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107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语法 虚词训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语法虚词训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语法·实词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题

语法·实词

课型

复习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学会辨析虚词词类;理解各类虚词语法作用;准确翻译文言虚词

重点难点

理解虚词类语法作用;准确翻译文言虚词

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内容部分

1、探究部分:

自主学习,掌握虚词中各类词的定义和分类

名称

定 义

语法特点

类  别

举  例

(七)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

 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作状语

一般不能和名词组合。

①表示程度的

很、太、最、十分、非常

②表示范围的

都、全、只、统统、仅仅

③表示时间的

正、刚、又、曾经、终于

④表示否定的

不、未、没有(看见)

⑤表示语气的

偏偏、也许、简直、难道

(八)

介词

经过、通过、使三个介词使用频率很高。

 起转介作用的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

 ①介词后边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

 ②不能重迭。

 ③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组成介词结构。

 ④介词结构也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有少数也能作补语或定语。

①表示对象、关系的

把、被、对、对于、关于、连、周

②表示处所、

方向的

在、向、从、往、朝

③表示时间的

从、自从、当

④表示状态方式的

用、以、按照

⑤表示

原因的

由于、因、因为

⑥表示目的的

为、为了、为着

⑦表示比较的

比、跟、同

⑧表示排除的

除了

(九)

连词

 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

 只能起连接作用,不能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①表示联合关系的

和、跟、与、同、及、而、或、或者

②表示偏正关系的

如果、只要、因为、虽然、即使、不但

(十)

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起辅助作用的词。

 ①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

 ②每个词的个性很强。

①结构助词

的、地、得

②时态助词

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

吗、呢、吧

(十一)

叹词

 表示感慨、应答的词。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子成分,它能独立成句。

①表示喜悦的

哈哈

②表示悲痛的

唉、哎哟

③表示愤怒的

哼、呸

④表示惊讶的

唉呀、咦

⑤表示呼唤的

⑥表示答应的

嗯、唉

(十二)

拟声词

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①经常充任修饰语。

 ②能单说。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水声

 嘟嘟!

摩托车开来了。

二、研究部分(专项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并标出类别

1.南山风景区在省内首家推出了免费智能电子导游服务项目,每年购票游客都可以领取一个电子导游器,享受一对一的讲解服务,这项服务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

2.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多处目标3月21日晚遭到西方国家战机的空中打击。

这是自19日以来西方国家第三次空袭的

黎波里目标。

3.为了确保秦岭“四大国宝”顺利入驻世园,陕西省林业厅多次组织科研人员商讨方案,对运输的笼舍、路线及人员做了精心准备。

4.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5.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6.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7.针对核物质是否会随着大气环流向东经由太平洋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有关专家表示,核物质浓度甚微,对我国不会造成影响。

8.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9.中国官方希望日方就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漏报640千克钚一事作出解释,同时希望日方早日解决核材料供需失衡问题。

10.近日,市中区纪委监察局进一步明确了信访监督职能,采取了信访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了纪检信访监督作用。

11.为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江市各校“三抓三促”活动,狠抓勤俭节约教育。

12.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任何争议。

中国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发现、最早管辖西沙群岛。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一)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4、肉食者谋之。

5、默而识之。

6、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8、渔人甚异之。

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1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1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1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15、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16、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17、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18、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而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6、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

10、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三)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6、屠惧,投以骨《狼》

7、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9、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1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14、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四)其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

知马也。

《马说》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论语十则》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6、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8、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9、其一犬坐于前。

《狼》

10、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五)为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六)于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

5、其一犬坐于前。

《狼》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7、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8、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10、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11、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12、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七)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八)则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4、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九)焉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1、闻之,欣然规往。

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3、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4、环而攻之而不胜。

5、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10、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13、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14、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1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19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治水必躬亲》

20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21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2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2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2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6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7何以战?

凭借《曹刿论战》

2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根据《曹刿论战》

29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0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3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32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送东阳马生序》

33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34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3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3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3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38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

39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40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42何以战?

《曹刿论战》

43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学生

笔记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

一、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

问所从来,俱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4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5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6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8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为学》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

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

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

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治水必躬亲》

“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②顺承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

《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例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④修饰关系。

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

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

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

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

《醉翁亭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默而识之“默”表示“识”的方式。

《论语八则》。

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执策而临之《马说》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

方向。

⑤递进关系。

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句子:

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

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

既而风定《山市》

既而儿醒《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三、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

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何以战?

凭借《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根据《曹刿论战》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

屠惧,投以骨《狼》

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送东阳马生序》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马说》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2、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论语十则》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的,指狼的。

《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他的,代“屠户”《狼》

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们的,代齐军。

《曹刿论战》

②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

蹲其身,使与台齐。

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

其一犬坐于前。

《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五、为

“为”有三种用法:

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

或异二者之为?

为:

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六、于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

其一犬坐于前。

《狼》——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

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向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给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

“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

七、乃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例句: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八、且

1、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

可译为“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