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前提问.docx
《高三历史课前提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前提问.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
1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墨家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D.墨家、道家
(B)
2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B)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D)
4
孟子认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①②③)
5
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③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④君主的地位是可以动摇的
(①②③④)
6
《朱子语类》说: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C)
7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兵广粮足B.重视百姓
C.仁义为重D.诚信第一
(D)
8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②③④)
9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C)
10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B)
11
《论语》曰:
“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D)
12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
”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D)
13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儒家B.墨家
C.法家D.道家
(A)
14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B)
15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
16
韩非子说: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该思想产生的背景包括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
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
17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
(A)
18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
19
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体现了“仁政”思想
③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
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
()
20
景德禅师语录。
僧问:
如何解脱?
石头希迁禅师曰:
谁缚汝?
又问:
如何是净土?
师曰:
谁诟汝?
问:
如何是涅槃?
师曰:
谁将生死与汝?
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A.董仲舒B.程颐、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D)
21
下列哪一项,不能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
22
我国佛教强调“直指本心”的修炼方法,与之类似的观点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经世致用”
(C)
23
黄仁宇曾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文中的“他”是指
A.董仲舒B.朱熹
C.李贽D.王阳明
(C)
24
下列剧情有违历史事实的有
①《隋唐英雄传》中杨坚灭北齐建立隋朝时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的儒生被官员夸八股文写得好
③《康熙大帝》中出现了现代简体汉字的对联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
25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B)
26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A)
27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独尊儒术”措施,包括
①兴办太学
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
28
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D)
29
清初学者唐甄说: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B)
30
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
这说明宋代
①印刷技术先进②商业繁荣
③教育普及④文化发展
()
31
《淮南子·本经》记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引文中的“书”为甲骨文
②材料反映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③材料属于神话传说,毫不可信
④引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字发明的影响
(②④)
32
《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其中,“王”是指
A.周王B.秦王
C.西戎首领D.商王
(A)
33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A)
34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有
遏制学术自由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儒学地位统一思想文化
()
35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名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B)
36
《明夷待访录》中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了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B)
37
培根说: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第一种在文化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造纸术B.印刷术
C.儒家学说D.古典文化
(B)
38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
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D)
39
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中国古代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B.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A)
40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①②)
41
“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
无本不立,无末不成。
”这一言沦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
(C)
42
“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该言论不能反映出朱熹
A.主张“格物致知”
B.提倡研究具体事物
C.具有怀疑、创新的精神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
43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有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
()
44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产生
(A)
45
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B)
46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C)
47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4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张的社会改革都强调
A.“以人为本”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A)
49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①②④)
50
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A)
51
梁启超说:
“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B.经世致用的学风
C.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D.唯物主义的思维
(A)
52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的一处是
A.西晋都城是洛阳
B.造纸术已经发明
C.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D.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C)
53
泰山荣膺我国首座“中国书法名山”称号,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下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A.楷书B.隶书C.行书D.草书
(A)
54
就说明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依据最有说服力
A.古代的传说B.古籍的记载
C.屈原的作品D.学者的解释
(B)
55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维新党是指
A.抵抗派B.洋务派
C.革命派D.维新派
(C)
56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他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C)
57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A)
5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
59
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相符的有
①心即理也②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③人伦者,天理也④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②③④)
60
荀子说: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
‘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下列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主张的是
A.韩非“法不阿贵”的思想
B.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C.朱熹“道统论”的思想
D.顾炎武“众治”的思想
(C)
61
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
这表明当时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B)
62
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
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A)
63
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
该词人是
A.柳永B.李清照
C.辛弃疾D.李白
(C)
6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A)
65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
“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66
江泽民曾经指出:
“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④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6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基本含义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③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①②③)
68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A)
69
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
这主要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B)
70
顾炎武决心做到:
“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D)
71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
“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
(C)
72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音乐B.绘画
C.戏剧D.舞蹈
(C)
73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②③)
74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民主政体
(A)
75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政治制度
(A)
76
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晚清以来历次改革、革命的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
“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上述论断不能表明此时的梁启超
A.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B.反对因循守旧,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
C.主张把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D.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D)
77
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
(C)
78
哀公问政,子曰: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A)
79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下列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C)
80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B)
81
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B.反对盲从孔子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A)
82
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形成最早的一项是
A、指南针B、活字印刷术
C、火药D、造纸术
(A)
83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
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只有“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C)
84
“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A.《水浒传》B.《红楼梦》
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
(C)
85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