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docx
《范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承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本册教材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这种阅读要求在本单元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注重理解能力提高。
如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要引导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黄河的主人》要能体会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其次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
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层次较清晰,可引导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的要点,理清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黄河的主人》课后设计的练习查字典理解词义,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七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
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我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内涵。
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在教学第四小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
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
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
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
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
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
”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
教学步骤尝试各个击破,然后梳理,引导学生深刻领悟:
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
《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并能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
这次习作课可把两课时分开上,第一课时阅读讨论例文,激发写作兴趣,布置体验活动,并利用一周时间安排活动、写作。
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习作。
在指导学生学习例文时,重点体会作者在描写护蛋行动的同时,还写了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的感受。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练习7》共有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
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是把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象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共三部分,都和象棋有关: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读一段关于象棋大师胡荣华的文字,进行词语训练。
口语交际是要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将“小烦恼热线”的形式引入课堂,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同时也要提醒做“小主持人”的学生,当别人真诚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应该以诚相待,尽力帮助。
总之,学生养成优良的口语交际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语言习惯的养成内涵是极为深厚的。
不仅要通过口语交际课,还要通过阅读课、习作指导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乃至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常态下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21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二、初读指导
.自学生字词。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
蓄
裹
嘛
呵
啥
二会字:
撮
踱
噢
读准字音。
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
留着而不剃掉;裹:
缠绕、包扎。
字形分析重点:
蓄;裹;噢。
“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层次。
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
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指名朗读第一段。
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提问:
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什么叫“纳闷”?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是一个反问句。
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
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
小结:
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过渡:
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
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
“仍:
—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
体会“一边……一边……,,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里读懂了什么?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小结: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
写了哪两点?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什么叫“一塌糊涂”?
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
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