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370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docx

考点14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一、(2014·山东,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的是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从杜诗与游记的关系上看,此次浏览的对象是浣花草堂,浣花草堂的主人是杜甫,杜甫是诗人,从杜诗写起,符合浏览地主人的身份。

从杜诗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开头写杜诗,一是引出下面要浏览的草堂;二是杜诗中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新鲜的感受,而这“新鲜的感受”又统领全文。

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般化的塑像”“没有怎样的仙气”“难得”是指什么。

显然,“一般化”是“塑像水平一般,很平常”,“没有怎样的仙气”是说人们并没有把杜甫“神话、仙化”,“难得”是说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塑造杜甫“本来的面目”。

(2)作者“复诵”杜甫的草堂诗,并且像“梦游”般走入风物不同的“境界”,就是说反复研读杜甫的诗,深入了解诗人所描绘的生活景象,会有独特的新鲜的感受。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

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内容整体把握,全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筛选有效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归纳。

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看作者是如何认识杜甫的,在此基础上再谈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来说,概括出作者的认识方法即可,不必再作深究。

如从第一段的“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可知,作者认识杜甫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再结合下文游览中得到的新鲜感受,可以总结出作者认识诗人的第二个方法是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

从文章结尾处的“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知,作者认识杜甫前,不盲从,而是全面地理解诗人的作品,不随个人好恶随意取舍。

答案:

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二、(2014·安徽,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 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

顶风破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冲过急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③段中“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句表现了作者顶风破浪的艰难,“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得意”与“欢快”。

第④段中“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两句说明冲过急流实为挑战凶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两句说明了冲过急流时超然生死的人生态度。

答案:

顶风破浪:

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冲过急流:

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将“船桨”比喻为“他延长的手臂”,又用“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这句话来说明船桨就像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与舟融为一体,从而说明了荡舟人划桨时灵活自如的情态。

(2)分析时应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

根据第⑦段中“历史上曾走过这里”“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的表述,可知“小路”的深层含义是指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结伴而行”则指从“无数旅者”那里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答案:

(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第⑤段从内容上来说是继续强调荡舟所体现的探险精神,如果不删去,是对原文内容的深化;如果删去,前文已经提到探险精神,也不会影响文章主旨表达。

在结构上,不删去能承上启下;若删去,不影响第④段和第⑥段的衔接。

答案:

(示例)

(1)不可删。

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

结构上,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划独木舟时的诸多感受,在作者的描述中,既有对自然的感悟(第①②段),也有对生存之道的感悟(第⑧段),还有对勇于探险的挑战精神(第③④段)和追求自由心灵(第⑥段)的感悟,更有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反思(第⑦段)。

答案:

(示例)

(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

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

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

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三、(2014·福建,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  屋

农 人

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

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