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版一年级下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一年级下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一年级下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
●单元及主题:
第七单元18、小猴子下山
●共两课时
主备人
杨同银
第二课时
执教人
上课日期
●教材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
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猴”等12个生字,会写“块”等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我修改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
工、奉、乃。
拼字游戏:
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
“捧”“扛”“扔”。
2.学生活动:
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
(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
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
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
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
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
选一种说说:
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
(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
还会觉得?
(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
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提示要点:
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
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
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
看,玉米地到了!
(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
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
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
(提示:
表情、动作。
)随机学习:
掰、扛。
(指导书写:
掰。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
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
捧、抱。
(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
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示范:
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
(指导:
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
①猴妈妈会怎么问?
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
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
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此处使用手写
●板书设计: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18.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扛”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
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扛”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
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这些地方。
现在你能不能不用上“一( )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出示课件13:
2.过渡:
这只调皮的小猴子下山后干什么了呢?
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书,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14:
3.教师过渡:
读完课文后,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填一填。
出示课件15: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夯实基础,理清文章思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研读重点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
掰、扛。
过渡: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学讲故事。
看课文哪自然段是讲这幅图的?
出示课件16:
(1)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段话共有几句话?
(2句话)分别请同学读,第一句话写什么?
指名读: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提问1:
小猴子为什么高兴?
(生回答再指导读“又大又多”)
(板贴:
又大又多)
提问2:
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会干什么呢?
引导识字:
你来带大家读读这个生字吧!
(板贴:
掰)
出示课件17:
导学:
那我们能看着这个字来做动作吗?
出示“掰”字源理解掰的意思,指导理解:
是呀,用两只手把一样东西分开就是掰!
来,咱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读读这个字。
引导学生结合图边做动作边读:
看看小猴子是怎样掰玉米的?
一起读两遍“掰玉米”。
学习“扛”
过渡:
这个字请你来读!
你也来读读!
(快速读字)
(板书:
扛)
引导:
谁也来做做这个动作?
紧接着提问:
小猴子,为什么要扛着玉米往前走啊?
预设:
因为玉米很大很重。
引导理解:
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很高兴。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出示课件18: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又来到了什么地方呢?
出示课件19:
引导:
请你结合图试着填一填?
谁来说一说。
提问1:
小朋友们,你们看,桃子长得怎样呢?
预设:
桃子长得又大又红。
(板书:
又大又红)
提问2:
小猴子看见桃子又大又红怎么做了呢?
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预设: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
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板贴:
扔、摘)
提问:
是呀,小猴子看见它的最爱又大又红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
非常高兴
女生男生分别读。
3.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20:
过渡:
课文的第2自然段也是几句话?
(2句话)第一句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第二句写它看到什么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
下面就按这样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两幅插图编故事,同桌互相讲一讲。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21:
过渡:
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
因为他三心二意的老毛病又犯了?
结果呢?
预设:
出示句子,学生读:
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了。
(板书:
空着手回家去)
(设计意图:
教学时结合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第二段。
利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三、四段的内容,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简单推断出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
三、提升主题
1.过渡:
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
预设:
小猴子下山想找吃的,结果空着手回家去。
追问:
是吃的没有吗?
为什么会空手而回?
预设:
有很多吃的,因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所以空手回家。
出示课件22:
2.引导理解:
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
几天之后,它又准备下山。
下山前,你有什么要嘱咐小猴子的吗?
预设1: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做好一件事。
预设2:
小猴子这次下山你去摘点玉米和桃子回来吧,其他的东西都不要。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在学完课文后,借助“自己要嘱咐小猴子什么?
”这样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的理解。
同时,为后续引导学生需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做铺垫。
)
四、扩展延伸
总结:
玉米、西瓜、桃子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感到非常后悔和难过。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
但我们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后,积极改正才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起来!
新的一天又来了!
今天的小猴子要准备第二次下山去,这次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
同学之间互相试着说一说吧。
出示课件23:
(设计意图:
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试着创新说一说《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尽量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始终如一的道理。
)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模仿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课文学习方面,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三、四自然段的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小学生拥有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结束的时,提出一个问题: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试着简要创编故事,能够表述完整即可。
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告诉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本篇课文配有五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猴子的高兴以及空手而归的感情落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让学生明白做事必须一心一意,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让学生猜歌名。
2、师:
猴哥和他的猴儿们生活在水帘洞里,这天啊,他派一只小猴子下山去巡山,这只小猴子会遇到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3、板书“猴”字时,提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1)带拼音读
(2)开火车读,要求读准。
(3)小老师领读。
(4)去拼音读
(5)游戏:
我来比划,你来猜。
(三)品读课文,感情朗读
1、齐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第一自然段。
(2)来到玉米地里后,小猴子见到了什么?
理解:
又大又多。
他的心情怎么样?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3)小猴子在玉米地里看到这么多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那我们就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朗读第一个自然段。
3、同桌合作学习2-4自然段。
(1)师出示自学提示: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它看见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
它是怎样做的?
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2)汇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这么多好吃的,小猴肯定要拿不下了吧,可结果怎么样呢?
(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2)到最后,小猴子什么也没能拿回家,它的心情如何呢?
(伤心、后悔)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呢?
2、师小结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里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
瓜地里又大又圆扔摘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18.小猴子下山
——理解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一、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一年级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五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2.利用动作演示等教学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摘、捧、抱”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三、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动作“掰、扛、扔、摘、捧、抱”的理解与运用。
2.难点:
理解“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故事的道理。
五、课堂环节
依标自学(10分钟)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小猴子图片,谈话:
同学们,瞧,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快跟它打招呼吧!
(板书:
小猴子)引问:
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小猴子的什么故事呢?
(板书:
下山),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齐读课题,引出目标。
目标1.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小猴子下山有什么收获?
小猴子最后怎样回家?
目标2.读课文,用笔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各说一句。
3.学生分组依标自学
导学达标
(18分钟)
1.1.小组合作交流:
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
2.【探究展示】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結的又大又多
掰、扛
空着手、回家去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扔、摘、捧
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扔、摘、抱
小兔子蹦蹦跳跳
扔、追
2.读读演演,理解“掰、扛、扔、摘、捧、抱”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说说:
“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读完故事你懂
得了什么?
达标练习
(10分钟)
一、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 ),再来到( ),又来到( ),最后又回到了山上。
①桃树下 ②瓜地里 ③玉米地里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 ),再摘了( ),又摘了( ),最后去追( ),但是没有追上。
①
西瓜 ②
玉米 ③
兔子 ④
桃子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抱 ②
掰 ③
扔 ④
摘
捧
扛
1.秋天,农民们在地里( )玉米。
2.吃完香蕉,不能乱( )香蕉皮,要放进垃圾桶里。
3.我( )着洋娃娃睡觉。
4.我去菜园里( )黄瓜。
5.妈妈( )着铁铲去山上栽树。
6.爸爸( )着刚买的玉,舍不得放下。
达标总结
(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小猴子下山(空着手回家)桃子又大又红——扔、摘、捧明确目标
西瓜又大又圆——扔、摘、抱始终如一
小兔子蹦蹦跳跳——扔、追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目标采用四步教学法展开教学,放手让学生依标自学,然后交流讨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适当点拨,达标练习也是围绕目标出题,整节课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