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33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200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讲文言词汇

【知识梳理】

一、积累文言词汇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100个。

”因此,高中阶段应积累不少于300个文言实词。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

方法是两步:

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

如:

“卒”这个词——

[卒](zú)

(1)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

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变化情况

示例

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脸色-颜色)皮(兽皮-皮肤-表皮)病(重病-病)

义项增多

劝(劝勉-劝勉,规劝)假(凭借、利用-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气味-坏气味)金(金属-金子)丈人(老人-岳父)

义项减少

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怜悯)

词义转移

涕(眼泪-鼻涕)偷(苟且-偷窃)去(离开-到某地去)

感情色彩变化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词义

解说

义项

例句

本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俛”同“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中学教学中所讲的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情况。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

当一个字按照它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哪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例题精析】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2001年上海卷)

2.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

”()(2001年上海卷)

3.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2002年春季上海卷)

4.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延默庵诊之。

()(2003年上海卷)

5.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2003年春季上海卷)

6.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2004年春季上海卷)

7.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2004年春季上海卷)

8.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

(2005年春季上海卷)

答案:

1.第二次2.成全,完成3.确定,肯定4.邀请5.相遇6.古代长度单位7.猜疑8.隐藏

解析:

1.卒,古义有步兵、军队或地方的基层组织、差役、死、尽、终、完毕、终于等,今只保留“步兵”一义,词义缩小。

2.再,古义为两次或第二次,今义为“又”,词义转移。

3.必,有肯定、一定、果真等义。

4.延,有延长、伸长、蔓延、引进、邀请等义。

5.值,有相逢、遇到、价值等义。

6.寻,有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顺着、不久、寻找、探究等义。

7.嫌,有嫌疑、猜疑、嫌怨、怨恨、嫌弃等义。

8.遁,有逃走、回避、隐藏等义。

二、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

(2003年上海卷)

1.余与一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

2.登不必有径,荒棒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

()

答案:

1.不见2.横渡。

解析:

绝,有断绝、极、独一无二的、难以达到的、横渡等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2001年春季上海卷)

2.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

()(2003年春季上海卷)

3.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2004年

春季上海卷)

答案:

1.同“途”,道路。

2.同“无”。

3.同“值”。

解析:

1.涂:

按其一般义项讲为“涂抹、涂饰”则不通,联系下文“或望庐而还”,可以推知“涂”同“途”。

且此句中“反”同“返”。

2.“亡何”,即“无何”,不久。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2001年上海卷)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004年春考上海卷)

答案:

1.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2.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

解析:

1.支:

同“肢”。

2.共:

同“拱”。

第二讲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例句

译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当……,每……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1)动+名:

军,驻军。

(2)介+名+动:

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

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黔之驴》)

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形作动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用的类型

例句

译法

说明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动+宾=使+宾+动

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

如:

活,救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形+宾=使+宾+形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名+宾=使+宾+为+名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形+宾=以+宾+为+形

有人认为动词无意动用法,“羞”为形容词活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名+宾=以+宾+为+名

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廉蔺列传》)

动+宾=以+宾+为+动

【例题精析】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         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华秋实B.袖手旁观

C.穷形尽相D.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斗折蛇行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其一犬坐于前D.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答案:

1.D2.A3.C4.B

解析:

1.题干和D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2.题干和B、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为使动用法。

3.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1999年上海卷)

2.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2000年春季上海卷)

3.吾闻楚王之命:

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2004年春季上海卷)

4.桓公曰:

“何故?

”对曰:

“以臣名之。

”()(2004年上海卷)

5.管仲正衿再拜曰:

“此夷吾之过也。

……”()(2004年上海卷)

答案:

1.称威,威服,威慑2.按旧例3.赐给爵位4.命名5.使……正,整理好

解析: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动词。

4.名词作动词。

5.使动用法。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

(2000年上海卷)

译文:

2.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

)(2000年上海卷)

译文:

3.(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002年上海卷)

译文:

4.“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具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

(2003年上海卷)

答案:

1.都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

2.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

3.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4.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解析:

1.袖,把……藏在袖子,名词作动词。

2.下,向下,向地位低下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

3.奇,以……为奇,对……感到惊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4.猿、蛇,像猿一样、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

四、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狸狌:

野猫。

1.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1998年上海卷)

2.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呈卷即面署第一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秋毫不敢有所近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

1.D2.A

解析:

1.题干和A、B、C三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群,成群地;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背,用背部。

D项是名词作动词,前,走上前去(前面有副词“直”,径直)。

2.题干和A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B、D两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C项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作动词。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

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

“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

“蕃军远来,必甚疲。

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

良久,玮又使人谕之:

“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1994年上海卷)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答案:

1.B2.A

解析:

1.B项(失)是使动用法,其余(苦、耻、贵、贱)是意动用法。

2.A项(利)是意动用法,其余(破、生、走)是使动用法。

第三讲文言虚词

【知识梳理】

一、一个一个地记忆。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

(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

词性

类别

解释

词性

类别

解释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副词

语气副词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表示祈使语气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表示感叹语气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连词

假设连词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择连词

是……还是……

*动词

往,到……去

助词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其”作句子的主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但也有所不同,“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

虚词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互相、相互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相当于“我”、“你”、“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一个接一个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副词

表示偏指

相当于“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相”和“见”都可以作副词,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偏指一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可以偏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意义

举例

只,只是,只有,只要,但单,仅仅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单单)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只是)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只)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只)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仅仅,只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只是)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黄冈竹楼记》)(只,仅仅)

2.又如,词尾

词尾

用法、意义

举例

形容词、拟声词、动词、副词的词尾,……地,……的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付诸阙如(成语)

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

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

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

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

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

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翔实、竟使……

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1.如“其”:

作定语时,是人称代词“他(它)的”,或指示代词“那”;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时,是“他(它)”;作状语时,是副词。

2.又如,以: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语法位置

 

表示并列递进

而、又、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表示承接关系

而、从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表示目的关系

用来、以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表示修饰关系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而、以致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表示界限范围

以(东)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介词

引出凭借依据

用、拿、凭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引出涉及对象

把、与

今以钟磬置水中

引出时间处所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引出原因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注意:

“以”后面的代词被省略,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

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后面的代词被前置,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

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3.又如,焉: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语法位置

代词

人称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在及物动词之后

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里

复驾言兮焉求

在动词之前

兼词

介词+代词

于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不及物动词之后

副词

反诘语气

怎么、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动词之前

助词

语气助词

助陈述等语气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在句末

助停顿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句中

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在形容词、拟声词后

【例题精析】

一、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馨置于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

“何以战?

”(2000年上海卷)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2004年上海卷)

答案:

1.D2.B

解析:

1.题干和D项是介词,凭借;A项是介词,因为;B项是介词,用;C项是连词,而。

2.A.C.D三项的“为”是动词,分别解释为是、当作、是;B项是介词,因为,“何为”是“为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