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547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之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科学之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科学之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科学之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科学之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之光.docx

《科学之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之光.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之光.docx

科学之光

一 

专题

 科学之光   

《物种起源》绪论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3.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资料卡片

1.作者简介。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从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名医生,而是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许多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比格尔号”做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撼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资料链接。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

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该词最初由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生物最初是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之一。

3.作者名言。

(1)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2)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3)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4)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填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qī)    篇幅(fú)

胚胎(pēi)槲寄生(hú)

冒昧(mèi)分歧(qí)

(2)多音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洞察:

透彻地观察了解。

(2)变种:

生物的某些遗传性能已发生变化,但基本特性仍未超出原种范围的变异个体。

比喻形式有变而实质未变的思想、潮流等。

(3)独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4)搜集:

搜寻汇集(得先仔细寻找再收集)。

收集:

收拢聚集。

文本解读

 疑问汇总

 

 

 

 

 

 

 

 

 

 

 

 常规解读

1.阅读《<物种起源>绪论》,思考文本的构思思路。

(见“学生用书”第1页“整体感知”)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段):

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和摘要发表的有关情况。

第二部分(第5-9段):

扼要介绍《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体系。

2.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见“学生用书”第2页“问题导学”第1题)

明确: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

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3.阅读全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关键句: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主要内容:

整理成书的经过。

第2段关键句: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

主要内容:

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3段关键句: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

主要内容:

内容过简的原因。

第4段关键句:

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主要内容:

对支持者表达感激之情。

第5段关键句: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主要内容:

物种由演变而来。

第6段关键句:

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主要内容:

介绍研究的方法。

第7段关键句:

……它自然地被选择了。

主要内容:

家养自然状况的物种变异。

第8段主要内容:

全书内容的基本安排。

第9段关键句:

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主要内容:

强调观点的正确。

4.达尔文要提前出版《物种起源》有哪两个原因?

(见“学生用书”第2页“问题导学”第2题)

明确:

(1)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许多时间,而达尔文渐感体力不支。

(2)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得出了和达尔文几乎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5.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2)这个观点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来的?

明确:

根据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这类事实。

6.达尔文由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怎样的结论?

他所认为的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又是怎样的?

明确:

由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

生物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人类的选种在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巨大的力量。

由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得出: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7.关于出版的说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试具体分析这样说明的优点。

明确:

作者按照层进的顺序进行了说明。

成书是“过去”之事,付梓是“现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问题算是对出版本书的一个客观评价,而未来的打算还是一种想法。

作者作这样的说明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个历程,有助于表明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

8.从作者的说明来看,《物种起源》一书在理论上有哪些突出之处?

明确:

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种起源的初步结论,二是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方法与意义。

9.达尔文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他的论文语言准确、严密。

请从文本中找出两处语句,加以说明。

(见“学生用书”第2页“问题导学”第3题)

明确:

示例一: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唯一可能”恰当地说明了自然学者们只注意了物种变异的外因,这当然只注意了物种变异的表象,因而只是“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实际上它并不正确,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物种变异的内因——物种本身有适合这种变异的构造。

“唯一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等定语和状语的恰当使用,使意思表达更严密、周到。

示例二:

“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而且增强了论文论辩的逻辑力量,是对“物种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个性解读

1.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试结合自己的所学举些实例。

明确:

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

如:

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

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

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地带,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区别很大,或者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区别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2.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

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明确:

第1段,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是华莱斯先生……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说明今后的打算,“详细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5段,“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6段,“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9段,“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毫不怀疑地主张”“我充分相信”“我相信”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3.近一百年来,又有人提出“水族动物”(如鲸、海豚、水生猿等)进化为人类的说法;人由外界星球输入地球的说法;根据印度史诗和地下发现经过核放射的化石推测地球人类已经历几度文明,即上一次文明毁于核武器的说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或相关解释?

试作搜集、整理、归纳,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见“学生用书”第2页“体验·探究”)

明确:

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

(1)神创论;

(2)亚洲起源论;(3)大海起源论;(4)非洲多源论;(5)非洲单源论。

教学反思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并能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资料卡片

1.作者简介。

杨焕明,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

后为法国INSERE-CRNS马塞免疫中心博士后;1989—199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2—1994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

现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主任,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

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

2.资料链接。

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一——遗传规律。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

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奥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与曼哈顿原子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什么是基因组?

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人类基因组有两层:

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

要揭开生命的奥秘,就需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填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与(yù)    框架(kuàng)

滥用(làn)核苷酸(gān)

网络(luò)胰岛素(yí)

辜负(gū)疟疾(nüè)

衍生(yǎn)免疫(yì)

(2)多音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双刃剑:

比喻事物具有两面性。

(2)无米之炊:

没有米而要做成的饭,比喻没有必要条件而要求做成的事。

(3)耸人听闻:

故意夸大事实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4)无所适从:

不知道依从哪个才好,指不知道该怎么办。

文本解读

 疑问汇总

 

 

 

 

 

 

 

 

 

 

 

 常规解读

1.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

(见“学生用书”第7页“整体感知”)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谈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第三部分(第11—18段)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根据上题,说说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3.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语,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见“学生用书”第8页“问题导学”第1题)

明确:

第1段:

重大工程,科学计划。

第2段:

具体目标,基础。

第3段:

意义。

第4段:

 规模化  。

 

第5段:

 序列化  。

 

第6段:

 以序列为基础 , 特点 。

 

第7段:

 信息化 。

 

第8段:

 医学化 。

 

第9段:

 产业化 。

 

第10段:

 人文化 。

 

第11段:

冲击。

第12段:

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

第13段:

共同财富与遗产。

第14段:

隐私。

第15段:

自然进化的产物。

第16段:

知情权。

第17段:

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第18段:

 基因安全 。

 

4.捕捉上题筛选出来的重要信息,认真整合,形成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串联成一段话。

(见“学生用书”第8页“问题导学”第2题)

明确: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

其具体目标就是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的巨大导向性的意义。

该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人类共同的基因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

基因对整个人类都是平等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

基因信息是重要隐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应该保证公众对基因与基因研究的知情权,防止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确保基因安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明确:

(1)基因平等,需善待他人;

(2)遗传平等,需善待自己;(3)基因属于隐私,需要尊重;(4)促进人性文明、社会和谐。

6.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

本文语言的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7.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起到了什么效果。

(见“学生用书”第8页“问题导学”第3题)

明确: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列数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现在已经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

”举例子:

“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

举几个例子: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说明更加清楚通俗。

 个性解读

1.如何理解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

明确:

对于任何事物都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即使是对于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细菌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发现科学道理,但二战时纳粹分子却将它应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为各种目的所利用,比如在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双方都可能使用同样的科技手段。

科学技术在发明之初,人们对它将来的发展总是不可能获得全面的认识,因此很有可能产生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时发生失误从而造成巨大的危害,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认识到,如何运用科学本身更重要,这需要人们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构建合理运用科学的自律体系,需要构建阻止、防范科学被不当使用的预防机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

2.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请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事例。

(见“学生用书”第8页“体验·探究”)

明确:

基因工程在医学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1)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纪元,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或者不能经济生产的药物问题。

现在,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大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

(2)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

为人类抵御病毒侵袭提供了用武之地。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人类对各种病毒病的抵御能力。

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问世,使我国新生儿不再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也降低了人群肝癌的发病率。

(3)基因工程治疗疾病。

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基因治病已经变革了整个医学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比如,不治之症——白痴病,用健康的基因更换或者矫正患者的有缺损的基因,就有可能根治这种疾病。

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帮助学生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来加强说明效果的方法。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资料卡片

1.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

贾祖璋先生八旬有余时仍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

(1)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

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太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参考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形,很像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知识梳理

1.重点字音填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棕褐色(hè)    红缯(zēnɡ)

紫绡(xiāo)醴酪(lǐlào)

粗糙(cāo)夤夜(yín)

浸渍(zì)渣滓(zǐ)

(2)多音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谏阻:

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

(2)钻牛角尖:

比喻固执地研究无法解决或没有价值的问题。

(3)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

(4)明证:

名词,明显有力的证据。

证明:

动词,用可靠的凭据来断定;名词,指可以作证明的文字材料。

文本解读

 疑问汇总

 

 

 

 

 

 

 

 

 

 

 

 常规解读

1.阅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见“学生用书”第12页“整体感知”第1题)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第2—9段)顺着荔枝的外壳—内膜—肉—核,逐一加以介绍。

外壳——粗糙、深红色;形状——上大下小;壳膜——白色薄膜;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贮藏——不长久;核——长圆形。

第三部分(第10—15段)介绍荔枝的花期及相关知识。

2.思考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

(见“学生用书”第12页“整体感知”第2题)

明确: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然后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逐一解答。

文章总体上是按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写,既突现了荔枝的形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