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43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识字1 神州谣

教材分析

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勤劳、善良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

本课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

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

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华儿女盼望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字经的形式已不陌生,但对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是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地方,学生可能不知道在哪里。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文中的内容予以分析,引导学生感悟。

教学建议

1.针对字词教学,可让学生通过自主识字独立、合作完成。

2.对于课文意思的理解,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体会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熟记8个四字词语。

2.体会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

2.通过教师对课文意思的解释,感受祖国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2.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记词;朗读课文。

难点

1.体会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2.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祖国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州、湾、岛、峡”4个生字。

2.体会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州、湾、岛、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体会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2.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三、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大中国》。

师:

是啊,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祖国山河的童谣。

2.板书课题,齐读。

四、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拼音读一读,还可以问问同桌,注意把字音读准。

2.出示字卡,检查生字的字音,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带拼音)。

神州谣 长江涌 珠峰耸 台湾岛 隔海峡

与大陆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这些生字放在词语中你能把音读准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卡)这些生字里面有没有你已经会认的字?

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介绍课外识字方法、途径)

5.(多媒体出示去拼音的词语)学生齐读去拼音的词。

6.读通课文。

(生先自由练读,再四人合作读。

7.质疑:

读通了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朗读感悟

1.师:

我们中国在古代又称神州、华夏,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想去看看吗?

(多媒体展示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

你去过哪里?

3.边看多媒体边介绍有关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知识。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祖国有哪些江?

哪些河?

哪些山川?

哪些名胜古迹?

5.指导朗读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学生自由读。

(2)圈出“奔、涌、长、耸”。

(3)同学们,你们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4)指出“长城长”的两个“长”的读音,两个都读“cháng”。

(5)“奔、涌、耸”三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长”是形容词。

让我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黄河奔腾向前,长江波浪翻滚,长城蜿蜒不绝,珠峰高耸入云,多么壮美的山河呀。

6.出示多媒体,介绍宝岛台湾。

在我国东南部有一座宝岛——台湾岛。

它虽然与大陆隔着海峡,但与我们的大陆是一家。

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

指导朗读第三句。

7.出示多媒体,展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指导朗读第四句。

8.师生交叉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多媒体出示:

州、湾、岛、峡。

(点名读)

2.观察:

写这四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说出“州”的笔顺及笔画名称。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七、梳理板书

神州谣

黄河奔,长江涌,

长城长,珠峰耸。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民、族、谊、齐、奋”5个生字。

2.熟记8个四字词语。

3.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地域的广阔、民族的繁荣昌盛,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会写“民、族、谊、齐、奋”5个生字。

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

(去拼音个别读,男女生读,分组读,齐读。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学习了课文。

那么,你们和生字都交上朋友了吗?

2.认读词语。

师:

同学们可真棒!

下面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登山峰”的游戏。

(出示多媒体)

只有又对又快地把这些词语全部读对,才能胜利地登上珠穆朗玛峰。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词。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不仅有珠峰,还有长城、黄河、长江等许多秀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吧!

同学们要边看边想课文。

(播放多媒体)

我们的祖国美吗?

(美)那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吧!

四、读读记记

1.出示四字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2.和同桌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现指中国各族人民及世界各地华人。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指我们伟大的祖国。

民族团结、世界大同:

这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坚定理念。

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意思是我们全国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分秒必争,为使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

5.学生自读。

6.全班齐读。

7.尝试背诵。

五、课外拓展

1.小组内展示各自搜集的祖国山川名胜的图片,并当“小老师”向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

2.谁能用词语来形容这些图片?

3.学生自由回答。

4.多媒体出示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及相关的词语。

(教师指导学生看看图,认认字,读读词。

六、指导书写

1.多媒体出示:

民、族、谊、齐、奋。

2.学生观察分析,同桌互相说说怎样把字写好。

3.指名说。

4.师重点指导写好“民、族”。

5.学生练习书写。

七、教师总结

1.师:

同学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梳理板书

神州谣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九、教学反思

本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每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进行了逐句讲解。

如教学第一句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祖国的山川、河流。

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

本文是一篇韵文,我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祖国的幅员辽阔、祖国的民族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材分析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

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例如:

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

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

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

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时间及习俗,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建议

可由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说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难点

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三、创设情境

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生交流)

(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四、分享交流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

请把课前大家搜集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如:

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春节的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

五、初读课文

1.揭题。

师:

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

传统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3.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画圈的生字。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全班交流识字。

5.由字拓展至词,读一读词语。

出示:

传统 元宵节 大街小巷 祭扫 龙舟

艾香 满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六、再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课文共有几句话?

写了哪几个节日?

4.小组探讨。

5.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8句话,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6.你能找出课文中每句话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吗?

第一句:

春节  第二句:

元宵节

第三句:

清明节 第四句:

端午节

第五句:

七夕节 第六句:

中秋节

第七句:

重阳节 第八句:

春节

7.这些节日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春节:

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元宵节:

正月十五。

清明节:

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或四月六日。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七、课堂小结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齐读课文。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第一句:

春节  第二句:

元宵节

第三句:

清明节第四句:

端午节

第五句:

七夕节第六句:

中秋节

第七句:

重阳节第八句:

春节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难点

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三、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玩游戏识字。

2.出示传统节日图片,猜节日时间。

四、走进节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或哪几天。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我们又会吃到哪些美食。

1.找出文中描写节日风俗的词语或句子,画上横线。

2.同桌对一对,看看自己找完整了没有。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从这些节日里选取一个或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5.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3)达努节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

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4)苗族人民为了迎接龙船节的到来,每个村寨都要专门制作一至两艘龙船,等到龙船节来临时,他们就会举行激烈的划龙船比赛。

五、排列节日

1.出示节日: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排列节日。

(可以标序号,也可以将各个节日重新写一遍。

3.指名回答,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小结: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元宵节预示着春节的结束,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端午节在五月,中秋节在八月,重阳节在九月。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背诵。

2.教师出示各个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上书,边看图边背诵。

3.评选“背书小冠军”,给予红旗奖励。

七、指导书写

1.出示9个生字。

2.学生自读这9个生字,同桌之间给生字组词。

3.观察汉字结构,说说这些字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4.观看“电脑小博士”的汉字书写。

5.学生临摹书写。

6.评选并展示今天的“书写小达人”,给予红旗奖励。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 看花灯

清明节 扫墓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孝敬老人、赏菊、登高

九、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我还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将常见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

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议、评来掌握节日的时间及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中“背书小冠军”及“书写小达人”的评选,激励着学生参与其中,轻松学习,学有成效。

 

识字3 “贝”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一些由“贝”衍生出的汉字,如:

赚、赔、购、贫、货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

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锤炼,就形成了汉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

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汉字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备贝壳的实物图,或者准备实物,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最初的“贝”,能够理解甲骨文“贝”字的样子。

感受到贝壳的价值,懂得“贝”作偏旁的字为什么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过程与方法】

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以往学习形声字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

难点

由“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汉字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读读记记一些词语。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读读记记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难点

知道“贝”作偏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大海退潮时的情景)师:

你们去过海边吗?

你们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话,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的语气。

2.(多媒体出示贝壳图片)教师对它进行简单介绍。

你们喜欢贝壳吗?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生字。

3.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甲 骨 类 漂 珍 饰 品 随

易 损 币 财 赚 赔 购 贫

(1)教师讲解“漂”的两种不同的读音:

在“漂亮”一词中读“piào”,在“漂流”一词中读“piāo”。

(2)抽读生字。

(3)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来玩“摘苹果”游戏。

五、学习词语,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说说下面的字能组什么词。

出示:

珍、币、财、赔、购、贫。

学习汉字“珍”时,组词:

珍贵、珍惜。

学习汉字“币”时,组词:

钱币、纸币。

学习汉字“财”时,组词:

财富、财产。

学习汉字“赔”时,组词:

赔本、赔礼。

学习汉字“购”时,组词:

购买、采购。

学习汉字“贫”时,组词:

贫苦、贫穷。

2.学生读读记记上面的词语。

3.“开火车”读词。

4.尝试记一记这些词语。

六、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读一读课文,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本文描写了汉字“贝”的故事,写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以及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的缘由。

告诉我们汉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七、梳理板书

“贝”的故事

珍:

珍贵、珍惜

币:

钱币、纸币

财:

财富、财产

赔:

赔本、赔礼

购:

购买、采购

贫:

贫苦、贫穷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观察插图,了解“贝”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3.总结“贝”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4.能给家人讲讲“贝”的故事。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难点

总结“贝”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三、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2.齐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

1.看插图,了解“贝”字的起源。

(1)出示插图。

(2)根据插图说一说“贝”字的演变过程。

(由实物贝壳——甲骨文——小篆——现在的汉字“贝”。

2.朗读课文,总结“贝”字形旁表义的规律。

(1)同学们,请你们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

贝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贝壳可以当饰品,还可以当钱币。

(3)识汉字。

①出示汉字“赚、赔、购、贫、货”。

②认一认这五个汉字。

③找出这五个汉字的共同点。

(都含“贝”字)

④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含有“贝”,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

(分组讨论)

⑤总结规律: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宝贝有关。

⑥除了书上列举的这几个字,你还知道哪些含“贝”的字吗?

(学生自由说)

3.完成课后习题三。

(1)出示课后习题三。

(2)说一说:

加点字的偏旁各与什么有关?

(3)指名回答。

“镜”与金属有关。

“珠”与玉有关。

4.讲故事。

(1)齐读课文。

(2)小组内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3)师生共同评议。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分析,识记字形。

3.教师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

六、课堂小结

学生互相质疑、释疑,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方法。

七、梳理板书

“贝”的故事

  

 

  

八、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前让学生做相关的汉字起源知识的搜集工作,课后也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更多的汉字起源知识,这样得益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学生才会对课堂所学由点带面,由单一到全面,对汉字的起源了解得更清楚,对汉字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识字4 中国美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1种中国美食,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同时了解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拓宽眼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学情分析

民以食为天,学生接触这一课时,应该都特别兴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爱吃美味的食物。

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只需适时地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了。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同时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类美食的精美图片,吊起学生的胃口,再顺势引导他们识字、读词;图文对照,总结汉字规律,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观察图片,说出各种美食的名称。

3.了解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从中认识生字。

4.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汉字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中国美食,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认识中国美食,能说出美食的名称,能说出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

难点

1.能从汉字中发现规律。

2.通过介绍中国美食,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厨师帽。

学生:

了解中国的美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观察图片,说出各种美食的名称。

3.读汉字,说说制作食物时会用到哪些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说出各种美食的名称。

难点

读汉字,说说制作食物时会用到哪些方法。

三、视频导入

1.课前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让学生欣赏。

2.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看着这些美味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

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美食》,认识美食。

(板书课题:

中国美食)2·1·c·n·j·y

四、随图识字

1.出示“凉拌菠菜”图片。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道菜吗?

你们吃过这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