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80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

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

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3分钟)

【问题1】举例:

金属丝可做电线是因为金属能导电,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做玻璃刀。

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讨论。

得出结论:

性质决定用途。

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

回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教学(35分钟)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

回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

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3)溶解性;(4)三态变化;这几点进行描述。

倾听,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操作,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

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

讨论、记录: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区分不同。

记录: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

书写:

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讨论,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

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

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

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

寻找规律: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

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

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

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5分钟)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氧化性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

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

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

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指导。

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效果分析

本课题《氧气》,新课程标准上是这样规定的“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我把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作为教学重点,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成功之处:

一、课程的引入,采用了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物理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三、充分运用教材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

学生参与度高,从课程的引入,到观察物理性质,验证气体,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找共同点,各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教学不足之处:

本节课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的都是化学的理念,不足之处是,没有继续进行提升,从生活回到化学中去,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不足。

限于课堂演示的条件的不足,硫的燃烧并未在通风橱中进行。

学生存在的问题:

描述现象不全面,不准确。

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加以练习。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定义没有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学科理解不深刻,目的性不明确,比较盲目。

本人最大的收获:

通过准备这样一节课,我觉得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

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虽然这节课诸多老师给予了肯定,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常常反思、学习,不断改变我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新教材把氧气的用途放在了空气的成份之后可以说是提前了。

2、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应该是用途。

能供给呼吸能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

3、木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

说明了燃烧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木条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什么?

说明了燃烧现象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5、木条、碳、硫、铁四个实验必须给学生演示。

不能只是说实验,要让学生真正观察到。

6、硫不要太多为什么?

我觉得太多会造成空气的污染,适量为好。

7、本课题实验最好是教师演示。

下一课题学生制出氧气后可做亲自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8、可引导学生归纳一下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三者的包含或并列关系。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我个人觉得在这里最好不要引入自燃。

9、如果在第二课时前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第一课时涉及的文字表达式再引出反应的类型,不要放在一课时。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着想,不要放在一课时。

10、为什么先讲物理性质后讲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个子、长相,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可以看到、闻到、测量到。

11、氧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在这里用不用细说我觉得可以在以后讲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讲碳还原氧化铜后再谈。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那些能力:

1、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比较能力。

2、我认为这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现象和结论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区分。

观察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对反应类型的总结。

5、关于能力培养除知识外,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现象不同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现象不同,可以让学生辩证知道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

新课程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1、课本中现成的系统知识少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归纳整理的要求高了。

2、新教材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记结论。

3、每一课题中的“讨论”很重要,每一个重点知识之前都有讨论。

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进来。

课题2氧气

01知识管理

1.氧气的物

理性质

色、态、味: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

密度、水溶性: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三态变化: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______的液体

,在-218℃时变成______雪花状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检验:

把一根___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中,如果__________,证明是氧气。

注意: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

物质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火焰,在氧气中发出____________火焰,生成______________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

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______,发出______,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气中加热,只能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由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生成________物质的反应。

(A+B→AB)

氧化反应:

(1)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

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________。

(2)分类:

剧烈的氧化反应,比如燃烧;缓慢氧化,比如动植物的呼吸等。

02基础题

1.下列有关氧气的“自述”错误的是(  )

A.我不易溶于水

B.我具有可燃性

C.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我能供给呼吸

2.(上海中考)硫在氧气中

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产生耀眼白光

B.产生黑色固体

C.产生蓝紫色火焰D.产生大量白雾

3.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4.日常生活中应用缓慢氧化的例子有很多,下列反应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食物腐败B.酒的酿造

C.酒精的燃烧D.动植物的呼吸

5.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6.(怀化中考)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燃物常用红磷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验氧气

D.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7.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

请填空:

(1)A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中的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中档题

8.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氧气在压强为101kPa时,在-183℃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

D.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9.(自贡中考)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

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10.下列反应中既为化合反应又为氧化反应的是(  )

A.水

氢气+氧气

B.镁+氧气

氧化镁

C.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D.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11.(湘潭中考)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

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如下图所示,关于这三个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放

出热量

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产生蓝紫色火焰

D.都是非金属和氧气反应

13.将装满氧气的集气瓶按如图方式放置(固定装置略去),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燃烧得比在乙瓶中剧烈。

由此可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14.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试判断:

(1)A、B、C、D各是什么物质?

请将答案填在空格内:

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写出B在A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  实验突破

15.我们知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否一定需要纯氧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1、2、3、4、5,并分别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

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瓶子中通入氧气,小

心地把5个瓶子的水排完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放好。

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5个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编号

1

2

3

4

5

现象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请你参与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观察的现象可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介于______号瓶与______号瓶之间。

(2)用排水法收集到氧气后,编号4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3)使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填“是”或“否”)。

(4)若要得到更准确的体积分数范围,只需调整步骤①中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并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即可。

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你认为接下来实验应调整瓶内水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氧气课后反思》

氧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单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出氧气化学性质的特点,理解氧气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初步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操作技能,学会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学生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多。

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相关的知识,我首先用设问造成悬念引入课题。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氧气的有些物理性质比较抽象,如氧气的溶解性,氧气的三态等,我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观看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氧气相关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指导学生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一方面介绍实验操作的方法并指出有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

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

氧气的性质。

二、课标分析

(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规范描述的能力。

本课题前,学生对实验这一化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规范地描述实验现象,但还是会发生现象与结论混淆的情况。

本课题中,教材借助较多实验环节向学生展示氧气的性质,这既有助于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规范描述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分类。

在上一个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接触了物质的分类,能够将常见物质初步区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本节课又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变化以及物质是否与氧反应两个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这不仅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还使学生了解到,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确立不同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本课题前,学生知道一些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但不知道哪些因素会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

本课题在介绍木炭、硫、铁丝的燃烧时,都采用了空气与氧气的对比实验,使学生非常清晰地体会出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甚至是反应的发生与否,从而初步认识到可以通过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进行控制。

为后续的一些探究活动(如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打下基础。

4.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物质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课题中有关氧气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研究某一具体的化学物质。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研究物质一般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这样一个思路进行。

为后续研究、学习二氧化碳、酸、碱、盐等化学物质提供学习方法的参照。

当然,当化学学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在学生掌握了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时,还应关注物质的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

(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新版教材在编排上首先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及检验方法,然后通过三种物质(木炭、硫、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氧气具有比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最后,以三个反应的整理归纳为载体,引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本课题内容相对琐碎,理解难度不大。

主要的难点如下:

1.反应现象和表达式的记忆;2.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基于不同的分类依据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实验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

在上一课题中,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通常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二者的特点。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各物质分别保持着各自的化学性质,但混合物中其他成分的存在会影响到某种物质的反应现象,甚至是反应发生与否。

因此,在研究某种物质的性质时,人们通常会排除干扰因素(即杂质),利用纯净物进行研究。

2.避免死抠概念造成学习困难。

本课题中首次出现了两个与化学反应相关的概念──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由于两个概念的提出相对比较集中,教学中应避免过分强调和分析两个概念的文字内容,而应以具体的反应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

从不同角度看反应,可对反应进行不同的分类。

因此,在对反应进行分类时应首先明确研究的角度和分类的依据,才不至于将二者混淆。

3.增加实验的可视性。

截至本课题,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但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学中可考虑学生动手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策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如加高实验台面、借助实物展台或使用摄像头等方式增加实验的可视性,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对实验的理解,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化学之美,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