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08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

孤零。

②金渠:

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

(1)C

(2)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

“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

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

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

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

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

“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

(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①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①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柳”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柳”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

(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

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

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

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

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

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

《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⑴凄凉凋 生机明媚

⑵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

(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

⑴D;

⑵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

一般有:

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

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

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锦帆:

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③江都事:

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答案】

(1)D

(2)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

(1)D项,“想象之景”错误,“绿树烟”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故选D。

(2)①结合“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②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③结合“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江都事”“回望”注释②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

“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悲”。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④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

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