁垒没了,教育人应该如何思考,我们如何行动来应对这个新的变化?

针对高考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学校

1.学校应了解高考新政的内涵及操作方式。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减负,因为本次高考改革将减少考试科目和内容,并降低考试难度,真正回归到考查学生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上来。

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减负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减负与提高质量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彻底改变以往被社会诟病的育人模式、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

高考改革主要对高中的教育有以下方面的影响。

2.学校应重建课程文化。

这次变革对于中学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要在充分理解与把握这次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安排,重新设计。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借助高考改革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团队成长的最好契机。

因为,在变革中,教师们更容易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形成实践成果,而这种成果又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以转化和应用。

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便形成了学校教师文化。

其次,教师文化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便能真正建立一种具有高度开放,高度选择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课程实施体系。

这种课程制度与新高考的要求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3.高考新政将呼唤高中学校办出特色。

除了语数外必考科目,新高考将从7门科目中选考3门,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不同学生选择的科目会有不同,原来的一个班教授同一门学科的方式将改变。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科目上课,“分层走班”将成必然。

同一科目,有的学生会将其作为选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作为学考科目。

选考的难度大于学考,这意味着学校在班级的开设中将注重教学难易程度的区分,即实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难易程度,相同科目开设多个层次的班级。

4.教师将多方面调整自身

原先,一个教学组都是统一的一个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备课组教师共同探讨、通过。

在实行新高考后,由于将会采用分层教学,这意味着可能每个老师的教学计划都会有所不同。

这对老师是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同时,老师的教学进度也需要调整。

以往,高考是安排在高三年级的6月,而新高考将语数外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外语还有一次在10月);学考和选考的时间在4月和10月。

新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选择”,面对新高考,学生将需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选择的科目关系着今后大学的就读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影响重大。

而如何选择是学生将面临的难题,不少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不确定而迷茫。

这就需要教师出一份力。

教师将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还将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通过对学校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升学指导能力,给学生选择选考科目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将会是我市中学面对新高考的一项举措。

高考新政将会对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社会、学生都会在新政的背景下进行独立的思考,都会有不同的回应和行为选择。

我想,本次高考改革将会正确地引领教育各个方面走出初期的误区,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迎来我们基础教育最好、最值得期待、也将是最有作为的新时期。

(二)政府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

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适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

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主要举措包括:

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

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对职业型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

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使选拔更加重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

重点举措包括:

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渠道。

为各行各业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业绩的在职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三)学生

1.新高考要求学生及早地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好,选择好就业、人生方向。

这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和社会接轨好。

减少“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

2.学生将按“专业+学校”的形式填报志愿,这利于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以及高校的发展。

3.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考科目,以及填报志愿。

兴趣爱好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对于学生,利于发挥最大潜力,并拥有快乐的人生。

4.学生在进行选考科目的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学习成绩来。

其次,要考虑到大学入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