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269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精品.docx

促销管理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精品

3G:

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

能够处理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而且更为安全可靠

  3G及现状

  3G,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而言的。

3G手机是指结合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而且更为安全可靠。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一般来说,3G手机提供了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至今为止,3G的应用并不成熟,其商用历程的困难也超乎人们想象,但是就像互联网的BLOG、RSS等技术层出不穷,让其保持持续的惊喜一样,3G在正式商用前,各种相关技术就相继登场,最近推出的HSDPA(HighSpeedDownloadPacketAccess,高速下载分组技术),使得WCDMA下载速度由384Kbps提升到14.4Mbps,“简单的说,手机的上网速度可以和ADSL的速度相媲美。

”高通(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孟ゃ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此外,HSDPA还将使一系列的快速移动应用成为可能,例如高分辨率的交互式游戏、多媒体音乐、DVD质量的电影和视频、大容量附件的电子邮件等。

  本文讨论的3G,在不同地方,分别有3G网络、3G媒介、3G媒体的意义。

  3G是“超级媒介”

  当我们讨论3G在媒体方面的应用时,必须面对一个问题,3G是什么,作为一种新媒介,它和报纸、电视、收音机以及互联网比较,有什么新特点,新优势,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谈论3G的新媒体可能性才有根据。

  在这方面,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论能给我们很好的帮助。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他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他甚至把技术直接称之为“经过多种延伸的人体”[4],而对媒介的称呼,他常常用“人的延伸”,“人感知的延伸”等代称。

在他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媒介对人的延伸的四种方式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他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考察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住宅、服装等。

但是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媒介对人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延伸,以及互动和移动等感知机制的延伸上。

  视觉的延伸

  视觉的延伸让人类拥有了千里眼。

  “书面词”被麦克卢汉称为“眼睛代替耳朵”[5],而“印刷词”被称为“视觉器官的强化和延伸”[6]。

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传播活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语言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开辟了漫长的视觉统治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欧洲的约翰·谷登堡的印刷机的发明更强化了这个时代。

在以视觉、文字、图画为主要方式的文明传播背景下,报纸这一第一媒体产生了。

除了报纸外,照相机、电子摄像机等媒介都让人类的眼睛看得更远,而且轻易穿过时间之河。

  听觉的延伸

  声音传播源远流长,而19世纪的两个伟大听觉器材即电子型的电话和机械类型的留声机的发明,引起了这种方式的复苏。

耳朵的疯狂生长来得晚,但无论如何,人类终于可以听见更远的,更久以前的声音了,因此留声机也被称为发声的“柯达机”。

[7]

  北美洲延绵不断的洲际高速公路和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两种东西的发展:

摇滚乐和车载收音机[8]。

到了1948年贝尔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收音机,其便携性让这种声音媒介更受欢迎。

广播媒体也在视觉雄霸的时代让声音媒体有了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地看,从贝尔公司里走出晶体管收音机,可以看作是3G的一个遥远的寓言,3G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媒介,同样来自电话公司。

事实上,是否存在一个听觉文化对人类的重新主宰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麦克卢汉把广播称为“部落鼓”,在“地球村”、“部落化”的背景下,由一种声音媒介催生新的媒介,似乎非常合乎情理。

  互动机制的延伸

  电视的出现迎来一片欢呼,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终于可以长到一块了。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需要的更多。

除了可以完全复制电视的影音功能,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他的互动性。

  如果确信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人类的感知模式是怎么样的?

我们之所以能感知,

  除了拥有中枢神经、感官系统,还因为我们有一套感知机制。

互动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没有反馈,感知变得没有意义。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媒介对互动机制的延伸一直存在。

纸媒上的读者来信显得笨拙,特别是在杂志期刊上,一次历时一个月甚至更久的反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几乎难以忍受。

而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确实实现了不小的进步。

而在点对点的交流方面,电话的互动也是对人的这种互动感知机制的良好延伸。

  移动机制的延伸

  互联网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它,我们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9],电子味觉技术也已经得到突破[10],也许我们以后还可以嗅到遥远的味道和尝到遥远的味道。

我们还需要的什么?

  人类从树上下来,用双腿走路的一刻,堪称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代表人类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兴盛的人类文明才被建立起来。

这同时也决定了,从那一刻起,人类的交流沟通,都处于移动的状态。

如果我们已经能复制出一套完整的人类感知系统,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移动起来,毕竟,对于人类的传播来说,脚这最脏最累的器官,并不比最被精心打理的头部的作用小。

  反观人类的媒介史,其实绝大多数的媒介都是移动媒介。

聪明的摩西把“十诫”刻在石板上带下山。

于是“十诫”不仅能够在他们穿越沙漠时随身携带,而且最终被带到了全世界。

而书籍是负载信息的猫,印刷机把猫从口袋放出来后,它再也不能把猫抓回来了。

[11]

  人类这种移动的需要几乎与生俱来,所以显得如此强烈,广播电台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因为他满足了人的移动需求,在汽车统治世界后,人们呆在这种不能阅读的机器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收音机刚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即使是互联网,也蠢蠢欲动,笔记本电脑和无线上网必定成为未来的方向。

英特尔公司的“迅驰”广告语就叫做:

“无线你的无限”,一个人类无限可能的未来,怎么能忍受一线之困?

  前3G时代媒体的缺陷

  然而,很难说悲观的麦克卢汉对媒介唱的是一首完全的赞歌。

麦克卢汉经常把“截除”一词和“延伸”一起用,他同意这样的看法:

人的任何一种延伸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截除”[12]。

确实,回顾人类的媒介史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自断其臂”的过程。

这种回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3G的优势。

  基于文字和图片的报纸,张扬了视觉,却切除了人类的耳朵。

罗密欧的“DEAR JULIET”客观地说,只是9个字母的排列,而在另一个更苛刻的媒介――电报――里,我们经常不得不把“DEAR”去掉[13]。

而中国传统的说书通过电台,延续了它的生命力,在《水浒传》里,天才的艺术家们用声音,而不是用文字给每位梁山好汉命名。

  报纸同时是移动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报纸的互动性让人难以忍受。

  广播电台让听觉茂盛地生长,同时收音机的移动性非常良好,互动性也有所进步,但是无论如何,视觉的缺失让我们信心大减。

互联网在我国兴起之初,一种新的交友模式是:

在OICQ或者文字聊天室认识,然后通电话,这显示了声音相对于文字更大的魅力,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交往下一步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见面的愿望,从而实现了见面,这一方面显示了触觉在面对距离时的无助,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完整的视觉检验,比听觉的判断更让人信服。

  电视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联合,但是如上文所说,电视是一种孤独的独白,而且更重要的是,电视把我们困在家里,它是一种移动性极差的媒体。

车载影碟机解决了电视的移动性,但是它几乎完全断绝了电视仅存的一点点互动性。

  互联网似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在解放我们的双腿方面,互联网做得并没有电视的多。

这种缺陷正在被重视并在解决中,互联网正在动起来,但是这时候,一种在移动着的耳朵――手机开始长出了眼睛。

3G来了。

3G:

全面的“超级媒介”

  通过上面的考察和回顾,我们已经发现了,媒介对人的延伸体现在四方面,而3G以前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在这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

而就像互联网的出现,整合了很多传统媒介的优点一样,3G很好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延伸,显示出了其综合性的“超级媒介”优势。

从媒介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对自身感知模式复制中,至今最完美的产品。

  3G首先是一种电话。

在声音媒介中,就点对点的交流来说,电话还是最佳的,当然3G完全可以成为收音机。

  3G其次是书信。

书信无疑会让路易斯·芒福德这样的理论家感到安全,他担心瞬间完成信息传递的收音机会助长匆忙、情绪化的判断与回应[14]。

文字短信的迟滞性,让人们心计更多,这一方面让人们冷静,也让人们炮制更多的甜言蜜语,它让我们回到一个有情书的年代。

当然,3G完全可以是报纸。

《中国妇女报》已经开发了手机版。

  手机已经成为相机、摄像机,3G会让这些相机、摄像机变得更加激动人心。

这样,3G成为电视顺理成章,事实上,在手机上看电视一直都是3G宣传的噱头。

  3G“超级媒介”将成为新媒体

  一个“全能”的新媒介,能不能成为新媒体?

  已经有人在行动,手机报纸,手机电影,手机看球……与互联网出现之初普遍的技术浪漫主义相比,3G从一开始就显出了良好的商用意识,而且,这种商用明显地指向3G的媒体应用。

  但是疑问和犹豫同时存在。

  3G成为新媒介这个命题至少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3G能不能成为一种媒体?

第二,这种媒体是新媒体呢,还是传统媒体的新形态,特别是只是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应用?

3G能不能成为一种媒体?

  并不是每种先进技术都会被选择。

  讨论3G能不能成为一种媒体,包括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3G有没有机会成为媒体,这其实是外部因素的问题,第二,3G自身有没有成为媒体的素质,这是内部素质的问题。

  外部因素

  问题在哪里?

  互联网已经能够逐渐移动起来了,我们还需要另一个能移动的综合性媒体吗?

是移动互联网,还是3G?

  在这方面,3G的处境明显比互联网差。

互联网出现并一跃成为第四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互动性。

电视媒体并不是没有发展,但是其互动性能怎么发展也跟不上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在这发面的优势显得非常明显。

但是当3G作为一种“移动媒体”的定位出现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互联网经过改良,也可以拥有同样的优势。

  战胜PDA的经验

  是互联网还是3G,或许PDA手机化和手机PDA化的竞争过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PDA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主要提供记事、通讯录、名片交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PDA也发展了图像、录音等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看,PDA可以看作电脑实现移动的初期产品。

“通常,数码世界只会将这类的掌上电脑才会称为是PDA,也正代表了PDA的真正含义。

因为它几乎有一般家用电脑的所有功能。

”[15]X而用于PDA的其中一种操作系统WINCE就是MICROSOFT出品。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个选择。

通讯功能和图文处理功能的融合是市场的走向,但是这是由PDA来实现,还是由手机实现呢?

著名的PDA公司快译通曾经出品过一款手机,可以看作是PDA的“在线化冲动”的体现,但是这是一款受尽嘲笑的产品。

而摩托罗拉等公司把PDA融入手机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PDA最终没有预想的市场规模,20XX年第一季度中国PDA市场缩水比例更是超出50%。

事实是,PDA消失了,手机吃掉它。

手机在这场竞争中凭什么取胜?

  手机更小巧,更便携。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越来越大的手机,但是在当时,捧着一个硕大的PDA打电话显得异常滑稽。

方便性是人们永恒的爱好,人类所有的技术都可以看作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和方便。

  另一个原因在于,和PDA相比,手机和人的关系更亲密。

手机让人在走出家门后,随时随地能“被找到”,当我们打算找某个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手机号码,在这个意义上说,手机是我们自己的替身,我们掌心里的这块小东西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手机的这种亲密身份无疑在它和PDA的竞争中有占尽优势。

一般来说,在这种“成为我们身体一部分”的东西上发展出更强大的功能更容易让人接受,而PDA手机化的意义是,把一个“异己之物”――PDA大于手掌的造型简直就是“难以把握”的最直接演绎――变得与自己更亲密,当然难度更大。

如果让我们装上一支机械手,我们不如改进我们自己的手,让它们能做机械做的事。

  手机和电脑又来到了第二次较量

  毫无疑问,笔记本电脑有更大的屏幕,更激动人心的图像,但是手机却更轻便。

需要厘清的一点是,站在媒体的角度看,信息传播是第一位的,手提电脑相对于手机的优势并不体现在信息接收上,而是影音娱乐功能和软件处理上,所以很多人在比较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偏向前者的判断,而不是首先考虑在哪个层面来比较。

其实,笔记本确实有很多手机不能企及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不是在媒体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划清这个界线。

  当接收信息成问题的时候,“得到信息”比“优质信号”重要得多。

接受信息成问题的时候并不少见,当你走在路上,当你在厨房做一道菜……这时候笔记本精美的显像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移动起来的互联网能填补人类更多的接受信息盲点,而3G能填补所有的盲点。

就亲密性来说,笔记本电脑真的让互联网呆在我们身边了吗?

索尼公司的产品体现了东方人对精致的追求和岛国人的对小的偏好,他们能把笔记本电脑作得精巧玲珑,但是它依然是不可“掌握”的,它和人体永远有距离感。

而且手提电脑经常被SHUT DOWN,被关掉,而能上网的手机是24小时在线的。

手机也会被关掉,但是这个周期更适合人的周期,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不想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关掉手机,就像我们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不想看的时候闭上眼睛。

我们不必要在走路的时候关掉手机,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必把眼睛闭上。

从“超级终端”角度看

  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更能看到3G手机被选择的可能性。

正如上文所说,3G是一个更全面的“超级媒介”,这只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来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3G同时是一个“超级终端”。

  3C,即计算机(puter)、通讯(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Electrics)的融合问题,在2001年就提出来了,在3c的产业融合中,“数字家庭”的3c融合无疑是重中之重。

目前,“数字家庭”的3c融合分为三个部分,以桌面电脑为中心的“电脑互连区域”、由家庭视听娱乐设备组成的“家用电器广播区域”和以笔记本电脑为中心的“移动设备区域”。

其中移动设备区域则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等便携类产品。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各个区域内部不同的电子设备处于高度协作关系,但各个区域间,尤其是家用电器与其他两个区域之间几乎不产生任何应用关联。

  中国联想提出了“关联应用”在个人信息终端层面的关联应用战略:

要实现家电、通信、计算等多种个人信息终端通过一定的协议标准实现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

这不单是技术人员的异想,它为我们勾画了激动人心的未来生活图景,这更符合我们以前对“21世纪梦幻生活”的想象。

  而这时候选择什么终端显得异常重要。

谁被选择,谁就是强势终端,就更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性能。

  上面提到“移动设备区域则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等便携类产品”,但是联想在20XX年10月的20XX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关联应用”时,选择了手机ET280。

其实联想早就选择了手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遗余力地进军手机行业。

而手机进入3G时代后,这一“超级终端”对“关联应用”的推动更大。

  “只要再加上一点点想象力,我们不难在脑海里描绘出用ET180构建起来的美丽新世界:

清晨驱车上班,ET180会告诉你最佳的行车路线,以及用语音播放出你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下班回家路上,用ET180监控家中情况,并提前打开空调等电器;出差在外,用ET180随时随地和公司保持文件往来,并实时查阅各种资料;外出购物,只需通过ET180就可完成银行转账付款;在外旅游休闲,随时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络,与网友在虚拟世界中决战……未来只需要这样一部手机,生活、工作、娱乐,一切便可“尽在掌握”。

这不过是联想所倡导的“关联应用”——我们未来生活的模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16]

  “新浪科技”的这段畅想其实已经部分实现,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对未来的数字家庭和数字敞开联想的时候,我们开始从比尔盖茨式的基于电脑、互联网,转变为基于手机。

其实我们已经把手机当成强势终端了。

  当我们用手机打开微波炉烘烤一只美妙的烘培鸡的时候,我们更乐意用手机来看新闻、听音乐,看电视,虽然这些在笔记本电脑上、甚至在一台捆绑在身上的台式电脑上也可以实现。

  以上喋喋不休的文字试图论证的是,3G是有竞争力被选择的。

程中,争取内容提供就是他们行动的一项重要举动。

在全球力推3G最卖力的当属香港和黄,他们在香港推出的3G服务包括19个娱乐频道,提供体育、音乐、视频讯息、电子邮件以及股票和外汇信息等内容。

更重要的是,路透社及多家主要音乐公司包括环球唱片、华纳唱片等成为和黄的供应商,解决了长期的内容提供问题。

[17]

  坦率地说,现金3G的推进并不顺利,内容提供商的观望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但是运营商对从一开始对内容提供的自觉重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3G运行起来后,内容提供并不成问题,一个成组织、成规模的“传者”群体是可以预期的。

  第一个问题有没有潜质

  3G媒介作为一种媒体有没有担任大众传媒的素质?

我们在上面已经对3G媒介的特性进行了论述。

如果还存在疑虑的话,互联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

可以说,如果互联网能成为媒体,3G也能,因为3G在技术上能复制互联网。

新媒体新在哪里

  剩下的问题是,3G即将成为的媒体是新媒体吗?

  这并不是一个小疑虑。

好吧,手机能看新闻,能看电视,能复制互联网,但是为什么说3G是新媒体,不是电子版的报纸,移动版的电视,甚至干脆就是互联网本身?

  “新媒体”身份受到质疑,互联网也受到过如此待遇,其实每种新技术的产生总免不了受到怀疑并不奇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作出两个回答,第一,3G对传统媒体和技术的依赖能不能说否认它的新媒体可能性?

第二个,3G作为一种媒体,新在哪?

  第二个问题依赖和创新

  这小玩意儿真的能成为媒体吗?

  即使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展望3G的未来,也会发现,3G更像一个恶意的“坐享其成者”,他从报纸“盗取”文字报道,从电视盗取影像,当人们炫耀3G的时候,甚至直接就说:

“看,它能上网呢。

  3G的“狡猾”同时也引来了3G是否是一种独立媒体的争议。

  在这方面,保罗.莱文森有他自己的争辩。

  他回顾说,19世纪电话出现的时候,是依靠电报的线路的,但是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话完全摆脱了电报,而且疯狂地压缩了电报的业务空间,电报反而变成了电话的一种补充。

同样100年后,互联网出现的时候,电脑还要依赖电话线,靠一种中国人叫做“猫”的调制调解器来上网,很多早期的网虫就是通过“猫”上BBS,然后炮制文章来诅咒这种“动物”带来的如蜗牛一样的网速的。

然而今天,宽带互联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线路,而且QQ这类的即时通讯软件也让远距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方式,新浪UC的“高保真宽带语音”广告词更加直接“通话如此清晰,我们还要电话吗”,技术新贵显得如此咄咄逼人。

而手机现在对于互联网呢?

我们注意到,在移动上网技术尚未成熟的现在,人们反而更经常地用手机GPRS来上网,电脑成为手机的配件了吗?

  莱文森的结论是:

“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能成为更好地互联网”。

也许莱文森预言的手机“消化”掉互联网未必会出现,但是但是他的论证逻辑不无道理,因为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暂时依赖而否定新技术的独立性,有可能是一种短视。

互联网的经验

其实在“出身”这个问题上,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并不比手机来的光彩。

互联网出现之初,其新闻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转载的,直到今天,在中国这种免费的复制还是“丧心病狂”地继续着,但是很快像YAHOO、AOL这样能独立提供新闻内容的网站出现了,而且这种YAHOO的新闻竞争力并不见得小。

  即使是并不光彩的“复制新闻”,现在看来,也并不影响互联网的新媒体气质。

美国的DRUDGEREPORTS.就是靠转载的半个人网站,他们依靠报道克林顿新丑闻案一举闻名,至今都保持极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网站,充满了互联网的独特魅力。

“新浪新闻”虽然渐渐加强了采访能力,但是依旧是“复制新闻”的典型,但是当初嘲笑这种“复制粘贴型”新闻制作方式的人现在可能要重新审视“新浪新闻”,当成规模的新闻信息聚集到新浪新闻上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不但是简单的数量相加,由此产生的“新浪评论”让人侧目,同时它更让人看到了“内容为王”背后的“渠道为王”。

这无疑是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之风。

  在3G媒体能不能产生新闻生产商?

即使在新闻管制严格的国家,依靠“复制新闻”,3G也能引发更多的想象,这一“拇指媒体”会不会引发人们更高的评论热情?

“复制新闻”引入语音元素后,会不会有一种“化学性”的变化?

“移动媒体”会不会新造出“新闻印证”、“新闻追踪”的新方式?

这些或许都是3G新方式。

  3G媒体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方式。

我们可以花上好几天来做这种不花成本的想象,然后伸出手接一张业务宣传单,发觉你的设想已经被某一家公司实现了。

 第二个问题新特质

  我们必须靠想象力来完成最后一个问题的论证。

当然,前面的论述会给我们以佐证,而避免成为胡言乱语。

这部分的论证重要性在于,我们看看,3G新媒体将如何体现出其“新”来。

由于是一种列举性的,我们并不企图穷尽3G媒体的可能性,只是提供“以此为例”式的论述。

  永远在线:

传播无时差  媒体的更新周期似乎是越来越短,日报让人们只能在24小时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报纸的一天内多次出版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但是永远比不上广播和电视的更新速度,在繁华的香港,快速的新闻更新让电台记者成为最繁忙的工种之一。

互联网的速度也很快,很多人习惯于首先从互联网上得知重大新闻。

  新闻更新越快,传播时差越小。

传播时差除了受到媒体更新周期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特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体现在对接受者的影响上。

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媒体跟我们的距离感,常常处于“离线”状态。

视觉媒体在移动的时候受者被强迫“下线”,正如上文所言,视听综合的电视较差的移动性还是让人易于“离线”,至于互联网,即使是移动电脑的出现,还是会有离线的出现。

  手机上网从2.5G的GPRS技术开始就开始为他们的“永远在线”而自豪。

其实永远在线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你把电脑一直开着,网线一直连上,然后不断交网费就实现了,这种自豪其实更是一种对手机的自豪,互联网的“挂在网上”其实更多的是设备挂在网上,而当你的手机作为随身之物连上网络之后,更大意义上地实现了人的在线。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接受信息的机会也可以是全天候的。

  加上3G的综合性和移动性,让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