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908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题.docx

《教育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题.docx

教育学考试题

第一章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结合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对今后从事教学的创造性设想。

(结合任小艾报告)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它的任务在于对教育一般规律的揭示和概括,同时它还要依据这些客观规律,阐述实施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因此本学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反映在下述各个方面。

(一)学习教育学,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

《学记》

“不陵节而施”:

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超过学生身心发展范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了头,但不要把道理和盘托出。

“长善救失”:

增强它好的一面而弥补(改正)其不足的一面(错误)

教学相长:

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知道知识不足,便能发奋“自反”,加紧学习;感到教学的困难,便能“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因此,教学是相互促进的

第二章教育的基础知识

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目的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发展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

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3.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4.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

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6.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第三章教育基本原理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科的设置。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人的身心发展:

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4.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素质的概念: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素质的作用:

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4.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弊端:

遗传决定论

1)过于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对于某些有特殊的素质的人的发展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天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过于夸大。

3)人的发展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后天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类科学家对“狼孩”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明。

4)这种错误的认识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3.社会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4.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弊端:

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凭藉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的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因此,象我国古代墨子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还具的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发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弊端:

教育万能论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现存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教育)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上要循序渐进;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

6.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7、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

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

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

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8、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的概念

9、问题讨论: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问题讨论: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学管理的“封闭化”

2.课程与学制设置的“呆板化”

3.教学模式的“工厂化”

4.师生关系的“等级化”

5.考试与评价标准的“分数化

应对

(一)理性分析学校教育的功能

建立现代“开放化”教学管理观

建立现代“灵活性”课程与学制观

(二)重新构筑育人的理想

建立现代的“个性化”教学观

(三)保持“教育双重力量”的平衡

建立现代的“民主、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师生观

(四)减少“教育负向功能”的影响

建立现代的“发展性”考试与评价观

10、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

?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11、简要说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价值追求或者具体目标是什么?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素质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法制化

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多样化

教育的整体化

教育的终身化

12、简答教育的人口功能、经济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

2、教师职业的权利

3、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劳动劳动的示范性

(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

(五)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4、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教育思想素养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深入认识,对现代人才培养规格的更新,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以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等,并以此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指南,避免错误的教育行为,确保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职业道德要求

1.热爱教育、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知识

(四)能力素养

1、组织管理能力2、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4、科研能力5、人际交往能力

(五)身心素养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领导方式:

专制、民主、放任型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性格、气质、兴趣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6、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7、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8、谈谈你对经师与人师的理解

经师——韩愈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

(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经师教学问,人师教做人;经师重能力,人师重品行。

现代教师应当是经师与人师的结合。

 

第五章教学理论

1、教学内容的概念

教育活动中被师生双方有意或无意加以利用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信息、知识或总体环境影响

2、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概念

根据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大纲的内容

说明

设置这一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编选的依据及教法上的原则要求。

本文

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做的规定。

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

它根据教材的编选原则和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性,恰当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编、章、节的顺序,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

其他或附录

有些大纲在这个部分列出了教师用的参考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材以及运用的现代教学技术等。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三)知识与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相结合的规律

6、教学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

本要求。

7、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定义:

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求:

1.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2.教学中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统一起来。

3.教学要把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础理论,指引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真组织好演示、实验、练习、观察、参观和实习作业等教学实践性活动。

3.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4.要防止片面强调使用,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或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践的倾向。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定义:

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

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要发扬教学民主。

(四)直观性原则

定义:

指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所学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感性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1.要选择和制作直观教具、幻灯片、电影、电视片和教学软件。

2.直观要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结合。

3.要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

(五)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

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要求:

1.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2.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

3.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要求:

1.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复习。

3.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发展记忆能力。

4.在获得新知识中巩固已知。

 

(七)尽力性和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定义:

是指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

要求:

1.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估计。

2.要做到”及时而教”。

3.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八)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定义:

是指在教学中既要从国家需要出发,保证统一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要求:

1.教学要有统一、全面的要求。

2.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

3.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4.既要注意尖子学生的培养,又要特别注意差生的发展。

第六章教学实践与教学艺术

1、教学方法定义

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基本要求:

(1)内容方面:

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逻辑性、启发性

(2)语言艺术

(3)板书

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相互对话,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准备充分

(2)气氛融洽,从容思考

(3)面向全体

(4)小结或总结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小组或全体)的组织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中心问题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1)讨论前作好准备

(2)讨论时作好启发引导

(3)作好总结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并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2)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3)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演示法: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准备

(2)演示要同讲授、谈话紧密配合

(3)演示的材料尽量被学生的各种感官所接受

参观法:

把学生引导到校外的一定场所,使学生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掌握生动的实际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参观前作好准

(2)参观过程中作好指导

(3)参观后作好总结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训练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明确

(2)选好练习的内容

(3)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

(4)知道练习的结果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的作业,引起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准备

(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

(3)实验结果要总结

实习法(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在校内外从事实际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从中掌握一定技能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实习前要有理论上的准备,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作好动员,明确目的和要求作好分组等组织工作。

(3)作好具体指导,加强纪律教育。

(4)作好总结和实习的评定。

3.发现法

发现法:

美国布鲁纳首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步骤: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利用教材和有关材料,指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答案。

学生符合理论上和实践上验证假设或答案,得出应有的结论。

要求:

仍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发现的信心,引导发现的思路。

要帮助学生评价结论。

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若有几种不同结论,在肯定正确的结论之后,评出最优的结论。

4.暗示法

暗示法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

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5、如何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写好三种计划)

■作好三方面工作: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

■写出三种计划: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对学期(或学年)制定的总计划。

内容包括:

学生情况简要分析,学期(或学年)教学的总要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课题(单元)计划

对课题教学做出的全面考虑和准备。

内容包括:

课题名称,课题的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各课时课的类型和主要的教学方法,课题需要用的教具。

课时计划(教案)

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教学准备。

内容包括:

上课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步骤)等。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6、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7、教学艺术的涵义和意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方法和美的形象,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的形象性可以顺利完成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乐于学习,便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的情感性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教学的创造性可以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

8、为什么要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意义)?

有哪些教学艺术?

就其中一种教学艺术加以说明(结合教育练讲来谈)?

9、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以语言美使学生高效率进行学习的教学技能、技巧。

2、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性**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谐性

准确、精炼;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生动、形象趣味性;

充满情感色彩或具有幽默感;语言的节奏感、声调、速度。

(二)组织教学的艺术

1、意义

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组织手段,使课堂保持良好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