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280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docx

人教部编版小猴子下山完美版教案3

18.小猴子下山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八课《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

2.学习我会认这12个二类字,并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简单学习并明白小猴子下山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方法:

游戏法阅读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图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在哪儿呢?

谁想和它打个招呼?

它呀。

在山上的树林里待烦了,想下山走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

(师画图邀请出小猴子,鼓励学生与小猴子打招呼,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初读故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师出示生字词:

同学们一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a.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b.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c.游戏巩固:

我大声你小声

d.去掉拼音检查,游戏:

捉气球检查。

e.这些生字它们有些孤单了,我们请它的朋友一起出来读一读。

(学习组词)

(3)再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

2.研读故事。

过渡:

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地方,肯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让我们跟着小猴子下山的脚步去看看好吗?

a.学习第一段:

预设问题:

小猴子先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什么样的玉米?

(引导理解又大又多)

小猴子看到玉米是怎样做的?

(实物出示玉米,引导理解“扛、掰的意思并动作表演体会)

小猴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读出高兴地语气)

b.学习第二段:

预设问题: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突然闻到一股水果香味。

这是什么味道呢?

(实物出示,并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闻一闻这特殊的香味)它发现了什么?

看到这么大这么红的桃子,小猴子会是什么心情呢?

(引导学生用开心的语气读一读)

它喜欢玉米还是桃子?

是怎么做的?

(引导理解扔,摘,捧)

延伸:

如果你是小猴子看到这么桃子,你想捧几个?

碰了这么多,你们开心吗?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要学会与别人分享)

c.学习第三段:

过渡: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啊走,它到了哪里?

看见了什么?

预设问题:

为什么它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引导西瓜的又大又圆)

这个时候,小猴子又是什么心情呢?

(引导学生读出开心)

这么大,这么圆的西瓜,它是怎么拿的?

(引导理解动词并表演)

d.学习第四段:

过渡:

就这样,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它突然看到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动物跑过去了,它是谁呀?

预设问题:

它看见了什么?

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呢?

e.学习第五自然段:

结果怎样?

延伸:

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见解)

f.请同学们看着图片试着复述故事。

三、情境延伸:

1.你愿意再给小猴子一次机会吗?

2.看,太阳下山了。

但太阳还会升起,小猴子真的第二次下山了。

这一次它经过了一片苹果林和香蕉林,这次它还会像上次一样,看到一样,丢掉前面的那一样吗?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给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编一个结尾。

五、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

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你们想听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二、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出示文中的生字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4、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6、指导书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学习要求

  

(1)、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心情怎样?

它是怎么做的?

  

(2)、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摘、捧、抱、追”这些动作。

(3)、指名同学演示动作,加深理解。

(4)、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

为什么?

说说理由。

(5)为什么要掰玉米?

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6)课文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来。

  2、根据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出示要求:

  

(1)、读一读:

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心情怎样?

  

(2)、议一议:

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

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

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

(出示)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动词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7、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8、表演课文内容。

9、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能说说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吗?

10、教师小结:

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拓展延伸:

1、想象扩展:

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2、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五、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18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意义。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要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的字“扛、扔、捧、蹦”,翘舌音的字“摘、追”,特别注意“掰、摘”的韵母是ai;多音字“结”的读音也是难点,在本篇课文中表示植物长果实,可在具体的词句中进行认读。

字形上,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归类识字;也可根据动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等帮助学生区别、理解字义;还可以用字谜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其中“瓜”是独体字,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块、非、往”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关注“非”的笔顺。

“常、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朗读指导

教学时,注意抓重点语句。

本课段落结构相同,句式不断反复,每一段都由两句话组成。

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朗读,做到平实自然。

重点指导第二句,可以借助“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样的“又……又……”形式的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

朗读指导时要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进入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

最后一段抓住词语“只好”,引导学生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的失落、后悔的心情。

3.理解运用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词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建议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

本课学习中,可先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根据偏旁分类;接着结合课后第三题,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最后让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动词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场景。

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本课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寻找并提取文本中较为明显的信息;然后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有关猴子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王国开会的故事,认识了老虎、狗熊、狐狸等动物。

这节课我们将认识动物王国里的另一位动物朋友,他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学生回答:

小猴子)

2.师:

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都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适当鼓励)

《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3.过渡:

原来同学们都听过这么多有关小猴子的故事呀!

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

那小猴子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教师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学生朗读)

板块二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本课生字圈画出来。

2.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会认的生字,学生检查是否有没有圈画出的生字。

猴 结 掰 扛 满 扔 摘 捧 瓜 抱 蹦 追

(2)指名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带上拼音读、去掉拼音练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

①同桌合作练读生字。

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正音。

②再次指名认读,教师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准后鼻音生字“扛”“扔”“捧”“蹦”,翘舌音生字“摘”“追”,多音字“结”。

3.交流识字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

(1)借助图片,识记生字“猴”“结”“瓜”。

①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猴”的模样,识记生字“虎”。

②根据课文中有玉米、桃子的插图和课文中的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结”。

③根据课文中有西瓜的插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瓜”,并结合生活经验组词“南瓜”“冬瓜”“哈密瓜”,识记生字“瓜”。

(2)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三题中的插图,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表示动作的字。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进而指出它们的共同点:

偏旁都是“手”或提手旁,说明它们都表示跟手有关的动作。

②学生观察课后第三题的插图,尝试依据插图,模仿小猴子的动作。

③指名学生模仿,教师相机指正。

(3)借助课文插图,以及生活经验识记生字“追”“蹦”。

①借助课文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追”表示的动作,识记“追”。

②课件出示兔子蹦蹦跳跳走路的图片或视频,识记“蹦”。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进而指出它们的共同点:

偏旁都是足字旁,说明它们都表示跟脚有关的动作。

(4)组词识记“满”。

满:

满足、满意、满身

板块三 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过渡:

大家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相信接下来的写字也难不倒大家,我们一起去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吧!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块 非 常 往 瓜 进 空

(1)指名学生读。

(2)开火车读。

3.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独体字“瓜”。

①先引导学生观察“瓜”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主书写,教师巡视查看。

②根据学生自主书写的情况,教师再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2)指导书写“块”“非”“往”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

①引导学生观察“块”“非”“往”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提醒学生关注“非”的笔顺。

“块”左窄右宽;“土”作部首时,末横变提;“丿”先竖后弯。

“非”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左边稍短;横间距均匀,两边最下横稍长。

“往”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的双人旁。

(3)指导书写“常”“空”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常”“空”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常”上宽下窄;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空”上宽下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上,“工”的上横短、下横长。

(4)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进”。

①引导学生观察“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进”的“井”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辶”的平捺要舒展,托住被包部分。

板块四 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名学生回答: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5个自然段)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他看见了很多东西,可是他看见一个东西就扔了手里的东西,扔到最后空手而归的故事。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它看见了哪些东西。

①小组内交流自己勾画的内容。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评价。

地方:

一块玉米地里、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东西:

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3.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才发现原来小猴子去了这么多的地方,看见了非常多的东西。

可是很奇怪,为什么小猴子最后却空手而归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讲解,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生字,你还记得它们吗?

2.引导学生说一说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教师适时指导。

(1)自读、教师指名读。

(2)全班齐读。

3.过渡: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并且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小猴子最后空手而归的原因。

板块二 品读课文,了解原因

1.师:

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

(1)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了解小猴子在玉米地的收获。

(2)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玉米地的情况。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又大又多”,感受玉米的茂盛。

“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大”,一个是“多”。

②联系上文玉米“又大又多”,理解小猴子的心情。

A.师: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心情怎么样?

(非常高兴)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非常”,体会“非常”强调了小猴子高兴的程度。

(3)师:

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

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①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字“掰”,想象小猴子掰玉米的场景。

A.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

你掰过什么东西?

怎么掰的?

B.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掰”字,根据它的结构,理解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C.教师请两个学生表演“掰手腕”,体会“掰”字意味着用的力气很大。

②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字“扛”,进一步理解玉米的大。

A.结合课后第三题插图,理解“扛”表示的动作。

B.请学生演示一下“扛”,领悟只有比较大的东西才用“扛”,说明小猴子掰下的玉米很大。

(4)师:

假设你就是这只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相信你也会非常高兴的,请大家带着这种非常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1自然段。

“又大又多”重读,突出玉米的特点;“非常”重读,突出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5)过渡:

小猴子掰下玉米,扛着往前走了,那小猴子接下来会看到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第2自然段。

2.默读第2自然段,了解小猴子在桃树下的收获。

(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小猴子在桃树下的情况。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满树”,感受桃子的数量非常多。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又大又红”,感受桃子的外表非常惹人喜爱,看着就很好吃的样子,理解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的原因。

(2)师:

小猴子看到桃子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

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①指名学生读准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的“扔”和“摘”。

②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插图,理解“扔”和“摘”的动作。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扔”,感受小猴子放弃玉米时没有留恋和犹豫。

(3)学生结合插图,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小猴子看见桃子时的高兴。

“满树”重读,读出桃子结得多;“又大又红”重读,读出桃子的惹人喜爱;“扔了……”一句语速稍快,突出小猴子急于得到桃子的心情。

3.过渡:

小猴子摘了玉米,又往前走了,这时候他又走到了一片瓜田里。

这回小猴子还会扔掉桃子吗?

我们去看看课文第3自然段。

4.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了解小猴子在瓜田里的收获。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捧”,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插图,感受桃子的大。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满地”,感受西瓜的数量非常多。

(3)抓住关键词“又大又圆”,感受西瓜诱人的样子。

(4)师:

小猴子看到西瓜又大又多,他又做了什么呢?

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他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5)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体会小猴子的性格。

小猴子见桃子又大又红,于是扔了玉米;见西瓜又大又圆,于是扔了桃子;由此可见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不专一。

(6)学生结合插图,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小猴子看见西瓜时的高兴。

“满地”重读,读出西瓜的多;“又大又圆”重读,读出西瓜的惹人喜爱;“就扔了……”一句语速稍快,突出小猴子想摘西瓜的急切心情。

5.师:

小猴子这回摘到了又大又圆的西瓜,他应该满足了吧?

我们接着往下看。

(1)学生默读第4、5自然段,了解小猴子摘了西瓜之后的情况。

①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插图,引导学生明确“抱”的动作,感受西瓜的大。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蹦蹦跳跳”,感受小兔子的可爱。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感受小猴子见一样爱一样,做事没有明确目标的性格。

(2)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不见了”“只好空着手回家”,明确小猴子最后一无所获的结果。

①引导学生抓住“不见了”,了解小猴子最后没有追上小兔子,并且他又扔掉了西瓜,所以只能空着手回家。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只好”,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感受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

(3)师:

假设你是最后两手空空回家的小猴子,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回家的路上,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我肯定十分后悔、难过、伤心。

我会想:

哎!

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最后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现在两手空空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