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82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docx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朱克江: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0-1-1118:

31:

8    浏览次数:

7022    【字体调整:

大中小】

朱克江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在前几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2008年下半年以来,江苏与全国一样,经受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影响。

一些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产业,受危机冲击尤为明显。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精心培育的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则表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2009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以明显高于规模工业的速度分别增长41%、13%、33%和25%,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

全省光伏生产骨干企业300多家,电池片产量2100MW、组件2300MW左右;风电装备生产骨干企业100多家,年产值400亿元,整机生产能力1500MW,高速齿轮箱、叶片、轮毂和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80%;医药年产值1250亿元,17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环保从业人员40万,2000多厂家,主营收入2300多亿元。

危机不仅没能挫伤江苏经济,反使经济接受了市场的磨砺,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获得从未有过的发展生机。

    危机中江苏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依靠科技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所形成的良好积淀。

江苏1989年较早确立了“科技兴省”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省战略先导性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2005年,具体确立“科教优先”的发展方针;2006年,提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发展目标;2009年,面对危机挑战,进一步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转型目标。

正是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和促转型结合起来,使得江苏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基础。

全省科技和产业结构呈现“四个提高”的积极变化: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0%,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39%,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出占本土工业企业产出比重达45%,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为应对危机奠定了基础。

    应对危机及今后更长时期的挑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1)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复苏增长的战略引擎。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我们须把握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是渡过难关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希望所在。

(2)推进自主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途径。

前些年,我们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也学习和引进了一些新的产业,然而大多还局限在代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有些尽管产能和市场很大,但由于不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虽有8000多万台的生产能力,但主要部件大多不是自主技术产品,因而并未形成在IT行业的竞争强势,这迫使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这次应对危机中,江苏一批新兴产业之所以获得较快发展,关键是这些产业领域集中了一大批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企业。

(3)政府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有利的政策扶持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政府应主动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有所作为,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中科技手段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子。

    1、集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血液。

由于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和需要中长期实现的创新导向,资金投入往往成为新兴产业最初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突破这一瓶颈,从更大的市场角度看,我们往往不缺钱,而缺找钱的机制,必须着力解决敢不敢投钱、到哪找钱以及向哪投钱的问题。

江苏科技资金坚持“三个确保”,有效建立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投入机制。

一是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重视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的示范效应,2004年起,省政府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从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商用化以培育新兴产业。

2008年在受危机影响财政收入最紧张的情况下,省政府建立50亿元再担保资金,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

当年省财政科技支出达91.5亿元,高于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长10.1个百分点;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1134亿元。

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00亿元。

二是确保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市场。

这几年,江苏各级政府通过贷款担保、贴息、风险补贴等方式逐年加大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激励。

全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总额今年将突破400亿元。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创投骨干机构115家,创投资金管理规模277亿元。

同时,探索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

三是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

在高校科研单位大量集中的情况下,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30%,2009年将达5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

近几年,全省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以年均45%的增速快速增长。

2009年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占工业的份额达23%,比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舍得花血本投入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相信能够实现危机过后的跨越。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牢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坚持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着力增强企业“两大能力”:

一是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发挥科教资源比较集中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利用广大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达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和科技部等七部门具体部署,通过“校企联盟”的组织方式,动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服务企业。

全省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流动,实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较大提升,也探索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工作机构253个,企业与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年在江苏企业从事产学研用合作的科技人员达50000多人。

二是企业的内在研发能力。

任何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都应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即使转化别人的成果也要有必要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我们根据企业不同规模和需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1)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

按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以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为目标,分别建设尚德光伏研究院、扬子江新药研究院、龙腾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誉风电技术研究院等13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并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重大研发机构,省首期一次性资助都在1000-2000万元以上。

目前,这批企业研究院已建专门研发场所近20万平米,集聚高端研发人才2000多人。

(2)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需求,以产学研用合作方式,省市联动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0多家。

全省51%的大中型企业和64%的本土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其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收入占其销售收入的45%。

(3)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高新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23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15000多家。

全省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165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717家高新技术企业、22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新兴产业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切实掌握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

缺乏核心技术,再大产业规模也不具竞争力。

我们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

一是强化目标导向。

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性门槛,如科技项目实行专利前置审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建立统计监测体系,以引导和推动更多企业以技术创新的优势去实现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全省专利申请连年大幅增长,从2003年的1.8万件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15万件。

其中,新兴产业领域专利占比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

2009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50%以上,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和品牌产品。

二是实施高端跨越。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在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上半年,我们就推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800项关键技术,实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2009年,围绕光伏产业的核心制造设备、风电产业的并网控制技术、高技术船舶产业的海洋平台设计技术、传感网产业的新型传感器技术等,重点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如碳纤维已形成4000吨原丝和1400吨T300碳纤维生产能力,以及氧化还原炉等生产设备和飞机刹车片等高端产品制备;风电装备实现了兆瓦级风机动态载荷和核心控制系统的独立设计;光伏产业自主研发的“冥王星”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使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19%的市场最高水平,开发出PECVD设备、导电膜设备、表面制绒机、刻蚀机、扫描掺杂机等16大类光伏电池生产核心设备,新生产线中自主设备比重已从30%提高到80%,预计到2011年可形成整线供货能力,根本解决光伏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

三是加快成果转化。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

这几年,我们从地方科技工作实际出发,花大力气做成果转化工作,打开技术走向市场的通道。

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更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从而促使一大批高水平技术成果迅速实现规模产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全省生物医药销售超亿元的大品种药物52个,扬子江药业的左氧氟沙星单品种市场销售超15亿元。

南通神马科技自主开发的110kv-750kv支柱空心复合绝缘子填补国际空白,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向电网提供全系列复合绝缘子厂家,为我国百万级特高压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还有龙腾光电、龙芯CPU、清华OLED等重大创新成果在江苏成功转化和产业化。

    4、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不断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的空间。

注重新兴产业资源布局,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开辟更大空间。

一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

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

企业获国家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4292项,高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全国20%以上。

同时,重点支持和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

如生产针织内衣的海安欧贝黎公司,与中科院合作转型开发出新型太阳能电池,企业销售从1.5亿元跃升到12亿元,四年增长8倍;过去生产经编机的龙头骨干企业常州八纺机,成功开发出2兆瓦以上风电叶片用玻纤增强材料及立体织造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叶片增强材料织造企业。

二是积极推动苏南向苏北的科技转移。

支持苏南地区帮助苏北兴办高科技企业、共建科技园区,加快技术、成果、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苏北集聚。

一方面,推动了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苏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新兴产业集群。

连云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抗肿瘤、抗肝炎和现代中药复方等创制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盐城的新型烟气除尘和固废处理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另一方面,苏南地区腾出空间,主动承接国际高端资源转移,尽快融入国际新兴产业分工体系。

近几年苏南积极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一批“世界实验室”扎堆云集,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就有364家,成为苏南转型的亮点。

    5、精心打造产业链条,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

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我们立足技术和市场需求,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努力突破关键环节。

一是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

如光伏产业,以尚德为核心,同时支持关联产品和配套发展,先后培育出以生产高纯多晶硅为主的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等,以生产多晶和单晶切片为主的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以生产电池及组件为主的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苏州百世德等,以做电站和发电系统为主的中盛光电、江苏兆伏等,以及以做生产与检测设备为主的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等300多家光伏生产骨干企业,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优势为基础,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风电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以及收购海外研发力量等方式,从配套产品向整机产品推进,常州新誉、南通安迅能的1.5兆瓦机组已形成批量生产,江苏国信、南通锴炼、无锡宝南2兆瓦机组进入样机测试阶段,3兆瓦以上海上机组研制进展顺利。

全省风电装备产业已构建了从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法兰、轮毂、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变电站)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较完整产业链,整机制造企业12家。

三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

推动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全面整合,依托南京、常州两地,组建全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牵引、门系统、信号控制、空气制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的一批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起来,组织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整体发展优势。

全省20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实现产值220多亿元。

南京康尼自主开发的轨道车辆门系统占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第一门”,并向阿尔斯通提供配套;常州常牵的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占全国35%,今创的车辆内装系统占60%。

常州的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电气控制以及车内装饰,南京的地铁车辆、信号系统、售检票系统、给排水设备等都已形成明显的技术领先和产业链优势。

    6、优化产业创新布局,发挥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优势。

园区经济是江苏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我们加大园区基地内科技创新元素的注入,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促进了创新集群形成和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以高新园区为先导,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和率先示范。

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上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都是从高新区内成长起来,充分显示了园区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去年,为应对危机挑战,按照建设创新型园区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高新园区集聚高端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或建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及连云港能源动力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型重大研发平台,以及苏州高新区光电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无锡高新区微纳传感、常州高新区动漫创意等重点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以增强园区产业技术研发实力。

现在,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昆山创新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型核心园区,已成为汇聚新兴产业所需资源的富集区。

二是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特色优势。

发挥地方科技优势,实施“百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形成了一大批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

全省获科技部批准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0家。

南京的软件、苏州的电子信息、无锡的微电子和光伏、南通的海工平台、泰州的生物医药、常州的动漫、扬州的新光源、连云港的新材料、盐城的风电装备以及昆山的平板显示、宜兴的环保等,在应对危机中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生机。

三是以各类科技创业园区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的广泛企业群体。

把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进行大规模布点建设,无锡尚德等一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都是从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

南京雨花软件园研发面积80万平米,集中了华为、中兴、普天等60多家通信骨干企业,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并聚集了东软、软通动力、文思等40多家服务外包知名企业以及阿里巴巴、趋势科技、神州数码、宏图三胞等一大企业10811家,总销售收入达1200亿元,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7、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

江苏虽人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仍很短缺。

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抓新兴产业,首先抓的是人才。

2006年省委省政府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部门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各级人才专项资金超过20亿元,近三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创新团队840多个。

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四支队伍”,努力给那些勇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人提供良好机遇和环境。

一是科技型企业家人才。

实施“创新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家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热心技术创新。

许多从乡镇企业走过来的老一代农民企业家正加快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变,如中科梦兰的钱月宝、扬子江药业的徐镜人等,他们领导技术创新的精力远甚于过去抓生产营销,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

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如施正荣建立了“尚德”、沈国荣带出了“南瑞继保”、张雷创办了“远景”等。

泰州中国医药城建设按照“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目标,着力提升内涵,三年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医药及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了数十家知名医药研发机构及一批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和研发带动为特色的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路子。

全省投资18亿元建立14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引进154名两院院士,把高端人才及团队送到企业。

三是基层年轻科研人才。

实施“企业博士创新计划”,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

四是高技能人才。

常州科教城集中15家高等学校和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22个实训基地,每年为当地培养20000多名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几点体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

我们应与时俱进,接受挑战,努力转变理念和方式,以科技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发展氛围,迎接和推动产业变革的到来。

    1、坚持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创新。

这几年,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坚持用经济工作的思路抓科技,按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和与经济工作结合的重要着力点,实行“三服务”,让科技工作真正融入发展大局,同时又引领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产业调整需要。

根据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从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到骨干企业培育、园区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集中科技资源配置,促使各类优质资源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特别是重点支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省科技计划每年掌握的20亿元资金加上国家科技经费,70%以上都用于支持新增长点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与地方重点项目结合,只要是地方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把手工程都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科技创新产出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

在抓投入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科技产出上,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全省科技部门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和统计监测体系,每年进行自我评价,用数字和成效说话。

科技工作的产出导向,不仅大大增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激发了科技部门的责任心和成就感,锻炼出了一支过得硬的科技工作队伍,使科技部门切实做到了“有为才有位”。

现在,全省科技系统从上到下都很熟知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骨干力量。

三是科技工作布局服务于未来发展。

这几年,我们注重把握科技发展自身规律,超前部署,率先投入,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赢得了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适应全省特别是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双十产业”计划(即十大优势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围绕工业调整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聚焦发展目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手段,集中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培育,短短三、五年时间,恰逢危机到来的市场调整,这批新兴产业呈爆发性增长态势;在应对危机出现企稳回升形势下,按照全省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的目标,我们又抓紧谋划新一轮战略性产业的培育,重点加强传感网、智能电网、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业技术创新部署,努力抢占未来高端竞争制高点。

其中,利用江苏业已形成的传感网产业研发和生产基础,加快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达150多家,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已展开。

    2、坚持面向应用和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向。

如何让科技资源为产业发展服务,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践行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这一直是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着力突破一些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面向应用和产业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通道。

一是推动高校科研考评面向应用。

科技部门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和项目支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全省高校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占48%,15000名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长期在企业从事开发和技术服务,较好发挥了高校科研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技术源头作用。

二是坚持政府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