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794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docx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

1.莫善贤《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2.刘明兴、许秀兰《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中国宏观分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3.王爱国《现代通货膨胀和现代通货紧缩》,《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卷第5期

4.陈孝兵《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论基础及其利益制衡》,《经济问题》1999年第12期

5.萨奇《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及相关货币政策的若干假设》,《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6期

6.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7.尤建强《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本对比以及最优通货膨胀率》,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8.葛敬玉《试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的利益问题》,《安徽化工》2004年第6期

9.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3期

10.栾谨崇《通胀与通缩的交替换位及政策选择》,《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11.黄桂田、尹福生《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相关关系及其形成机理——基于在通货膨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2.韩文秀《通货紧缩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分析——当前通货紧缩的前景》,2001年第1期

13.刘珂、李晓《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转换的机理及对策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卷第3期

14.王建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转换的问题研究》,《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15卷第2期

15.张青青《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下货币政策效力对比分析》,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16.王晓《中国通货紧缩及通货膨胀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17.严正《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思考》,《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18.王顺华《从抑制通货膨胀到治理通货紧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19.卫志民《繁荣与选择——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求是学刊》2002年3月第2期

20.闫成俭《略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1.余永定《泡沫经济与通货紧缩》,《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6期

22.王鹏、王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系数的计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6卷第2期

23.江晓薇《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政策选择还是经济转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2期

24.陈东琪《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的政策操作——兼论中央银行如何用微调方式稳定经济增长》,《财贸经济》1998年第11期

25.张海洋《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通货紧缩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6.王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10卷第3期

27.杨志伟《中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目标区间》,《上海金融》2003年第4期

28.喻瑞祥《既要治理通货膨胀,也要抑制通货紧缩》,《金融研究》1998年第10期

29.赵晓《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形势与选择》,《经济前沿》2004年第7期

30.夏业良、王欣《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一个基于政府声誉角度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2000年第2期

31.杨帆《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32.程晓波《当前通货紧缩的趋势与治理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5月

33.潘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及“交替性”分析》,《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观点摘录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概念比较研究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它通常与泡沫经济和经济中的泡沫相关连。

所谓泡沫经济,是与实物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经济增长过快,由此形成大量的虚拟资本,推动商品物价和股市价格的逐级攀升,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现象。

——莫善贤《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相反的货币现象,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

通货紧缩这个概念表面上看是指货币量的多少,但实际上它的经济学意义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莫善贤《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通货紧缩,而在于通货紧缩在中国将“存在多久”,是“暂时存在”,还是可能表现为在不同时点上与通货膨胀相互更迭的“常有现象”。

中国过去那种单一通货膨胀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经济时代将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不同时点上的相互更迭。

其特征是,周期的上升和繁荣时期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周期的下降和衰退时期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

——陈孝兵《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论基础及其利益制衡》,《经济问题》1999年第12期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度量是指对于在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程度的计算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指标体系:

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总指数、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或增加值数。

——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理论上的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的负增长状态,但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没有摆脱与物价增长率的正相关关系,那么,通货紧缩的起点就不是理论上的零值物价增长率,而是实际经增长率开始脱离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开始出现“GDP缺口”)时与之相伴随的物价增长率。

至于这个起点有多高(或者是6%、3%等),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的相关程度及其可“容忍”的最低经济增长率所伴随的物价增长水平。

因而,判断一国在一定时期是处于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状态,不是理论上的界限,而是现实经济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物价增长的最低界限。

——黄桂田、尹福生《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相关关系及其形成机理——基于在通货膨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就拿对通货紧缩发生与否的判断来说,通常就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是“单因素说”,就是将通货紧缩视同于物价下降,即物价普遍持续下降的过程。

其二是“双因素说”,即认为通货紧缩有“两个标准”,即价格持续负增长与实际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的增长率。

其三是“三因素说”,即认为通货紧缩包含但不仅包含物价下降的因素,应结合“两个特征、一个伴随(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以及伴随着经济衰退)”来考察的观点。

因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不难想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王鹏、王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系数的计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6卷第2期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比较研究

现实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的背离是经常性的,一旦法定纸币形式的发端式启动之后,基于法定纸币没有自我扩张和自我紧缩的能力,系列具体商品往往会以不同的价格表示出来;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种商品的自我价格表现,替代了各种商品的自我价值表现,此时只有通过各种商品比价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各种商品的价值规定,商品等价值交换的规律表现为商品等价格交换的规律。

这也就是说,当各种商品价格不恰当地表现各种商品价格比例时,这种通货膨胀与市场经济的交换公平性产生了不协调的矛盾。

——王爱国《现代通货膨胀和现代通货紧缩》,《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卷第5期

法定纸币量不但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个时空上或部分时空上都必须大于或等于商品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否则债务链的产生将严重影响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正常运行。

由于法定纸币量与商品生产和流通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难以吻合,再加上法定纸币没有自行紧缩和自行扩张的能力,所以,法定纸币量大于商品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是现代市场经济成长的必要条件。

尤其是各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客观上为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需流通手段量的强行扩张准备了充分条件。

——王爱国《现代通货膨胀和现代通货紧缩》,《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卷第5期

用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观看,法定纸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数量上不受限制,的确是现代市场经济成长的必备条件。

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基础上。

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法定纸币量也需相应增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新的市场范围将不断开拓。

这些变化经常迫使政府增加法定纸币的发行量,所以现代生产方式就是现代通货膨胀的生产方式。

——王爱国《现代通货膨胀和现代通货紧缩》,《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卷第5期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像贵重金属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因此它不会主动退出货币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储藏功能。

当货币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过量(国家银行纸币发行过量),就产生货币供应过剩而商品供给紧缺的经济现象。

这只能靠降低货币流通领域中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以与货币流通领域中所有商品价值总量相适应。

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所以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是同时出现的。

——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货币流通必要量是由进入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的变化、货币收支的技术因素等渗入,则就会使货币流通必要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或紧缩。

——王建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转换的问题研究》,《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15卷第2期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相适应,这是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

而且,全部货币流通,不论在范围上、规模上、速度上都要受商品流通所制约。

当然,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因素,它对商品流通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即正常的货币流通,能为商品流通提供稳定的价值尺度和适量的流通手段,这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反之,货币流动不正常,或者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都将影响商品的流通乃至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喻瑞祥《既要治理通货膨胀,也要抑制通货紧缩》,《金融研究》1998年第10期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原因比较研究

就国内的现实状况而言,强调需求紧缩的学者认为,经济萧条主要是源于需求面的负向冲击,其中一个关键的传导机制是所谓债务——通货紧缩。

债务紧缩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出发,强调信用市场的紧缩主要是源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金融加速器是债务通货紧缩的主因,因为企业市场价值的萎缩引起了银行的惜贷。

信用紧缩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机会成本的上升,进而引起了总需求的紧缩。

——刘明兴、许秀兰《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中国宏观分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对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出现了“宏观”、“微观”,及“中观”三种不同的看法。

(1)“宏观主因论”。

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的通货紧缩主要是因为宏观政策造成的。

这是体制转轨时期长达十多年实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代价。

同时也是政府货币政策调整缓慢和失灵的结果。

货币供应增长率和货币流动速度减慢直接影响通货紧缩。

(2)“微观主因论”。

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并不都是像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主要取决于需求是否充足,同时也取决于“供给方面”是否具有活力。

中国的通货紧缩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亏损(当然不排除其它的因素)。

企业亏损不仅使企业的负债率过高,也意味着不良债权在不断增加,这直接导致金融风险增加。

通货紧缩虽然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根源在于微观经济机制有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负责任地借贷,不负责任地上项目,结果是“赢了归自己,输了归银行(财政)”。

这种微观投资制度,怎么会能够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呢?

(3)“中观主因论”。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现在进入了结构重大调整阶段,而结构调整的瓶颈在于金融改革滞后。

过去有人认为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益拖垮了金融机构,其实是金融机构的改革滞后拖垮了国有企业。

——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引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表层原因很多,但其深层的根本原因则是利益驱动所致。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集中体现为利益矛盾,即通货膨胀体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利益矛盾,而通货紧缩则体现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利益矛盾。

在经济社会中,各个利益主体都有其具有的利益要求,在利益的实现过程中,都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

然而在一定时期里,经济利益的总量却是限定的,当人们需要的利益与社会所提供的利益不相一致时,供与求的利益矛盾、摩擦、冲突就难以避免。

首先,各个经济主体在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非理性地拉动需求膨胀,推动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当经济主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利益得不到相应的实现时,他们追求利益的动力就会减弱,致使通货紧缩。

——葛敬玉《试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的利益问题》,《安徽化工》2004年第6期

一般来讲,通货膨胀是较多货币追逐较少商品的经济短缺现象;通货紧缩则是较多商品追逐较少货币的经济过剩现象。

它们都是由于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直至严重背离而产生的经济短缺或过剩。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经济的短缺或过剩都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所以,经济发展水平就直接影响着通货膨胀或紧缩的产生以及交替换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丰富,交换越来越频繁;货币形式也随之复杂化,并且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

这样,在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极——商品和货币,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产生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3期

 从理论上说,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数量上,二者应该彼此协调,保持均衡状态。

但实践告诉我们,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发展在运动中保持同向、同速、同量的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均衡是偶然的,背离则是经常的。

它们的经常性背离无非表现为以下七种形态:

一是同向同速不同量,即二者在运动方向、运动速度上一致,由于供求数量的不同而导致的背离;二是同向同量不同速,即二者在运动方向、运动数量上一致,由于运动速度不同,引起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同步而导致的背离;三是同速同量不同向,即运动速度、运动数量一致,但由于运动方向的不同,引起供给与需求结构(产业或产品)上的失衡而发生的背离;四是同向不同量不同速;五是同速不同向不同量;六是同量不同向不同速;七是不同向不同速不同量。

以上七种形态中的任何一种形态,如果长期、持续、全面地存在,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3期

由于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外生”性质,在另外条件下具有“内生”性质,那么,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外生性”的,也可能是“内生性”的,即可能是首先由货币当局的行为引起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的下降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缩(通货紧缩导致经济紧缩),也可能首先是实体经济的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幅的下降(即经济紧缩导致通货紧缩,使得经济进一步紧缩)。

虽然产生通货紧缩的首要因素不同,不管是由“外生性”因素还是“内生性”因素,但一旦形成通货紧缩状态,货币供给量都转化成“内生”性质,也就是在通货紧缩中,货币供应量都是属于“内生性”的,因而,单纯的货币扩张政策对通货紧缩的治理只起有限作用,或者说只能起到配合作用。

——黄桂田、尹福生《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相关关系及其形成机理——基于在通货膨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比较研究

通货紧缩引起经济增长率长时间下滑,不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方面,是供给面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是需求面的宏观环境。

而目前供给环境宽松、需求环境偏紧是一个新情况和新问题。

——莫善贤《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除了扭曲相对价格,使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以及扭曲人们的激励,还会带来一种特殊的成本。

它会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上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而且这种财富转移没有相应的补偿。

——尤建强《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本对比以及最优通货膨胀率》,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由于通货紧缩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存在直接的正向变动关系,因而,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规模及其与此相关联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就要警觉是否是通货紧缩的直接表现。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增长率尤其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收缩都是通货的紧缩造成的。

但通货的收缩必定带来经济的收缩。

如果说物价水平的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还不足以说明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状态的话,那么,就应结合投资和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判断和确认。

当然,如果通货紧缩已经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萎缩),通货紧缩的惯性机制就有可能已经形成(正如通货膨胀惯性)。

——黄桂田、尹福生《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相关关系及其形成机理——基于在通货膨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在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增长阶段,通货紧缩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甚至出现萧条。

在有政府干预、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为提高的现代增长阶段,通货紧缩可能和较高的经济增长一同产生。

在古典阶段,人们害怕和担心通货紧缩,因为它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降低就业水平,使大量劳工失业为代价;在现代阶段,这种害怕和担心少了,因为它似乎并不需要以牺牲增长和就业为代价。

这种“低通货膨胀与高经济增长相结合”的积极作用,促使芩克尔说:

“经过早年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之后,如果现在略微出现一点通货紧缩也不是一件坏事”。

芩克尔的观点在中国颇为流行,但是通货紧缩给中国人的代价也许比美国要大。

——陈东琪《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的政策操作——兼论中央银行如何用微调方式稳定经济增长》,《财贸经济》1998年第11期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通货紧缩,而在于通货紧缩在中国将“存在多久”,是“暂时存在”,还是可能表现为在不同时点上“与通货膨胀交互换位”的“常有现象”?

作出这样的判断也许不会遭到很多的人反对:

中国过去那种单一通货膨胀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经济时代将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不同时点上的交互换位,其特征是,周期的上升和繁荣时期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周期的下降和衰退时期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

——陈东琪《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的政策操作——兼论中央银行如何用微调方式稳定经济增长》,《财贸经济》1998年第11期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政策应对比较研究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基于信贷紧缩的观点都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论推论:

1996年前后的宏观经济软着陆中,货币政策被过度收紧,而现在则应当采取更积极的货币政策来挽救经济的衰退,特别是应当尽量降低实际利率的水平。

由此,短期走出通货紧缩和总需求疲软困境的一个重要政策是放松银根,特别是现金的投放和进一步降低名义利率的水平,相应地提高广义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促进物价水平的上升和存货投资的上升,从而增加总需求。

——刘明兴、许秀兰《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中国宏观分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治理通货紧缩需要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再贷款;放松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贷款保险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谨慎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强化国有企业利润约束机制,促使其认真决策,防范风险;扩大信贷业务,包括出口信贷、居民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发行长期国债;允许外国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增加透明度和制度化;取消对外资的债务限制。

——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对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用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是有局限性的,依靠这种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但是在政府预算赤字增加的条件下,在政府投资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和减少民间有效投资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稳定增长。

——郑健《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第3期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其中以弗里德曼先生为代表,提出了“收入指数化”方案,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税收和其它收入同生活费用(例如消费物价指数)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它们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

这样,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不平等。

因为政府是净债务人,该方案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非法收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尤建强《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本对比以及最优通货膨胀率》,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政策的关键就在于调整这两种利率是指趋于一致。

而对这两种利率变动的机制和因素来说,自然利率由客观的生产过程和实物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而货币利率或银行利率则由银行自主决定,因此人们唯一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来使之与自然利率一致,从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张青青《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下货币政策效力对比分析》,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在非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降低公众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能,有必要在公众与其形成之前采取公布通货膨胀或货币供给控制目标等方法披露政策信息,更好地引导公众预期。

但政策信息披露的准确度越高,公众面临的不确定性就越小,平均通货膨胀水平和波动幅度也越小,货币政策的主动性也随之降低,选择政策将趋向单一规则政策。

——张青青《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下货币政策效力对比分析》,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经发院华怡婷整理)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