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170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docx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1

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9)篇

用英模精神激荡强军力量1

支振锋:

治理霸座系是全社会的综合作业2

霸坐问题频成媒体焦点,不正常4

霸座源于个人道德与社会变化脱节6

“座霸”难治,是有法不依还是执法不严9

传统节日让我们享受单纯的快乐11

中秋月  同心圆13

中秋茶话:

连着历史,指向未来16

月明中秋,一夜乡心九州同(人民时评)18

用英模精神激荡强军力量

解放军报评论员

英模之光,照亮强军征程;英模精神,激荡强军力量。

这是我军历史上又一个光荣时刻。

日前,经中央军委批准,继8位全军挂像英模之后,又增加2位挂像英模,他们是我军重大先进典型林俊德和超。

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带领科技人员成功研制一系列核试验力学测量系统,创建我国核试验力学测量和地震监测体系,展现了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和优秀品格。

超是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为我国航母事业英勇献身的第一位舰载机飞行员,是模践行强军目标、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

增加林俊德、超两位英模画像,对于教育引导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圆满完成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项任务,奋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革命事业是英雄的事业,人民军队是英雄的军队。

”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辈出、灿若繁星的历史。

91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重大贡献,涌现出成千上万的英雄模人物。

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宁、向群、业功、林俊德、超,就是我军众多英雄模的杰出代表。

他们响亮的名字和不朽的功绩,永载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全军10位挂像英模如座座丰碑,彰显着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风。

他们中,既有战争年代冲锋陷阵的英雄,又有和平时期舍生忘死的勇士;既有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楷模,又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既有普通士兵学习的榜样,又有领导干部示的标杆;既有矢志科技兴军的表率,又有聚焦备战打仗的先锋。

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这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

10位挂像英模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集中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是广大官兵成长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挂像英模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

全军要紧贴时代发展创新学习宣传形式,让挂像英模走进军营、走进官兵,走进纪念活动、仪式文化,走进信息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积极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氛围。

要结合部队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教育,广泛开展“学英雄光辉事迹、走英雄成长道路”群众性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聚力练兵备战,自觉担当起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支振锋:

治理霸座系是全社会的综合作业

2018-09-2100:

24 环球时报 支振锋

  高铁“霸座男”“霸座女”余波未平,“霸座大妈”又强势霸屏。

霸座系在网络上几乎全民共讨,但公安部门200元的治安罚款、铁路部门180天限乘火车的信用惩戒,好像并未让舆论满意。

有人认为这种处罚不痛不痒、简直是变相鼓励。

舆论声讨霸座系,说明大多数人仍然有着基本的是非观,社会仍然有着激浊扬清的巨大力量。

但另一方面,重罚的高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什么才是治理社会反响强烈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有赖于我们严肃理性地思考。

  一个法治社会,舆情与法律不完全合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法治当然会涉及到惩罚的轻重,但更强调的是惩罚与行为相适应,以及惩罚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而且,虽然法治强调严格执法,但执法却是有成本的,意味着人力、财力的投入,也意味着纳税人更多的付出。

  就高铁霸座行为而言,一方面,如果有执法权的乘警当场严格执法、依法处置,当然会很好;但客观来说,霸座并非普遍现象,因为这种偶发事件而在全国数千列高铁大规模增配警力,从财政投入和对纳税人负责的角度来说,是否明智呢?

  另一方面,重罚是否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实践中也是有疑问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废除死刑,也未能彻底消除极端犯罪。

因此,惩罚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其严厉性,同样取决于它的必然性、及时性和可期待性。

可以合理地推断,公安部门与铁路部门对霸座男女的处罚,并不会因为部分网民认为过于“轻微”而成为变相鼓励;相反,这样的处罚一定会起到法治公开课的作用,广泛传递了“这种行为是的”“法律不会坐视”的警示信号,从而有助于抑制更多霸座系人士的产生。

  而如果全面地观察几次霸座行为,当事人实际受到的惩罚并不轻,因为惩罚还体现在当事人行为曝光后遭受的社会贬损性评价。

“霸座者”都会遭到数以亿计的网民围观,他们的、职业、单位等都会被深扒,“霸座女”还受到单位的免职处罚。

在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社会信用格局的背景下,时间和实践会逐渐显露出他们终将为自己行为付出的真正代价。

  因此,法律不是包打天下的万能药,不过只是社会治理机制众多支柱中的一根。

霸座系并不仅仅产生于部分社会成员个人素质的低下,还暴露我们社会仍然有产生种种不文明行为的土壤。

看看我们身边的许多父母是怎么教育自己子女的,看看我们的村落、社区、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如何逐步弱化、悬置的,就会知道霸座等种种为人嫌弃的行为绝非无本之木。

在父母身边“撒娇耍宝”的顽童,离在社会上“撒泼耍赖”的巨婴只有一墙之隔;没有了传统村落、社区等基层共同体的集体生活的约束,自然就会导致道德的衰落和无赖的产生。

说到底,治理霸座系绝非法律所能单独奏功,而是全社会的综合作业。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霸坐问题频成媒体焦点,不正常

2018-09-2112:

34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于平

  高铁霸坐男引发的舆论余波未了,霸坐女又开始登台。

9月19日,省永州市至省市的列车上,一女性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她却执意坐在靠窗的位置。

乘警与其反复沟通,但她就是不肯让出座位。

与此同时,一霸坐大娘的视频又在网上疯传,视频中,小伙座位被占,乘务员来劝解,这位霸座大娘却说自己腰疼腿疼不想动,年轻人站一会怎么了?

最后竟还说“你买这个位置就该你倒霉”。

  霸坐男、霸坐女、霸坐大娘,一个比一个奇葩。

网友调侃,再来一个霸座大爷,就可以凑成“霸座一家子”了。

  霸坐问题这件小事,竟屡屡成为舆论热点,让媒体追逐报道。

这现象和眼下热议的“消费降级”一样,何尝不是一种“监督降级”?

媒体舆论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本应去关注更重要的问题,现在却总在围着鸡毛蒜皮打转,实在是莫大的浪费。

  报道霸座这事怪不得媒体,因为如果类似这种轻微的问题,若及时得到制止,若侵害他人权益者能获得应有惩罚,估计这些事情提不起公众的兴趣,也吸引不了媒体的目光。

但事实却是,每每在这些事情曝光之后,相关的管理和执法人员,往往限于被动执法,只能是采取“只动口,不动手”的姿态。

这样的执法,效果甚微,使得者气焰嚣,守规者只能被迫退让。

面对此情此景,围观者无不气愤填膺,一场场声讨霸坐的舆论海啸由此酿成。

  其实不光是霸坐,许多问题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现象。

例如,9月20日,媒体报道了一男子在慕田峪长城景区,攀爬长城烽火台及垛口。

在满是游客的长城上,该男子旁若无人般在垛口上“飞檐走壁”,引得游客惊呼。

有游客对男子进行劝解,但男子丝毫不予理会。

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管理人员发现和制止。

网友表示,希望对这种不文明旅游的人,应像高铁霸座的乘客一样,设立黑制度来惩治。

  不文明现象总让媒体揪着批,恐怕没完没了,时间长了,会给大众带来“审丑疲劳”。

其实,一次法律行动胜过一万次舆论谴责,相关执法者、管理者,应走在媒体前面,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捍卫法律规则,弥平社会争议。

以高铁霸坐问题为例,每次舆论曝光之后,相关部门都会在舆论压力下追加执法,给予霸坐者治安处罚,以及列入黑等。

而如果每一次高铁霸坐都逃不过第一时间的处罚,恐怕霸坐者也不至于这么嚣,权益受侵害的乘客也不至于如此无助,人们更不至于要一次次呼吁执法部门的介入。

  在霸坐视频疯传的同时,一些“如果霸座这事发生在国外”的视频,也引起网友热议。

例如今年1月,美国一名18岁的女生乘坐地铁时,把脚放在座位上,警察警告无效后,直接将她强行拉下车并拘捕。

据悉,美国地铁规定“若将脚或鞋放在座位上,轻则被警告,重则会被赶下地铁”。

哪怕是再微小的行为,执法者也必须说不。

这,正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靠媒体舆论先行,天天盯着这些不文明现象,固然能解决一些个案,但终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霸坐等问题犹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管理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改变管理执法的粗放和软弱,让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责任,做好规则的捍卫者,才能对霸坐等现象釜底抽薪。

(于平)

霸座源于个人道德与社会变化脱节

2018-09-2109:

10:

30 来源:

 新京报

  霸座者心对公共秩序常是不认同的,所以一旦有管理上的空隙,就会激发他们“占便宜”的欲望。

而被发现和指责,又会启动他们“错不在我”的心智模式。

  如今,霸座已经成为通向网红人生的一条捷径。

从“霸座男”开始,“霸座女”和“霸座婶”也相继粉墨登场。

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学历分布也很有代表性。

由此可见,霸座的行为并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技能”,而是散布在各个人群中的一种“集体病症”。

  霸座群体的“病症”可以简称为“我没有错”

  的在读博士生赫,拙劣地表演了自己“身体无法控制,不能起身”的姿势,试图表明自己没错;32岁的周女士,则以座位上没有贴上座位牌和自己也买了票,来表明自己占座很合理;的老太太更是语出惊人,“年轻人嘛,站一会儿没事”。

  美国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写过一本书,叫做《错不在我》。

他们分析人们为何不愿意承认错误时将其归结为两点:

觉得没有必要认错和觉得认错会显得很愚蠢。

  在这种前提之下,当事人的自我辩护通常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死不承认,表示自己没有错;第二,滥找借口,即使错了也不能全怪我;第三,将后果最小化,即使是我的错,对你也没什么伤害。

  对比塔夫里斯和阿伦森的分析,可以把三位霸座者对号入座。

三个人首先都不承认有错;其次也会找借口,身体抱恙、腰酸腿疼或座位牌没贴等;最后不把他人的利益当回事,总觉得自己造成的伤害很小,比如“年轻人站会儿没事”。

  霸座者心对公共秩序常常是不认同的

  那这些霸座者都是没道德的人吗?

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说“是”。

一个人是有很多面的,他们之所以缺乏道德,可能只是他们缺乏某一方面的意识、观念和训练。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指出的,很多中国人注重私德,欠缺公德。

的确,一些人没有统一的正义标尺,只有关系上远近的考量。

这实际上可以总结为个人道德与社会变化之间的脱节。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也可看作是从小型社会到大型社会的过渡。

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和人会不断重逢,这会促使我们变得更有道德。

家庭、邻里,由熟人构成的社会网络会培育出基本的社会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

  但到了陌生人社会,诸如火车车厢,陌生人人来人往,彼此间是没有重逢几率的。

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被要求遵守购买车票、按座位就座,保持清洁和安静等公共秩序。

列车员和乘警是这一秩序的维护者。

  有所不同的是,霸座者心对公共秩序常常是不认同的,所以一旦有管理上的空隙,就会激发他们“占便宜”的欲望。

而一旦被发现和指责,又会启动他们“错不在我”的心智模式。

所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拉黑、罚款当然是需要,这是一种底线层面的震慑。

  学会跟陌生人打交道需要更多训练

  但是,想要霸座者不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认同,而是因为道德水平提升而认同公共秩序,拉黑和罚款都是不够的。

从私德到公德,道德的转型需要时间也需要锻炼、培训。

最合适的平台就是小区和小团体。

小区论坛、业委会、慈善组织,这些组织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间,可以作为人们公德培训的场所和平台。

  学会跟陌生人打交道,学会遵守公共秩序,学会遵循公共礼仪,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或道德。

  原子化代表了不少人的生活状态。

本质上,很多人依然没有能够过上严肃的公共生活。

如何提升个体参与构建社会秩序的自觉性,可能是我们在谴责、怒骂和指摘霸座者时,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尼德罗(媒体人)

“座霸”难治,是有法不依还是执法不严

朱昌俊

2018年09月20日08:

26  来源:

钱江晚报

据媒体报道,19日上午,永州—北G6078列车上,一位女乘客再现霸座行为。

据了解,这名女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其上车后未按照车票上的座位落座,执意坐在靠窗的邻座位置。

协调未果,原本车票座位靠窗的乘客向乘警投诉,现场,乘警与霸座女乘客反复沟通,这名女乘客就是不肯让出座位。

旁边的乘客拍下了这段乘警与其交涉的视频。

目前,此事铁路部门还在调查处理之中。

(9月19日澎湃新闻)

上个月高铁“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许都认为网络曝光、舆论谴责加上后续的失信惩戒,会让后来者引以为鉴。

但不到一个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现,无疑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预期。

从具体情节看,这次稍有不同。

上次涉事者是明知道坐了别人的座位,就是赖着不愿意换回来;这次是无视靠窗座位和过道座位的区别,坚称自己坐的座位是对的,俨然一副“我蛮我有理”。

到底哪个座位号是靠窗,哪个是靠过道,车辆上其实已经作出了标记,只要按照常识理解都不会产生误会。

此事中的女乘客,不管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属于无知,都难掩蛮不讲理、霸座的事实。

现实中,一些乘客可能偏爱靠窗座位,只要私下与其他乘客达成调换的共识进行换位,也无可厚非。

可若一味“强词夺理”甚至“颠倒黑白”,变成了“霸座”,显然就变了味。

上次,“霸座男”某被铁路公安处以治安罚款200元,并被纳入失信黑,在180天被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

这次事件的调查还在进行,但基本可以预测,“霸座女”所受到的处罚应不会低于上次的标准。

而这也给更多人提了个醒,在车辆上无视规则的“撒泼”是行不通的,它不仅要面临道德的谴责,更是涉嫌违规,必须接受相应的法律惩戒。

类似事件的一再出现,或许正是由于部分人认为是“小事情”,顶多属于不道德,法律奈何不了自己,从而放纵自己的“私心”。

有人质疑,同样的事短期再次出现,是否说明上次事件的处罚太轻了。

处罚力度是否适当,这个当然可以讨论。

但需要厘清的一点是,对于类似“霸座”行为的处理,未必一定要靠提高处罚力度,关键是要罚则清晰,给社会形成稳定的规则预期。

就如高铁上吸烟被明令禁止,就极少出现违规行为,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开始“高铁禁烟”的规则及其对应的惩罚就已深入人心,因此怀揣侥幸心理的乘客自然少了。

事实上,上次事件中,“霸座男”之所以最终受到处罚,与曝光和舆论压力有直接关系。

倘若没有进入公共舆论场,最终也很可能是不了了之。

但最终的处理,算是开了一个先例,并且向社会发出明确信号——“霸座”是需要付出法律代价的。

有理由相信,只要对此类事件的处置,不再根据是否曝光来定,而是形成一种刚性的规则执行氛围,就完全不必担心“座霸”会继续横行下去,变成“治不了”的顽疾。

当然,这次事件中,涉事乘客的霸座行为依然未能被及时纠偏,而只能等到后续再调查,也警示列车上的紧急处置能力需要提升。

传统节日让我们享受单纯的快乐

止凡

2018年09月21日08:

15  来源:

青年报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到了,媒体重又开始关注月饼质量问题、月饼包装问题,以及节后月饼去向问题等等。

然而在民间话语里,关于中秋节的种种,并没有那么沉重。

回不回家、和家人去哪儿过节,这些才是主要的议题。

对啊,怎样让我们因为节日而更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处笙歌邀月老,万家糕饼乐中秋。

天上是一轮圆月,桌上是圆圆月饼,千家万户,团团圆圆。

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因为拥有月亮的浪漫诗意,让这个节日富有唯美的气氛和独特的气质。

虽然媒体分外关注月饼,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月饼对于节日来说早就没有那么重要。

月饼不重要,团圆才重要。

中秋节不是月饼节,中秋节是团圆节。

如果有空,一定记得要好好陪陪家人。

“月圆人更圆”,一家团聚是节日的初衷,阖家欢乐是节日的意义。

子女承欢膝下,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

不浪费每一个中秋,让父母不再感到孤单,就是最大的孝顺。

感悟家的温暖,体验爱的味道,一家人吃吃饭说说话,让欢声笑语充盈每一扇窗户,这种简单的幸福,就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或是路程太远,或是工作需要,很多人中秋节依然没法儿和家人在一起。

虽然遗憾,但也无奈。

好在,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均可共享这轮圆月。

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把酒言欢,亦是皎洁月光下的天涯共此时。

不管相隔千山万水,借着同一轮圆月,祝愿亲人平安长久。

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够重视,意思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没有认同感,相比过某些洋节的嗨劲,过传统节日貌似太过淡定了些。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或者误解,并不是每个节日都适合朋友聚会或彻夜狂欢,和家人在一起的节日,本该少些喧闹多些温馨。

其实,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无须担忧,这根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始终都在。

特别是确定为法定节日之后,人们对传统节日拥有更多的敬意,对传统文化也拥有更多的自信。

哪怕不回家,哪怕不吃月饼,哪怕不赏月,请相信,那种中秋情结始终都在。

还有人说,国人过中秋,应该更有家国情怀。

其实,在中秋情结的灿烂底色里,家国情怀从来不缺,只要我们理解,个体与国家从来不是相悖的存在,相反,千万个家庭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是这个国家的梦想。

我们都把自己的中秋节过好了,传统节日就会越来越有味,传统文化也会越来越复兴。

正如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就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日益强盛添砖加瓦。

给传统节日一份单纯的快乐,让我们只是为了快乐而过节,无须额外附加其他的解读与阐释,少些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忧虑而忧虑。

过中秋节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或者必须的形式,快乐就是目的本身。

只要你自己感到快乐,你的家人感到快乐,这个中秋节就没有白过。

中秋月  同心圆

  娜

2018年09月21日04:

3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时间的滚轴,转过春寒与酷夏,把一年中最高阔的天空、最皎洁的圆月,嵌入中秋节的齿轮。

  中秋,是自然的定格与循环。

中秋起源何处?

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是,远古先民看见月盈月缺、月出月落,感受到一种神秘力量,心生敬畏,祭之拜之。

祭拜一开始在秋分,此时太阳几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

但很快,人们发现八月十五才是满月,并且处于“三秋”中仲秋的正中间,极符合农业社会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认识,于是乎,“天”“地”“时”“人”在这个节点,形成了交汇。

“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催生人们围绕中秋圆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与收获、与圆满有关的节日。

  中秋,是世俗的趣味与雅致。

中秋怎么过?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生活,无论是祭月、拜月,还是赏月、玩月,中国人都有“讲究”。

周人祭月以牺牲玉帛为祭品,汉“以羊彘特”行夕月之礼。

宋代,中秋节成为民俗节日,放假一天,世俗情趣愈加浓厚。

原本作为祭月供品的月饼,此时已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美食。

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民俗大节,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依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供起兔儿爷、玩起花灯、堆起宝塔、舞起火龙、观起钱塘潮,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中秋习俗。

这些习俗,携带着来自历史深处的生命密码,守护着节日的悠远绵长。

  中秋,是诗意与浪漫的巅峰时刻。

中秋美在哪?

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中,明月,特别是中秋明月,是写不完的诗,唱不停的歌,说不尽的神思妙趣。

无论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旷达;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寂寥,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怒剑出鞘,还是“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热血担当,中秋节为中国人留下太多的慰藉与感慨,太多的遐思与想象,太多的滋养与浸润,它们渗入每个人的血液,沉淀为中国气质、中国性格。

  中秋,是民族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秋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中秋丰富的情感涵。

中秋月圆,是家的团圆,是夫妻团圆、亲友团聚、家庭和睦。

今天的流动时代,乡愁如此浓重,进城劳作的务工人员、扎根大城市的小镇青年、频繁往来的商务人士、负笈海外的年轻学子,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离家远、工作忙、压力大的人生境遇,中秋像一组情感源代码,修复人们心的缺失,让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得以回家。

中秋月圆,还是国的团圆,是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今天,中国进入新时代,舞台更大、机会更多、条件更好,召唤着更多中华儿女助力祖国发展,同圆共享中国梦。

对分布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华人来说,中秋像一根强韧的细线,串起共同的民族情感,连结成同频共振的文化纽带,让发展和共赢皆得以实现。

  中秋,是文明互鉴的公约数和同心圆。

中秋能带给世界什么?

中秋虽然是中国的节日,但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礼地的传统、家国相依的情怀、幸福生活的追求,无一不指向和平、圆满、美好等人类永恒的诉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月亮,是大家的。

月色,要一起赏才最美。

在全球化时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秋月不用来“顾影自怜”,也不用来“孤芳自赏”,而是画下更大的同心圆,为丰富人类文明色彩、提供人类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开创美好未来,洒下更多清辉。

中秋茶话:

连着历史,指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18-09-2013:

42 来源:

中青在线 作者:

叶小文

  作者:

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又到中秋,花好月圆。

古诗有云,“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是讲冬月吧。

今秋,我的感悟则是“从前一样窗前月,说起饮茶便不同”。

  近日,我应邀到讲学,碰巧参加了一个经营茶业的企业家们的中秋座谈会。

  一位说,“吃茶”,其实是“吃文化”。

你看一个“茶”字,上“草”下“木”中间“人”,分明是“人在草木中”。

“茶”的学问就是“人”的学问,“人”的学问就是“文化”的学问。

  一位说,中国文化以“和”为贵,追求“和合”。

一人喝茶,喝出“合心”;二人喝茶,喝出“和气”;全家喝茶,喝出“和睦”;世界喝茶,喝出“和平”。

  一位经营“澜沧古茶”者说,“一杯茶,一辈子”,我们追求的是“人茶共老,夫妻白头”,要“喝健康茶,健康喝茶,喝茶健康”,守护好“澜沧古茶”的品牌。

  一位年过六旬,自称无茶不知的“老茶人”说,中国的茶叶,其实都是“有品位,无品牌”;中国就是全世界的茶园,外国即使有茶也是中国传过去的。

要说品牌,都是“中国牌”。

  一位正当花季,自称“茶二代”的姑娘则认为,尽管中华文明是世界惟一传承了几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惟一喝了几千年的茶不曾中断的民族,我们经营茶业的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推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优化,努力开发新品种,形成新品牌,唯有如此,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更好地传承下去。

  说到这里,气氛活跃起来。

有的宣称要以“高端有机茶”来“追求生活新品质”;有的要以“普洱新品种,吸引年轻人”;有的说已成功研制出普洱加柑橘皮的“柑普”,很受欢迎;有的说你看“星巴克”在全世界那么火,并非其经营的咖啡有何特别,人家卖的是“生活+文化”,而我们还在卖“产地+品牌”,应去创造中国茶馆的“星巴克”;有的说如果把“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