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480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x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复习资料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八大行星)、卫星(如月亮)、彗星(如哈雷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如星际空间气体、尘埃)等。

1、天体:

人造天体:

已发射到宇宙中的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

河外星系

2、天体系统: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统(包括月球的有:

总星系、

太阳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

地月系系)

3、八大行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

②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保持适宜的温度。

③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并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地表温度适中,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

⑤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⑥原始海洋的形成。

高温

高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于: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的活动与变化。

②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能量源泉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或: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反之则弱。

③天气因素:

天气状况好(如晴朗天气)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统称为太阳的外部结构)

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太阳活动的标志;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太阳活动耀斑(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通信。

太阳风(发生于日冕层):

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注意:

(我们平时仰望天空所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在日全食时才能看见。

案例1:

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1.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

2.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它们都有11年的周期。

太阳活动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干扰电离层,引起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地球中高纬地区出现极光;和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传:

1、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南北方向为有限方向,北极点为最北点,北极点处,四面八方都朝南;南极点为最南点,在南极点处,四面八方都朝北。

2、纬线:

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为无限方向。

180°

东(E)

西(W)

180°

3、东西经的划分:

本初子午线

东经西经东经西经

4、南北纬的划分: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5、五带的划分:

南、北纬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地区,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地区,南、北纬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地区。

6、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0°纬线)为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20°W与160°E为分界线:

20°W0°160°E

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8、地球自转:

①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自转周期:

太阳日

恒星日

参照物

太阳

某一恒星

自转角度

360°59′

360°

自转周期

24小时

23时56分4秒

备注

昼夜更替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③地球自转角速度:

地球上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360°/24小时=15°/h1°/4分钟1′/4秒钟。

④地球自转线速度:

地球上某一点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所对应的球面的弧长。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注:

60°N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线速度的1/2。

9、经线和纬线上的距离:

①任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经线长度为111千米。

②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为111千米。

③任一条纬线上(纬度为⊙),经度相差n°的纬线长度为:

111xn°xcos⊙

④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为111/2千米。

案例2: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数码①和②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①。

(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23°26′。

(2分)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等长。

 

案例3: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

(1)A、B两点此时是日出还是日落:

日落,A点昼长4小时,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

A、B中,线速度A小于B,角速度A小于B。

(2)此时,北京时间是12月22日24时(或者:

12月23日0时)。

(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

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此时,湛江是冬季。

二、地球的公传:

1、地球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周期: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角速度:

360°/1年(365天)=59′/天

2、公转

线速度:

约30km/s

3、近日点和远日点: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

4、黄赤交角: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成为黄赤交角(23°26′)

黄赤交角的角度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23°26′)的度数与极圈(66°34′)的度数相加等于90°。

5、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热带有太阳直射机会;

②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无太阳直射。

③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为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为南寒带。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6、黄赤交角与五带: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将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将变小,温带变大。

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8、二分二至的判断:

从北极上空看,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地轴倾向左边则左边的图为冬至日,地轴倾向右边则右边的为冬至日);从南极上空看则反之。

三、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产生了昼夜现象。

2、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注:

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不过周期为一年。

3、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

由夜进入昼。

晨线上个点为日出(黎明)

(1)、顺地球自转方向

昏线:

由昼进入夜。

昏线上个点为日落(黄昏)

(2)、晨昏线上的时间信息: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刻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刻为18:

00。

(3)、晨昏线的相对地球的运动方向:

由东向西。

四、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时间+/—4分钟x两地经度差

3、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由中时区(0时区)向东划为东十二区,向西划为西十二区。

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他们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每个时区都以该区的中央经线(为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统一作为该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

相邻时区相差一个小时;东早西晚,东十二区最早,西十二区最晚。

4、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时间+/—两地时区差

例:

当北京(116°E)时间为12:

00,求法兰克福(8.5°E),此时的区时。

第一步:

先将北京还有法兰克福位于哪个时区求出来。

116°/15°=7.73(四舍五入),故北京位于东八区;8.5°/15°=0.57(四舍五入),故法兰克福位于东一区。

第二步:

求这两地时区差。

这两地时区差为:

8–1=7,带入公式求得法兰克福区时为5:

00。

5、日期变更线:

①日界线:

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界限)。

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与0°经线不同)(自然界限)

0时经线180°

(加一天)(减一天)

(减一天)(加一天)

旧日期新日期旧日期

向西

向东

③新日期范围:

0时经线180°;旧日期范围:

0时经线180°

(注:

当0时经线和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6、地转偏向力:

越向两极,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越明显,物体运动方向偏转得越严重。

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或者说看着物体离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南左北右)。

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南岸被河水冲刷较严重;北岸易发育河流三角州。

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概念: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

(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越靠近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离则越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太阳直射纬度与所求地纬度的纬度差

六、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1、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向北移: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3、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4、低纬地区:

全年皆夏;中纬地区:

四季更替明显;高纬地区:

全年皆冬。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横波与纵波:

分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

较慢

固体

2、当地震发生时:

在地面上的人们先感到上下摇晃,然后是左右摇晃;在船上的人们只感觉到上下摇晃。

3、内部圈层的划分:

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4、不连续面:

地震波经过时,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

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Km处,在这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纵减横消)

5、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6、圈层结构总结表: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平均厚度17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1000

 

2900

5000

500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平均35Km)、海洋地壳薄(平均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提供氧气,水循环载体,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②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

2、低层大气: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

大气成分

体积(%)

作用

N2

78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0.033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O3

很少

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固体杂质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杂质是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对流层:

紧贴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于这一层。

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平流层:

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云雨天气较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有力于航空飞行。

在22--27Km处有臭氧层。

(3)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以上,在80--500Km处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垂直分层

特点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样

平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4、对流层的厚度:

平均从地面到12Km处,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8--9Km。

5、内部圈层划分:

案例4: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横波。

能在空气中传递的是P。

(2)图中各层名称:

A:

地壳B:

地幔C:

地核(3)D是莫霍面,E是古登堡面。

注意: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案例5: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大气各层名称分别是:

a高层大气(电离层即在这一层),

b平流层(臭氧层在这一层),c对流层。

(2)c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

该层直接热源是地面。

(3)图上各层中,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平流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资料

第二节水的运动

一、水循环

1、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环节:

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3、意义:

(1)维护全球水量平衡;

(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4)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水循环的原因:

①内因:

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②外因:

太阳辐射、水的重力能。

5、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主要影响因素

汛期

我国主要分布区

雨水补给

降水变化

夏汛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典型

冰川补给

气温变化

夏汛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季节性积雪补给

气温变化

春汛

东北地区

湖泊补给

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无汛期

普遍

地下水补给

与河水互补

无汛期

普遍

案例6:

读图:

1.写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水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能不断更新给陆地淡水的是海陆间大循环。

3.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

海上内循环。

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1、海水运动的形式:

海浪、潮汐、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

2、洋流概念:

也称海流,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就行成洋流。

3、洋流形成因素:

(1)盛行风--主要动力,称风海流。

(2)补偿作用--分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

(3)陆地形状--改变洋流方向,影响洋流速度

(4)地转偏向力--影响洋流方向

4、寒流、暖流:

①寒流:

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水温低。

(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②暖流:

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水温高。

(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规律一: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西部为暖流,东部为寒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规律二: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

(大洋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规律三:

南半球40º海区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形成夏顺冬逆的季风洋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气候

促进全球热量和水分交换

影响沿岸地区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寒流减温减湿

中低纬度大陆西岸的荒漠形成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世界三大渔场、我国的舟山渔场

上升流海域形成大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

加速了海洋污染的净化

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水比逆水航速快、节省燃料

北印度洋冬、夏季航线

7、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南下冷水

墨西哥湾暖流

纽芬兰渔场

北海渔场

北海道渔场

秘鲁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

千岛寒流

日本暖流

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地球内能)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就全球而言以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喷出型岩浆岩:

如玄武岩

1、岩浆活动: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2、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类型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影响

举例

水平运动

水平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等

水平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地壳抬升

或下沉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

(2)、褶皱:

岩层新老:

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地质

构造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侵蚀前

侵蚀后

背斜

岩层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向上弯曲隆起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良好隧道地址、采石场。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凹陷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成为山岭

地下水储藏区。

(3)、断层:

岩体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实践意义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地;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

(4)、板块运动: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火山地震集中。

3板块边界:

生长边界:

即张裂区,易行成裂谷或海洋。

如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等。

消亡边界:

即碰撞区,易行成巨大山脉、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科迪勒拉山系。

5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山脉,如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案例7:

读图

1.甲处为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地。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反之。

案例8:

读图

1.图示为断层构造。

左侧岩块相对下降。

2.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如华山、泰山、庐山等;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低地或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三、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的侵蚀作用:

①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下切形成沟谷;如,瀑布。

②水流汇集,使沟谷加宽加深;如,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③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岩溶地貌;如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即喀斯特地形)

(2)流水的沉积作用: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带的物质会有规律地沉积下来。

如,山麓冲积扇(山区出山口)、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扇:

三角洲:

2、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的侵蚀作用:

①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②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

形成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2)风的沉积作用: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如沙丘、沙垄、黄土堆积、等。

案例9:

读图:

1.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①为盛行西风带。

2.终年在①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在①控制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案例10:

读图回答:

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

2.B处风向为东南风,特征是温暖湿润,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A处为西南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图中所示的季风影响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案例11:

甲图为冷锋,乙图为暖锋。

2.一年四季都会影响我国的是甲图锋面。

乙图锋面降水主要在锋前。

3.甲图锋面过境时,常出现降温、刮风、雨雪天气,乙图锋面过境时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多为连续性的降水或雾)。

4.常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沙尘天气的是甲图锋面。

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

案例12:

A、B在北半球。

1.形成夏秋季节影响我国台风的天气系统是B,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是由A形成。

2.A天气系统是反气旋(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

注意:

气旋、反气旋中风向偏转的画法。

第三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二、地域分异

①结果:

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②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