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115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docx

宏观经济学大题山西农大张建华

1.宏观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宏经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

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失业问题,这里的“失业”是广义的,泛指资源闲置,经济萧条等现象。

2.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

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

用微经原理来解释宏经现象

加强了对一些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如市场垄断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等

以AD—AS模型代替IS—LM模型作为宏经的核心

各流派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

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它建立在以下假设条件上:

实际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严格意义的非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即著名的“萨伊定律”。

关于

经验表明即使实际工资没有明显变化,就业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关于

按照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只是由于厂商缺乏劳动需求,致使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关于

个人会有一定的储蓄,而储蓄则不一定导致及之相对应的投资,因为决定储蓄的动机及决定投资的动机并不相同。

3.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厂商和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金融机构是厂商和居民户之间的中介,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所以不能称之为”三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AD=居民消费C+厂商投资I,即AD=C+I;总供给AS=厂商供给C+居民储蓄S,即AS=C+S.当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有AD=AS,即C+I=C+S.此时,等式两边的两个C必然相等,故可消去,得I=S,即投资=储蓄,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

4.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定理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

按照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只是由于厂商缺乏劳动需求,致使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即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灵活偏好既抑制消费又抑制投资,有效需求会被确定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导致了凯恩斯失业。

所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由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

5.什么是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资源及成本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当二者相交时,即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N,其中,总供给函数AS及总需求函数AD相交时的总需求AD,即为有效需求。

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市场的有效需求,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

假定存在失业和资源闲置,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有效需求小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即这时制约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这样,“总需求AD=总供给AS=Y”的基本公式也相应演变为“有效需求原理”,即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6.凯恩斯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什么?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由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

在他看来,政府要比私人资本家高明一点,可以从更为全面、更为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将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

主张政府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志。

7.两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两部门经济是仅由居民户和厂商组成的经济体系,AD=C+I,AS=C+S,代入AD=AS中得C+I=C+S。

当国民收入均衡时,总会有消费需求及消费品供给相等,因此消去C得I=S,即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储蓄函数S=–C0+(1–c)Y,投资函数I=I0代入均衡公式I=S得Y﹡=(I0+C0)/(1-c);或者按有效需求原理:

Y=AD=C+I得Y﹡=(I0+C0)/(1-c)

8.如何理解凯恩斯所谓“节约的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以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为前提,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在这一前提下,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其价值无法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使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增加;反之,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若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结论就不一样了,在长期,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从而使经济趋向繁荣。

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

9.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就是表示整个市场均衡时物价水平P及总需求AD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的曲线。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能够使用他们的收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由此导致市场总需求增加。

10.应如何解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就是表示整个市场均衡时物价水平P及总供给AS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的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观点认为,当存在超额生产能力,也即存在闲置资源时,厂商扩大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不变,这时价格水平的略微上升就会导致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接进去水平;此后,随着生产的扩大,超额生产能力越来越少,生产资源逐渐趋于紧张,厂商扩大生产的边际成本增大,必须有较高的价格上涨才能促使产量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开始明显上升;最后,当超额生产能力用尽时,无论怎样提高价格水平,产量都不会增加,此时总供给曲线就成为垂线了。

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依据大量的信息,通过理性分析,作出合乎事实的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具体到总供给曲线,工人会预期到价格的上涨并相应的要求增加工资,产品价格上涨及工资上涨相抵,厂商无利可图没有扩大生产的动机,于是价格上涨了产量维持不变,总供给曲线始终为一条直线。

11.AD-AS模型怎样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将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交于E,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及物价水平P0,这就是AD-AS模型。

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是因为自发总需求AD0和名义货币量M。

一般的,自发总需求AD0的增加,包括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投资需求的变化、净出口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扥,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自发总需求AD0的减少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其次,名义货币量M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名义货币量M的减少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这是因为货币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同时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使总需求上升;反之,货币量减少,则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也是由非价格因素决定,如自然环境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厂商冒险精神的变化、工资率的变化等。

12.AD-AS模型中,为什么总需求及总供给并不一定达到均衡?

将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交于E,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及物价水平P0,这就是AD-AS模型。

总需求及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这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价格黏性或价格刚性,即价格水平不能完全随着总供给及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导致价格刚性的原因:

“菜单成本”即当厂商改变价格时,他们需要打印新的菜单的价格表,这需要花钱,厂商不愿意,它并不只限于价格表的打印费用,而是泛指厂商为改变价格而支付的所有成本。

风险和不完全信息,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厂商和顾客会感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采取观望态度,这也使得厂商更愿意调整产量而非价格

“打折”的需求曲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厂商具有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打折的”需求曲线,使厂商不愿改变价格。

13.AD-AS模型中,哪些情况下,总需求在国民收入均衡中处于主导地位?

将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交于E,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及物价水平P0,这就是AD-AS模型。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总需求起主导作用并形成需求约束均衡:

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且经济运行处于总供给曲线近于水平的区段上。

这时存在超额生产力,总供给对产出不构成约束,只要增加总需求就可以增加产出,并保持物价稳定,由于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能及时随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即始终处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上。

存在价格刚性,且经济处于均衡点上方。

这时物价水平高于均衡的物价水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也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达到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

14.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双重目标有无实现的可能?

将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交于E,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及物价水平P0,这就是AD-AS模型。

一般的,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物价水平和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这表明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也即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涨,要想达到既稳定物价又增加收入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的,总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均衡的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这说明,有可能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通过增加总供给,来达到物价稳定和收入增长的双重目标,即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既增加收入又保持物价稳定。

15.AD-AS模型如何解释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的经济滞胀?

将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交于E,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及物价水平P0,这就是AD-AS模型。

假定总供给曲线不动,当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时,在AS曲线接近垂直的区段,均衡点沿AS曲线垂直上升,即国民收入不变,只有物价直线上升。

16.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应达到哪些目标?

宏观接近政策就是依据宏观接近理论,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对有关国民接近总量实行调控。

新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灵敏有效地能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因而竭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不断周期发作的经济危机却无情的打破了这一“市场神话”,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大危机,在此历史背景下,政府不得不承担起拯救市场经济的责任,开始对经济实行干预。

一般认为宏观政策应达到: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有一定的相对性又之间存在矛盾,但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7.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8.财政政策是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税收。

增加税收,就会相对减少厂商及居民的收入,从而减少投资和消费,结果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反之,减少税收,就会相对增加厂商及居民的收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结果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国民收入增长。

但是改变税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系列繁琐的立法程序,所有一般不大常用。

财政支出。

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导致自发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如紧缩财政支出,会使自发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

财政支出改变较灵活,常用。

19.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决定了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具体来说,当经济繁荣时,往往引发通胀,这时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反之,当经济萧条时,则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回升,达到充分就业。

20乘数原理对于推行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何意义?

乘数原理:

一定量的财政支出增量能导致多倍的国民收入的增量。

所谓乘数效应实际上是一系列连锁购买行为的结果。

乘数原理是凯恩斯主义者用来推销宏观财政政策的一件利器,它极具诱惑性地向公众表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有效且有利的,只有少量的财政支出就可以获得“多倍”的国民收入。

这样易获得公众的支持。

这一原理对于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

21.应如何理解实行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宏观货币政策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为了防止”挤出效应”就需要货币政策来配合,”挤出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投资的减少,使财政支出的效果被抵消.根据IS-LM模型,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由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使上升的利率抵消,从而消除挤出效应,促进收入增长.

22.宏观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宏观货币政策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根据AD-AS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和作用机制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增加的货币被人窖藏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是银行存款增加,经济的其他部分不会有什么变化,当经济处及严重萧条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这时货币政策相对无效

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并且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的水平区段,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国民收入增加,同时物价保持稳定

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的上升区段,这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国民收入增加,同时物价上涨

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的垂直区段,这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仅仅是物价上涨,国民收入和产量不会增加.

23.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途径有哪些?

宏观货币政策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三种主要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央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当央行售出债券时则收回货币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减少;反之,当央行购进债券时,则发出货币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

再贴现率:

是相对于商业银行向厂商提供贷款时收取的贴现率,指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

当央行提供再贴现率时它向商行提供的贷款就会减少从而使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

法定准备率:

准备金及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准备率”,准备率不能由商行自行随意制定,而要由央行统一规定,故名法定准备率,

24.什么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

改变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的法定准备率下,商行能够通过一系列重复进行的存款—贷款过程,创造出比它持有的基础货币多倍的市场货币量,称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

这里的“基础货币”是指商行持有的现金和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

举例来说,假定某商行持有1000万现金,并将这1000万全部贷给甲厂商,甲厂商随即将这1000万转存在这家银行,这样银行就又获得了1000万可贷资金;接下来,银行按法定准备率(假定为10%)留下100万,之后将其余的900万贷给乙厂商……如此不断进行下去,最后该银行实现的市场货币量将达到1000+1000×90%+1000×90%×90%+…=1000×10=10000万。

根据上述商行创造货币机制,如果央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会减少市场货币量;如果央行降低法定准备率,则会增加市场货币量。

25.货币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宏观货币政策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总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复苏;当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通胀。

26什么是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作用比较直接,但是须经过国会表决,决策速度较慢,决策阻力也较大;货币政策作用比较间接,但无须通过国会,由央行决策施行,速度较快,阻力较小。

另外有些政策作用比较猛烈,如财政支出和改变法定准备率;而有些政策作用就比较和缓,如税收和公开市场操作。

有些政策影响范围较大,如社会福利支出,而有些政策的影响范围较小,如公开市场操作。

一般有如下几种配合方式:

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配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求迅速摆脱萧条

当经济处于极度繁荣时发生严重通胀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求迅速抑制通胀,稳定经济形势

当经济衰退但情况尚不十分严重时,可配合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达到抑制经济进一步滑坡,又防止新的通胀

当出现通胀但不十分严重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及扩张性货币政策。

27.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都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水平不断地有规律地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波动,通常以GNP或GDP的时间序列表示。

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衰退和复苏是介于繁荣和萧条之间的两个过度阶段。

繁荣阶段的特征: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信用扩张投资增加就业增加生产增加,繁荣到极点,称为“峰顶”。

萧条阶段的特征:

需求疲软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许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生产下降信用收缩投资下降,萧条到极点,称为“谷底”,之后趋于复苏。

28.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水平不断地有规律地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波动,通常以GNP或GDP的时间序列表示。

经济周期理论有许多理论争议,大致有传统周期理论:

纯粹货币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心理因素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论;现代周期理论:

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政治性周期论、实际经济周期论。

实际经济周期论主要观点是:

经济波动是随机的,并且是不可能被预测的如果经济一直以4%速度增长,那么它在下一年度以3%或5%的速度增长都有可能

引起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实际的外生的各种事件,如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某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或技术创新等

外来因素主要影响总供给而非总需求,并且相信市场会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迅速而有效率的反应,这实际上是认为经济波动是一种随机事件,而不是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

否认存在经济“周期”,他们认为经济波动是一种随机事件,而不是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是一种错觉。

29.什么是加速原理?

其适用条件是什么?

加速原理是指一定的收入增量会引起多倍的投资增量,它反映的是收入(也即产量)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是产量增量的函数而非产量的函数

投资的波动幅度大于产量的波动幅度

欲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不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产量增长速度

加速系数在正反两方面都发挥作用。

适用条件:

充分就业,没有闲置资源存在,否则,如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有闲置资源存在,这时只要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不必另外增加投资。

30.经济周期能够避免吗?

经济周期频繁发生,小衰退不可避免,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指出,近50年来出现了两个因素:

经济科学依据掌握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衰退的方法

选民会要求任何执政党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防止持久萧条。

因而,小衰退不可避免,但大衰退可以避免。

31.按库兹涅茨观点,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有哪些?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的定义为: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这个定义有3个要点:

经济增长的核心是GNP或GDP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经济趋势问题

技术进步及社会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

32.按库兹涅茨观点,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的定义为: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其特征为:

人均产量和人口高速增长

技术进步引起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经济结构变化迅速,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构成的变化以及消费时尚的变化等

社会结构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如城市化以及教育及宗教的分离

经济增长遍及世界

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

上述特征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概括出来的,而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经济增长必备特征。

3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是什么?

公式:

G=s/c,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储蓄只有转化为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所以s实际上是投资率,c为资本—产量比。

基本含义: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

34.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公式:

G=s/c,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储蓄只有转化为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所以s实际上是投资率,c为资本—产量比。

基本含义: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

所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靠增加投入

35.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实际增长率G=合意增长率Gw=自然增长率Gn。

如果G超过Gw就意味着厂商以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多的收入,这样就会刺激厂商扩大投资,引起累积性的经济扩张,反之,会引起累积性经济收缩。

其次,Gw超过Gn,这时必然有G小于Gw会使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反之,如果Gw小于Gn,会有G高于Gw,使经济长期膨胀。

36.什么是不稳定原理?

其政策含义如何?

“不稳定原理”:

合意增长率及实际增长率的偏离及调整是自由资本主义特征,表明经济是在不稳定中实现增长的。

经济增长是在曲折波动中实现的,这也就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因此,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才能“熨平”经济周期,实现长期稳定均衡的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

37.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最主要缺陷是,该模型提出的稳定增长条件过于严峻,是一条狭窄的“刃锋”,很不现实,等于否定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可能性;

该模型忽略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该模型假定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是不合理的

该模型没有考虑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机制。

这些缺陷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增长模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8.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是什么?

公式:

G=a(△K/K)+b(△L/L)+(△T/T),其中(△K/K)为资本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T/T)为技术进步增长率,a和b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所做贡献的权重,它们的改变及资本—产量比率密切相关,因而a/b实际上代表了资本—产量比率。

其含义是: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三个因素。

39.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什么?

G=a(△K/K)+b(△L/L)+(△T/T)该模型的假设条件:

只生产一种产品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

技术可以变化

资本—产量比率可以变化。

40.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稳定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G=a(△K/K)+b(△L/L)+(△T/T)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产量比率,使之及经济增长率相适应,从而实现理想的稳定的经济增长。

具体条件是:

在储蓄率不变,劳动就业人数增长率不变的前提下,当经济增长率G等于资本增长率(△K/K)时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率G大于资本增长率△K/K就意味着资本—产量比率下降,即一定的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产量,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将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结果引起资本价格上升,促使资本—产量比率回升,最终经济增长率G及资本增长率△K/K回复平衡,反之,若G小于△K/K,则意味着a/b上升,抑制资本家投资,促使a/b下降。

4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是什么?

G=s/c=[(P/Y)×sp+(W/Y)×sw]/c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量比率,s被进一步区分为利润收入者储蓄倾向sp和工资收入者储蓄倾向sw,P/Y和W/Y分别为利润收入和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含义: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率。

假设条件:

总收入分为两部分,即利润收入和工资收入。

相应的,社会成员也分为两个阶级,即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

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

利润收入者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

4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