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沿革.docx
《安徽省会沿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会沿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会沿革
省会沿革
参见:
太平天国行政区划及承宣布政使司
主要资料来源:
[7]
∙1667-1760江宁(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安庆(清安徽巡抚衙门,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驻地)[8]
∙1760-1853安庆(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1853-1861安庆(太平天国安徽省驻地)
∙1853-1862庐州(合肥)(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1862-1911安庆(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1911-1914安庆(中华民国安徽省军政府/政府驻地)[9]
∙1914-1920蚌埠(中华民国安徽省政府驻地,倪嗣冲时期)
∙1920-1925安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张文生、马联甲、吕调元、姜登选时期)
∙1925-1927蚌埠(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陈调元时期)
∙1927-1927芜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27-1929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29-1929蚌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方振武、石友三时期)
∙1929-1938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38-1938六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38-1945蚌埠(伪中华民国安徽省维新政府/国民政府驻地)
∙1938-1945立煌(金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45-1948合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48-1949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49-1949芜湖,屯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1949-1952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北行政公署驻地)
∙1949-1949屯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1949-1951芜湖(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1951-1952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1952年至今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政府驻地)
[编辑]地理
[编辑]地形
黄山
天柱山
安徽省与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相接,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2]。
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
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等山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2]。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的皖北平原,属此区的淮北平原亚区,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南部。
海拔多在20~50米,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淮河北侧的支流向东南流入淮河和洪泽湖。
平原北部深受黄河泛滥影响,近代沉积物覆盖深厚。
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和微凹地区有盐碱土和砂姜土分布。
农垦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无存,现为人工栽培的侧柏、杨、柳、泡桐、刺槐、榆等。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
由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型组成。
平原地区农业发达。
丘陵地势起伏,大部已垦为农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区水源较丰,东部则水源缺乏,旱灾突出。
[编辑]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气温一般南高于北,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一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为27~29℃,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20~5300℃。
当强大寒潮过境时,往往气温骤降,甚至冻害越冬作物。
无霜期约为200~250天。
年降水量750~1700毫米,地区分布一般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
皖北约750~800毫米,皖中约800~1000毫米,沿江一带约1100~1400毫米,皖南约1600毫米,黄山光明顶为2373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
由于季风和梅雨的不稳定性,各地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变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涝灾害。
旱灾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淮河以南多为夏旱或秋旱。
涝灾则以淮河流域较多,主要出现在7~8月;其次为长江流域,多出现在6~7月[2]。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气候、土壤、植被与地貌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
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编辑]地质
地质省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淮北和沿淮两侧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地层中富含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如霍丘)和二叠纪煤层(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部分为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分布有前震旦纪沉积变质磷矿层(如宿松、肥东);沿江和皖南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分,古生代和三叠纪为海水淹没,广泛沉积了层厚、质纯的白云岩和灰岩,燕山运动期间沿江一带岩浆活动普遍、频繁,形成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铁、铜、硫、钒、铅、锌、明矾石等矿藏和石油资源。
在淮北地区近年又发现了金矿。
[编辑]水文
安徽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治淮,兴建了多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并开辟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
[编辑]行政区划
安徽省现辖16个地级市,以及43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6个县:
∙地级市:
o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宣城市、阜阳市、六安市、宿州市、亳州市、池州市
∙县级市:
o巢湖市(属合肥市但由省直辖)、天长市、宁国市、明光市、桐城市、界首市
地图
#
行政区
行政级别
1
合肥市
地级市
2
安庆市
地级市
3
蚌埠市
地级市
4
亳州市
地级市
5
池州市
地级市
6
滁州市
地级市
7
阜阳市
地级市
8
淮北市
地级市
9
淮南市
地级市
10
黄山市
地级市
11
六安市
地级市
12
马鞍山市
地级市
13
宿州市
地级市
14
铜陵市
地级市
15
芜湖市
地级市
16
宣城市
地级市
[编辑]人口
安徽省人口总数为6593.5万人(2006年),居全国第9位。
人口密度为455人/平方千米(2004年数据)。
安徽省各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
面积(公里²)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安徽省
140,125.79
61,180,000
66,757,129
合肥市
7,029.48
4,910,000
4,789,046
芜湖市
3,362.55
2,260,000
2,304,631
蚌埠市
5,952.13
3,210,000
3,552,702
淮南市
2,585.13
2,290,000
2,394,179
马鞍山市
1,685.74
1,270,000
1,273,201
淮北市
2,740.91
2,050,000
2,136,588
铜陵市
1,064.47
720,000
736,468
安庆市
15,398.39
5,590,000
6,109,857
黄山市
9,678.83
1,400,000
1,479,753
滁州市
13,523.22
4,110,000
4,439,557
阜阳市
10,122.77
8,360,000
9,742,858
宿州市
9,939.80
5,690,000
6,171,734
六安市
18,410.94
6,090,000
6,955,075
亳州市
8,522.58
5,100,000
5,788,897
池州市
8,391.73
1,430,000
1,580,238
宣城市
12,323.43
2,580,000
2,752,007
[编辑]经济
主条目:
安徽经济
根据初步核算的结果,安徽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10]。
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相比,安徽属于中等发展速度的省份;同时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安徽的经济总量属于中等,人均GDP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
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较,2007年安徽省GDP为1978年的64.46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9.5%,低于同期全国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次于陕西、山西等14个省份居15位。
1978年-2008年,安徽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在第13位至第15位间轮替,1978年位居全国第13位,2005年居第15位,2006年开始居14位。
1978-2008年,安徽经济的年增长率,有9年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2年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31年间有15年年增长率低于10%,16年高于10%。
GDP总量的发展,1988年突破500亿元,1993年突破1千亿元,2005年突破5000亿元。
人均GDP的发展,1988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国1987年突破1千元),2001年突破5千元(全国1995年突破5千元),2006年突破1万元(全国2003年突破1万元)。
2009年,安徽GDP(国内生产总值)过万亿,合肥市,马鞍山市等正式加入长三角经济区。
GDP含金量名次大幅度上升。
[11]
[编辑]农业
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本省中北部有大片平原,土壤也较为肥沃,使得本省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比较优越[12]。
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775.6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080.5万吨,比上年增加10.6万吨,增长0.3%,为历史新高。
油料产量227.6万吨,下降5.3%;棉花产量31.6万吨,下降8.7%;烤烟产量2.9万吨,增长0.9%;茶叶产量8.3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2137.4万吨,增长5.4%;水果产量805.3万吨,增长8.0%[10]。
[编辑]工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能源和冶金工业站举足轻重之地位。
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也是近年来本省工业发展的重点。
奇瑞汽车是本省汽车工业的标志。
近年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纷纷在安徽投资创办企业。
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9%和22.6%[10]。
2010年安徽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0]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增幅(%)
纱
万吨
56.5
15.3
布
亿米
10.9
68.0
酒
亿升
21.9
6.0
电视机
万台
395.3
0.9
洗衣机
万台
1267.0
29.3
电冰箱
万台
2078.9
32.1
空调器
万台
1666.1
62.9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443.9
9.3
生铁
万吨
1844.9
6.0
钢材
万吨
2446.4
13.8
水泥
万吨
7873.7
13.4
汽车
万辆
124.5
35.9
[编辑]商业
[编辑]交通
[编辑]铁路
目前安徽省内主要的铁路线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
[13]
高速铁路方面有京沪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合武高速铁路等。
[13]
安徽省有阜阳站、蚌埠站、合肥站三个一等客运站和阜阳北站、蚌埠东站、芜湖东站、淮南西站四个货运一等站。
二等客运站有合肥南站、芜湖站、淮南站、宿州站、滁州站、淮北站、马鞍山站、铜陵站、亳州站、黄山站、砀山站、水家湖站、合肥西站、绩溪站等。
[14]
[编辑]公路
另见:
安徽高速公路
安徽省的公路密度位于中国的前列。
地市级汽车客运站共14个,县级汽车客运站65个,货运站20个。
[13]
主要的高速公路有京台高速公路的合徐高速、合宁高速、合安高速、庐铜高速、铜汤高速、汤屯高速;长深高速公路的宁淮高速安徽段;济广高速公路的亳阜高速、安景高速;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宁洛高速公路的蚌明高速、界阜蚌高速;沪陕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沪蓉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叶高速;沪渝高速公路的广祠高速、宣广高速、芜宣高速、沿江高速、高界高速;杭瑞高速公路的徽杭高速;宁芜高速公路的宁马高速、马芜高速;合安高速公路;芜合高速公路的芜宣高速合巢芜高速;以及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编辑]水运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级港口有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等,二级港口有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铜陵港等。
[13]
[编辑]航空
合肥骆岗国际机场、黄山机场、天柱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等为安徽省的主要民用机场,另有在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等。
芜湖机场、安庆机场和蚌埠机场为军用机场。
[13]
[编辑]社会文化
主条目:
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安徽自古以来是文化发达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皖北地区到唐宋以后的皖南地区的转移。
∙黄山、宣城属于徽文化圈;
∙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属于皖江文化带;
∙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属中原文化地区;
∙合肥、滁州、六安为具有过渡特征的江淮文化圈。
安徽文化上的较大差异是安徽省内人口对“安徽人”认同感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方言与民系
主条目:
安徽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汉语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15]
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汉语方言体系,[16]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江淮、赣府、吴越四大汉族民系族群。
[编辑]城市
安徽省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有3座,分别是合肥市、芜湖市[17]和淮南市[18]。
[编辑]宗教
[编辑]道教
位于休宁县的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编辑]佛教
九华山拜经台
位于青阳县(原)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为地藏菩萨道场。
注:
现设立了属于池州市管辖的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副地市级)
[编辑]基督新教
1950年代,安徽省基督新教有20多个教派,信徒共5万人。
其中中华内地会17000多人,集中在阜阳一带;长老会信徒15000人,中心在怀远、宿州和寿县;其他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教派还有圣公会、基督会、美南浸信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芜湖曾是多个教派的公共宣教区。
“文革”以后的1987年,安徽省的基督教信徒猛增到45万人。
现在安徽的基督徒人数大约有200万。
北部的淮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
并且在省会合肥开办了2年制的安徽神学院。
安徽神学院创办于1986年,位址设于合肥市濉溪路8号,初设2年制专科(实际是中专)神学班,招收2届学生之后停办。
之后有一年制义工培训班开设若干年。
[编辑]天主教
安徽省的天主教几乎没有发展,人数仍然保持在6万人的规模。
主要分布在北部原来的蚌埠教区。
[编辑]伊斯兰教
为本省的回族所信仰,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
[编辑]饮食
主条目:
徽菜
安徽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
∙皖南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安徽风味的主要代表。
它分布在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
皖南菜肴讲究火功,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
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
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其代表菜有:
“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腌鲜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石耳炖鸡”、“方腊鱼”、“徽州桃脂烧肉”、“问政山笋”等。
∙沿江风味,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沿江,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
沿江风味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善于用糖调味,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酥嫩、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
“菜花甲鱼菊花蟹,刀鱼过后鲥鱼来,春笋蚕豆荷花藕,八月桂花鹅鸭肥”,鲜明地体现了沿江人民的食俗情趣。
代表菜有“清香炒悟鸡”、“生熏仔鸡”、“八大锤”、“毛峰熏鲥鱼”、“火烘鱼”、“蟹黄虾盅”、“无为板鸭”、“李鸿章杂烩”等。
∙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
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
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味重色浓,并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代表菜有:
“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小吃名点有:
顶市酥、徽州状元饭、徽州毛豆腐、蟹壳黄、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片)、耿福兴酥烧饼、芜湖小笼包、马厂酥笏牌、大救驾、八公山豆腐等
[编辑]传统戏剧
安徽的传统戏剧有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戏,泗州戏,淮剧,亳州梆剧,贵池傩戏。
[编辑]旅游
黟县宏村
全省共有2处世界遗产、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
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黟县、凤阳、潜山、涡阳、蒙城、宣州、和县、贵池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黟县宏村镇宏村、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编辑]教育
参见:
安徽省大学列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38991人。
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93.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7.3万人。
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上年上升5.8个百分点。
普通初中2995所,在校生27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2%。
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39.8万人。
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739.5万人。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以及诸多科研机构。
[编辑]名人
安徽属于名人众多的省份,从古至今名人十分的多,名人辈出。
从古代的庄子、曹操、华佗等人开始,明清时期的朱元璋、李鸿章、刘铭传,民国时期的陈独秀、胡适、冯玉祥、戴安澜、段祺瑞、孙立人,一直到当代的胡锦涛、汪道涵、王建煊等人。
[编辑]政治、军事界
朱元璋
古代
∙皋陶:
中国司法鼻祖。
∙姜子牙:
殷商末年东海上(安徽临泉姜寨,其他说法是河南南阳或者河南许昌)人士,齐太公。
∙管仲:
(?
-前645),春秋时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
∙鲍叔牙:
(?
-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
∙蹇叔:
(?
-?
),春秋时秦国贤大夫。
∙华元:
(?
-?
),春秋时宋国大夫。
∙养由基:
(?
-前559),春秋时楚国将领、名射手。
∙甘茂:
(?
-?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甘罗:
(前247-?
),十二岁拜相。
∙范增:
(前278-前204),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谋士。
∙张良:
(?
-前185),刘邦谋士,汉初三杰之首。
∙英布:
(?
-前195),秦末汉初武将、政治人物。
∙刘馥:
(?
-208),东汉末年扬州刺史。
∙曹操:
(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太祖。
∙曹丕:
(187-226),魏文帝。
∙三国曹魏将军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夏侯玄,夏侯霸,许褚,文钦,文鸯,文虎
∙三国曹魏官员刘晔,蒋济,胡质,胡威,桓范
∙三国东吴将军周瑜,鲁肃,吕蒙,丁奉,蒋钦,周泰,陈武,吕范,吕据
∙三国东吴官员薛综,薛莹,楼玄
∙桓温:
(312-373),东晋权臣、军事家。
∙桓冲:
(328-384),东晋著名将领、军事家。
∙桓玄:
(369-404),桓楚政权的建立者。
∙朱温:
(852-912),后梁太祖。
∙杨行密:
(852-905),南吴太祖。
∙吕夷简:
(979-1044),北宋宰相兼枢密使。
∙包拯:
(999—1062),北宋著名清官。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1368-1398年在位。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胡惟庸,朱升
∙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傅友德,冯国用,冯胜,胡大海,丁德兴,沐英,蓝玉,廖永安,廖永忠,耿炳文,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吴良,吴桢,赵德胜,耿再成,华高,张德胜,曹良臣,吴复等
∙胡宗宪:
(1512-1565),明朝政治、军事人物,以设计除倭寇闻名。
∙戚继光:
(1528-1588),祖籍安徽定远,明代抗倭名将。
∙左光斗:
(1575-1625),明朝御使,谥忠毅。
∙张英:
(1637-1708),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
∙张廷玉:
(1672-1755),清朝大学士、军机大臣。
∙年羹尧:
(1679-1726),清朝大将军。
∙曹文埴:
(1735-1798),清朝户部尚书。
∙曹振镛:
(1755-1835),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重臣。
∙姚莹:
(1785-1853),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王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