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42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docx

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

2013陕西招教考试中学段教专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三

  一、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人物是()

  A孟禄B利托尔诺C凯洛夫D沛西•能

  2.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3.某人在行动时“前怕狼,后怕虎”,他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A.意志的坚忍性B.意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制性D.意志的自觉性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5.瑞士教育家()曾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并提出“教学要心理化”,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A.裴斯泰洛奇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

  6.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主要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7.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A概念B认知结构C学习定势D先行组织者

  8.到一片稻田,心中想着把它变成高尔夫球场后的样子,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

  9.()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1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格尊严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1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A.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B.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C.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D.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

  13.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何种知觉特性的表现?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4.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

  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岁的时期

  1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

  16.ABC理论属于下列哪个理论流派的内容()

  A.行为矫正法B.精神分析法C.人本主义疗法D.合理情绪疗法

  17.古代教育的特点不包括()

  A.等级性B.伦理性C.保守型D.无阶级性

  18.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不属于外铄论观点的人是()

  A.荀子B.威尔逊C.华生D.洛克

  19.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0.强调在真诚、理解的气氛中,依靠动员当事人自身的潜力来治愈其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

  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主义疗法

C.理性情绪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

21.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奖励D.惩罚

  22.()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A.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

  24.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说明了教育目

  的的()

  A.激励功能B.导向功能C.选择功能D.评价功能

  25.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不包括()

  A.夸美纽斯B.涂尔干C.裴思泰洛奇D.卢梭

  26.将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划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是德育的()模式

  A.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模式B.道德情感的模式

  C.道德的社会化的模式D.生态德育模式

  27.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是由()提出的

  A.泰勒B.斯腾豪斯C.斯克利文D.裴斯泰洛奇

  28.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出现的四种偏差中,指在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

  明的影响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属于()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29.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是()的特点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永久记忆

  30.人们熟练地骑车,熟练地打毛衣等活动中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义注意D.有意后注意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

  1.做笔记是组织策略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

  2.青年初期的智力由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

  3.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吗?

”“同学们怎样看待我?

”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经

  进入关注情境阶段。

()

  4.概念学习是学习运用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

  5.小刚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诫自己也一定要好好学

  习,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6.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

()

  7.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

  8.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选修课()

  9.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

  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1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12.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

  13.一般情况下,系列首尾的材料要比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遗忘得多。

()

  14.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15.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

()

  1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

  17.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18.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

  19.测验的效度又称为测验的可靠性。

()

  20.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说明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题,共计20分)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简述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四、论述题(每题6分,共两题,共计12分)

  1.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2.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五、案例分析(每题8分,共一题,共计8分)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

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

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

“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

“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陈老师听了说: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六、根据你所报学科,以一种导入方式写一篇教案设计。

(每题10分,共一题,共计10分)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选A。

  【解析】孟禄提出的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选B。

  【解析】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但并未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选B。

  【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4.选C。

  【解析】12-18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5.选A。

  【解析】裴斯泰洛奇提出了“教学要心理化”的思想。

  6.选.C。

  【解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之一就是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这主要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7.选D。

  【解析】先行组织者由奥苏贝尔提出,它是指先于材料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8.选C。

  【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选B。

  【解析】题干是对反思性研究的释义。

  10.选B。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权利

11.选C。

  【解析】ABD三项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12.选C。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等特点,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

  13.选A。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作用于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觉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14.选D。

  【解析】个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并不都在3岁之前,如4~5岁就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15.选D。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选D。

  【解析】ABC理论是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观点。

  17.选D。

  【解析】只有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无阶级性。

  18.选B

  【解析】威尔逊提出“基因复制”学说属于内发论的观点。

  19.选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其次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求教育要抓住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20.选D。

  【解析】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非常积极、开朗的方法,它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鼓励与支持的氛围使其深化自我认识、开发潜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21.选B。

  【解析】减少批评即消除不愉快刺激,是负强化的实例。

  22.选D。

  【解析】人本主义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3.选.A。

  【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

  24.选A。

  【解析】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25.选B。

  【解析】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持社会本位论。

  26.选C。

  【解析】道德的社会化的模式将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划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27.选B。

  【解析】泰勒提出目标模式,斯克利文提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裴斯泰洛奇为干扰项

  28.选C。

  【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出现的四种偏差中,指在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影响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

  29.选B。

  【解析】瞬时记忆容量最大,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30.选D。

  【解析】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力去努力而能完成的动作。

二、判断题。

  1.×。

  【解析】做笔记是精加工策略的一种。

  2.√。

  【解析】男孩在动作技能方面的优势到青春期以后才逐渐显露出来,之前非常微弱。

  3.×。

  【解析】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吗?

”“同学们怎样看待我?

”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经进入关注生存阶段。

  4.√。

  【解析】概念学习的含义。

  5.×。

  【解析】自我强化是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所作的自我奖励。

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属于替代强化的过程。

  6.√。

  【解析】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就强调行为塑造的重要性,基于此思想提出了程序教学。

  7.×。

  【解析】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

  8.×。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

  9.×。

  【解析】定量评估是一种量的评价,定性评估是一种性的评价。

  10.×。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是辩证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11.√。

  【解析】教学原则中的系列性教学原则含义。

  12.×。

  【解析】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备课是上课的起始环节。

  13.×。

  【解析】根据学习材料的位置,处于中间的材料既受前摄抑制又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系列首尾的材料的遗忘小于中间部分的材料的遗忘。

  14.√。

  【解析】设计教学法由杜威首创,他的学生克伯屈推广。

  15.×。

  【解析】努力是可控的因素。

  16.×。

  【解析】学习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学习动机和学习任务难度与学习效率有关。

  17.×。

  【解析】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

  18.√。

  【解析】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提出者是赫尔巴特。

  19.×。

  【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真实地测验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前后的一致性程度也称可靠性。

  20.×。

  【解析】教育是相对独立性而不是绝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1.【解析】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解析】

  

(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2)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4)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

  3.【解析】

  

(1)理解与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阶段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4.【解析】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为了到达教学促进发展,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即在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使学生顺利通过发展区,最终能独立解决问题。

  四、论述题

  1.【解析】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于人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都是由老到小的发展,那么在教育方面,要求我们做到循序渐进,不给儿童施加明显超出他们当前水平的知识和内容。

(1分)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由于人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小学的学生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中学生的思维则处在抽象逻辑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

(1分)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说人身心发展的速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上一定要抓住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的不同能力。

(2分)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就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克服他们的缺陷,使得自己的发展得到协调。

(1分)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就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1分)

  2.【解析】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2分)

  ①所属的范畴不同;

  ②生理机制不同;

  ③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④迁移的范围不同;

  ⑤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连的。

(2分)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②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3)“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向能力迁移,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2分

五、案例分析

  【解析】

  

(1)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

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导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同时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1分)

  

(2)知行统一原则是德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即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才是有效的德育。

案例当中陈老师通过结合杨朗同学自身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使得杨朗不仅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去改正它,从而真正做到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1分)

  (3)正面教育原则是指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年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呢。

案例当中杨老师针对杨朗同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直接批评,而是选择了更适合杨朗性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表扬入手,运用正面教育法,这样更能够达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目的。

(1分)

  (4)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案例当中杨老师采用了说服教育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循序引导,从而使得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分)

  (5)自身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案例当中杨老师对杨朗同学的教育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能看清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自我反省,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

(1分)

  (6)品德评价法又叫表扬奖励与批评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案例当中杨老师对杨朗同学的缺点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通过肯定该学生其他方面的长处,激励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

(2分)

  六、教案设计

  【解析】

  

(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分

  

(2)教学重点和难点2分

  (3)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引导启发法,故事导入法等)2分

  (4)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用品等)1分

  (5)教学程序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