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docx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大唐镇中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调研为了解工作室基地学校大唐镇中全体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推进轻负高质教学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于2月15至23日为期七天对大唐镇中现任21位科学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调研。
调研方法:
每天上午听3节课,第四节课与上课老师面对面交流反馈,全部听课结束后用半天时间向学校领导班子和科学科学教研组进行全面反馈。
本次课堂教学调研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技术层面(策略)的问题,归纳为三个度的把握。
(一)风度:
教师个人教学素质(特色)1.语言表达能力2.交流活动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
(二)熟练度: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三)把握度:
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即还可以有怎样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一.调研基本情况:
大唐镇中科学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没有明显弱势的教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研团队,拥有高级教师5人,绍兴市学科带头人1人,诸暨市学科带头人1人,教研员师徒结对3人,近年获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人,诸暨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6人,总体来说,教师教学观念较先进,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水平在市内处于较高层次。
具体听课情况见下表:
七年级杨鑫周杭霞赵黎燕石丁伟朱丽洁陈红飞张忠裕课题声音特性嗅觉味觉光的直线传播声音特性耳与听觉光的直线传播声音特性八年级杨林军马水平方鲁爱张碧云戚建楚赵鑫岳课题元素符号科学方法与粒子模型构建物质符号(分子式)元素符号物质符号(分子式)九年级任妙英楼畏仁赵佳瑜蒋玲吴晓肖楼曙光周建华宣明洁课题传染病力学复习传染病膳食平衡与食品卫生身体防卫(免疫)膳食平衡与食品卫生试卷评析:
简单机械试卷评析:
简单机械二.教学中的优点和亮点:
(一)广大教师工作认真,精神饱满,课前准备充分;上课专注投入,关心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愉快的学习氛围,效果良好;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身体力行,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获得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体现了大唐镇中教师群体优良的敬业精神和职业修养。
(二)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都很清楚,操作有序有效。
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制订得切合实际、简明清晰、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均衡发展;教学环节安排得合理,注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选用教法,注意深入浅出,直观形象;现代教学媒体使用普遍、比较娴熟,使多媒体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能注意板书的结合,避免了放电影现象。
(三)重视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实验在科学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实验室是绍兴市标准化实验室,科学教师也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作用(有8位教师在听课中运用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
(四)更为可喜的是,新课程标准理念正在课堂上彰显与发扬。
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基本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积极实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气息日渐浓厚。
教师能很好地把知识与生活、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能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规律,能重视操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建议:
(一)加强学习,完善专业知识。
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对科学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实施已经多年,但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教师或多或少地仍存在专业知识缺陷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讲不到位甚至讲错的情况。
学校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机制,加强教研活动中专业知识的探讨与落实,促进科学教师进一步学习,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缺陷。
(二)强化教研,以能带新。
学校科学组有一批教学理念先进、自身素质较高、教学技艺日臻成熟与精湛,深受学生欢迎,但有些教师还囿于自己的学科专长或有限的教学工作经验,相关的知识技能比较狭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粗放,虽然教得辛苦,效果仍不甚理想。
要提高学校科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科学的教研活动机制,可以采用主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要想方设法发挥能人的带动和指导作用,促进新手的更快成长,消除因部分影响整体的短板效应,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1.主题研讨:
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
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
如课堂的引入艺术、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课堂中内容块的过渡与连接等。
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备课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
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
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既能培养教师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又将会有力地提升教师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3.同课异教: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
这既要求教师对教材共同钻研,又要求教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三)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堂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但有些活动或不具有挑战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难度太大学生无所适从,或看似热闹实则意义不大,或为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
所以我们建议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1.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课堂要体现以学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学习活动为主。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更不能灌输,但要有指导和调控学习活动的作为,那种放任自流的学习活动和闹哄哄的非学科学习活动要坚决杜绝。
2.预设和调控的关系。
教师要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预设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
要精心预设,也要注意生成,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生动。
3.学习和实践的关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均衡分配时间,控制教师活动总量,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得练习。
以下是《声音的特征》中声音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的部分教学设计:
(1)音调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师: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平时我们大家都喜欢唱歌,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段卡拉ok(播放视频《青藏高原》)教师:
这首歌的高潮部分就是那一句经典的哑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有没有同学能上台给大家现场唱一段。
(在大家推选的基础上请男、女两位学生分别唱)学生试唱,发现其中一位男同学无法唱出来,教师:
是不是响度不够,大家给他加加油,让他用点力响一点唱出来。
男学生仍旧无法唱出。
教师:
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调太高了。
教师:
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调。
声音不但有大有小,还有高有低,我们称为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物理学中的音调大小,在生活中常用低沉、浑厚、尖细、清脆来表示,而在音乐中常用音阶来区分。
演示:
用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演奏高音和低音,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对音调高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猜一猜)音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同学们能根据日常生活的事实或刚才各种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看法吗?
学生讨论并提出猜想引导归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我们仍用钢锯条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
(1)你能用钢锯条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
学生实验交流对比
(2)你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
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长度不同时,尺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
钢皮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皮尺振动快慢有关。
(试一试)设计实验:
除了以上的实验方案,还有没有其它实验方案。
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做一做)学生尝试用梳子、塑料硬片、橡皮筋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与自己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化、形象化。
)教师:
科学研究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
(PPT:
信息快递振动的快慢:
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PPT投影一首诗:
)请男生跟我读,请女生跟我读。
教师:
你们觉得男生和女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
研究表明:
通常男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男女生声音的差异就在这。
(在学生初步建立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帮助学生加深对对音调和频率关系的理解。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击音叉发生,屏幕显示音叉发声的波形图,首先让学生看懂屏幕上的波形图,然后观察0.1S内波形图波峰的个数为几个,那么声波的频率也就是音叉的振动频率。
敲击不同音叉,其音调不同,波形图上看到的频率也不同。
)教师过渡:
我们平时歌唱时,高不上去和低不下来都是对音调而言。
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响度,音调都相同,我们是否就无法区分呢?
点评:
该教师根据课题内容的特点,把实验作为问题的生长点。
同时又把实验作为探究问题的基本途径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来探究,采取的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是: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实验活动为中心,自主动手实验,集体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这种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不仅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直接参与活动和思考问题,而且在积极、主动的探究实践中,也获得了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另外教师强调做科学、关注以生为本。
本案例中设计的系列学生实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直接经验)。
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生理的心理特点,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创设情境,突出探究,还课堂于学生。
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所以科学教学应当体现这些理念,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此,需教师充分开发各种资源,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教学中我们要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下面是《声音的特征》的引入案例:
1.课前欣赏:
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通过播放器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学生欣赏音乐并观看声波图形)。
2.新课引入:
让班上选修音乐的学生,分别演奏大鼓、二胡、笛子、小提琴、长笛、小号等乐器。
设问:
你听到的声音相同吗?
设问:
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描述声音的语言?
生答:
你说话的声音太响了震耳欲聋;这音调太高了我唱不上去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好尖啊,老牛的叫声好沉闷啊;你的声音真美啊好长时间没听到王斌讲话的声音了;(赞赏学生回答的很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三部分)师问: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我们听到的声音为什么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生答:
引出课题:
不同的声源发出声音的特征是不同的----《声音的特征》(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触境引疑,点燃思维火花,激发探究冲动。
)(五)切实整合并有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对科学知识强调识记,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度不够的现象在课堂中还时有发生。
科学知识,不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地理,都有其逻辑上的来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时,应该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提出恰当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探究,寻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鲜活的印象。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都需切实整合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同时回答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可谓统揽全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牛顿力学打下基础,更是发展了学生摒弃某些错误的习惯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能力。
所以说,这一教学资源的效能独特、意义重大;但限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这一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必须慎重处理,以求突破。
在课上,我携学生一道,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逐点突破。
其中关键是展现斜面小车实验,理清思路,发展思维:
1、每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速度相等;而三次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目的是制造不同大小的摩擦力。
对比实验的控制变量思想。
2、观察小车的滑行距离的长短:
滑行距离越远,说明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注意:
不是越少)。
替代法(用容易观察的滑行距离长短,代替不易察觉的速度变化)。
3、思辩: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果说明了:
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4、推理:
假如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那么小车将怎样?
从现实到理想化的抽象推理。
结论: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推理。
在此,充分展示了实验的过程,也就展示了思维的过程,还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史科学史教育。
不仅于此,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合作、失败(失误)后的调整再做,以及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的讨论、表达、交流、感悟等,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