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64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docx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3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三)

必修三 精神文明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产生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中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物质条件)

③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④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⑤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3.儒家思想产生与百家争鸣主要代表思想派别时   人间   物   主要思想地位、影响 儒家春秋孔子 政治:

提倡“仁”和“礼”、“为政以德”;哲学:

“敬鬼神而远之”;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是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对世界文明也做出贡献。

(荀子被视为是儒家的异端)  战国孟子 政治:

仁政;民贵君轻哲学:

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荀子政治: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哲学: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家春秋 老子哲学:

“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精华)任何事有对立两面又可互相转换。

政治:

无为而治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 庄子“齐物”:

万物本质相同;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人与天“不相胜”,要顺应自然,不应破坏墨家战国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工商食官政策打破后抑商政策此思想衰落法家战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三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韩非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后两千多年里与如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兵家战国孙膑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4.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整合1 从不同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东西文明对比角度:

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4.联系现实的角度:

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考点二: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的政策需要。

 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内容:

黄老之学主要内容包括治身(养身)和治国。

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归路反对盲目行动,有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积极无为”。

A、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君权神授找到理论依据;

C、把宗法观念发展为“三纲五常”;

D、发展儒家的仁政,限制兼并轻徭薄赋。

 影响:

使得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论共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考点三、宋明理学发展

1.理学的含义:

(1)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宋明时期,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称为“理学”,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理学形成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③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主要思想派 别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时代   

程颢、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集大成者)陆九渊 (南宋)王阳明(明)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对理的认识

1.“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存天理,灭人欲”。

 本原是“心”“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 良知就是理“心外无理”天理在心不外求方法 “格物致知”实践去体验理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致良知”克服私欲,奋发立志 

意义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依据,他的思想传播到日本朝鲜甚至欧洲。

4、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等产生重大影响。

消极: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李贽(号卓吾)的离经叛道

(1)主要著作:

《藏书》《焚书》

(2)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统治者却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因素:

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腐化。

(3)阶级基础:

工商阶层队伍扩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性、摧残人们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 黄宗羲(梨洲先生)顾炎武 (亭林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著作《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船山遗书》  

思想主张

1)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关系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提倡言论自由和监督,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

1)爱国思想(民族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2)反对君主专制

3)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1.批判程朱理学,提出“理在气中”的朴素唯物思想,“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提倡经世致用,厚商思想共同点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开创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思想。

经济上:

提出工商皆本,要求发展商品经济思想上:

倡导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务实的学风。

批判地继承儒学,发展了儒学。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影响

(1).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3).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4).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和启蒙。

【史论共识】

①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主题整合2 

(1)历代儒学发展演变以及规律时 代人 物思      想发展阶段  春秋  孔子政治: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哲学:

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 儒学创立  战国 孟子政治:

仁政;重民(民贵君轻)哲学:

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儒学为显学 荀子政治: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哲学: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西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实行仁政) 提出三纲五常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并立。

  宋明程颐程颢朱熹(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实质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价值观: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新儒学阶段陆九渊王守仁(陆王心学)陆:

心是本源,心即理;发明本心求理王:

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批判继承发展

(2)思想演变的原因规律

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变化而自我更新完善,思想家的个人作用;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思想内容与地位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与扶持。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1)    继承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思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对世界也产生广泛影响;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摒弃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正统思想,提倡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宣扬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宣扬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等观念,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1)狭义:

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2)广义:

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2.智者学派(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1)、产生背景:

①约公元前7世纪希腊自然哲学产生,它是对自然本身的探讨和解释,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②经济基础:

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③政治条件:

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④人才结构:

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⑤平民地位的提高。

(2)、主要观点:

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人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3)、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安提丰等人(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

③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1)背景:

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

探究课题:

人类及其环境。

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⑷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⑸政治主张:

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⑹优秀个人的素养: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3)评价:

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关注点:

人类社会;代表作:

《理想国》;思想:

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评价: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第一个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

《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

创立逻辑学。

;关注点:

自然界和人类社; 思想:

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主题整合1 人文精神兴起于古希腊的原因

(1).经济上:

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繁荣的城邦经济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上:

民主政治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强调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文化上:

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地理环境上:

海洋文明造就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的品质。

(5).个人作用:

思想家的努力。

★主题整合2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主题整合3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1.共同点:

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

(1)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2)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考点二、 文艺复兴运动(14~16、17世纪)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②政治因素:

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

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

意大利人才众多。

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崇尚人性,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自由和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

3、实质:

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地域:

意大利→西欧各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

5、主要成就:

时间国别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成就  内容或地位  14世纪 “文学三杰”(意大利) 薄伽丘《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抨击禁欲、提倡平等、张扬个性   但丁《神曲》表达对教会的憎恶;文艺复兴的先驱 彼特拉克《歌集》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15世纪“美术三杰”(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后世尊为“画圣”:

16世纪文学(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6、历史意义:

⑴性质: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积极性: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促进人意识的觉醒;②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⑶局限性: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⑴原因:

①政策上:

各城市国家重商;②政治上:

工商业主掌权;③位置上:

地中海的航运中心。

⑵带来的变化:

①阶级关系的变化:

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②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考点三、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历史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④导火线:

罗马教皇派人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概况:

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导火线:

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开始标志: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改革主张:

A.“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B.简化宗教形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C.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认识其人文主义的内涵: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④影响:

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2)加尔文宗教改革①改革主张:

“信仰得救”、“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②改革影响: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性质和意义

(1)性质:

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或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

(2)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英国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特别强调:

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它仅仅是动摇了教皇的权威地位。

主题整合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文艺复兴(14~16、17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相同时代背景:

都因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兴起而产生;②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③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④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不 同背景意大利特殊的人才结构和文化遗产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内容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信仰得救,人可以避开教会与上帝直接通话。

斗争形式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矛头指向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