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5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59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5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学教育学5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学教育学5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学教育学5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学教育学5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510.docx

《中学教育学5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510.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510.docx

中学教育学510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非职业化兼职教师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非形式化教育中,是指既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又不专门从事教育的人;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学校教育之中,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但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的教师;专业化专职教师存在于大机器生产时代的现代教育之中,是指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

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才被普遍认可。

1966年10月,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与指导他们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把外在的人类文化精华内化为个体的身心发展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搞好教学工作。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由此决定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任务。

(2)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

教师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l选择人类的文化精华,并将之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丰富。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现代社会,影响年轻一代品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学校起着关键性作用。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

教育使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二、教师的角色和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而且教师的角色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中国教师除了扮演一般角色,在新课改过程中还要承担新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教师的一般角色是教师在任何时代都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1)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突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3)榜样。

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之道和处世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4)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5)朋友。

中学阶段的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与他们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新角色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新角色有: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教师的促进者角色表现在: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中把握新变化,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此,①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点;②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践中不断增值、丰富和完善;③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本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能力。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师劳动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受教师影响外,还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问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身心诸方面处于迅速变化时期,这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表述,教师的言行所反映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与人交往中体写的精神态度、交往方式和礼节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劳司的示范性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3.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是由多位教师、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司生的发展的工程;同时,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任何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因素都不能独立地完成培养人的工程。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纵向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的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因素连续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横向看,学生的发展是由不同分工的教师互相合作、集体协作的结晶,也是教师、家庭和社会相互支持、共同影响的结果。

E教师劳动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有的利益。

教师的权利是得到法律的许可和保障的,具有不可侵犯性。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六方面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履行六个方面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质

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我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教师要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自觉遵守法规和纪律,增强教师职业意识,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工作、教师角色的价值和特点,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正确处理教育事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坚守高尚的情操,廉洁奉职,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

(1)全面关心学生。

全民关心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以感情亲疏、个人好恶和学生品德优良为热爱学生的依据,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它的智力水平允许的最优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所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

(2)尊重和信任学生。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③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经过教育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3)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4)理解和宽容学生。

教师耍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5)解放和放飞学生。

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自由地生活。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代学校中,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不可能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而是依靠教师集体以及家长、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做到:

(1)善于与同事合作。

(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加强修炼;

(2)言行一致。

(二)专业素养

1.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要具备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是:

①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②当代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③学生获取l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

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只有博古通今,教师才能够以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在学生中1树立更高的威信,才能将自己的影响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

教师应具有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1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l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应达到“化”的程度,即将学自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才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讲课,才能够吸引l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极为艰辛的工作。

教师要想增强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

2.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教师除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应变力等一般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以下特殊能力: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和品质。

其次,教师要具备分析和预测学生发展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编制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运用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等。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有赖于语言传播,高尚的情操、圣洁的灵魂也需要语言表达,因此教师需要有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能够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并具备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①计划能力。

②组织实施能力。

③协调能力。

④常规管理能力。

⑤思想工作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有计划能力,即根据学校安排和班级的实际,确定班级教育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具有组织实施的能力,即按既定的计划,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协调能力,即调节和处理集体内部、集体与集体之间各种矛盾的能力;第四,教师应具有常规管理能力,即对学生班级进行日常管理的能力;第五,教师应具有思想工作能力,即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特点、动机及其历史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的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偶发性事件,这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智慧,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妥善处理各种偶发性事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7)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改条件下,为实践好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科研能力。

(三)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①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体化,首先指职前培养、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其次指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最后指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

②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包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

(2)制定法律法规。

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995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3)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

通过科研,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

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

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

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4)勇于实践。

首先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教育活动中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学生是人,包括以下含义:

①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表现在: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

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③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

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元歧视原则。

(一)学生的主要权利

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1)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人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2)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昕课、作业等的权利。

(3)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等。

2.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1)身心健康权。

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禁止向学生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2)人身自由权。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3)人格尊严权。

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剥削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隐私权。

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私人、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学生的时代特点

我国中小学适龄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具备的积极的心理特点有:

(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进取心较强。

独生子女较强的进取心体现为好胜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4)思想活跃。

独生子女比较明显的消极的心理特点有:

(1)自我中心。

(2)依赖性强。

(3)心理承受能力差。

(4)娇气十足。

第二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一)教师中心论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主要观点是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二)学生中心论

以杜威为代表,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学生转。

教师中心论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学生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统一师生关系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教学互动并不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它需要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合义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内涵:

(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汀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的类型

按设计形式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学科课程有助于系统传授人类的文化精华,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的经验,也容易忽略社会的现实需要。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必修课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保证社会和国家对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又可以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按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拓展型课程往往是选修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

按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行政机关。

地方课程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安排的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状态,课程可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综合程度,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将课程划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程度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反映各门科学中具有高度科学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