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政府工作报告.docx
《呼伦贝尔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伦贝尔政府工作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伦贝尔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25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利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以“五区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亿元,年均增长16.1%。
财政总收入完成124.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3.22亿元,年均增长24.7%;地方财政总支出达到207.9亿元,年均增长29.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市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跨入全国20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610万头只。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白音哈达草原景区、蒙古之源•蒙兀室韦和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景区建设,旅游航线由4条增加到28条,年进出港旅客增长4.7倍,旅游总收入达到143亿元,增长3.1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22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2632万吨,正式开通了呼伦贝尔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银行存款总量年均增长26.8%,达到762.3亿元,贷款额度年均增长34.7%,达到430.5亿元。
我市先后获得“CCTV2006--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国际旅游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引进了国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神华、中国黄金、江苏雨润、瑞士雀巢、云南驰宏、东方希望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67户增加到427户;初步构建了煤炭、电力、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开始成长,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项目扎实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1%。
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27.5:
30.5:
42.0调整为19.6:
42.1:
38.3,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4%,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3.9%提高到36.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继续推进。
强化改革举措,着力破解体制机制的制约。
呼伦贝尔电网整体划归国家电网,大雁、宝日希勒、扎赉诺尔三大煤业公司成功实现重组,森工、铁路、农垦、地方林业6局等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全市流转土地710万亩,流转草场900万亩,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44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入驻我市,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际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中俄东段划界和中蒙两个口岸联检楼建设顺利完成,满洲里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主动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6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2倍;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要素流入势头和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
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来抓,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7.37亿元,实施了天保工程、重点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
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始启动,累计退耕542.6万亩、退牧25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9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25%;特别是近两年,实施了大规模沙区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3.1亿元,治理沙地210万亩。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均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
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115亿元,实施了市政道路、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1026个;投资315亿元,房屋建设总面积达到19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51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7.5%;启动实施了市中心城新区、满洲里新区、阿荣旗新区建设,市中心城新区市直机关业务用房、市体育馆、哈萨尔斜拉桥、满洲里新国门、呼伦贝尔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
公路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3.7亿元,新建公路9250公里,开工建设了绥满国道主干线阿荣旗-博克图-牙克石段高速公路和海拉尔-阿木古郎-杜拉尔桥一级公路;完成了海拉尔机场路和北出口景观大道建设;实现了所有乡镇(苏木)通油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的目标。
铁路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3.4亿元,建设总里程431公里,两伊铁路竣工通车,滨洲铁路复线全线贯通,开工建设了阿荣旗-扎兰屯地方铁路。
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和机场跑道扩建、满洲里新机场建成投入使用。
呼伦贝尔-辽宁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全面竣工,电力外送能力进一步增强。
资源勘查开发成效显著,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基本完成。
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发挥作用,尼尔基水库全面建成,红花尔基水库建成蓄水发电,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初显;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53.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市中心城区给水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统领,全面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7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重点实施了4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和41项公共公益工程,解决了就医就学、住房出行、用水用电、生态环境等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7元,五年增加662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5元,五年增加3093元。
投资1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669万平方米,惠及12万户家庭,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以内。
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8万人、30.99万人、130.09万人、20.48万人和22.08万人。
开创性地实施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18.23万人。
新农合参保人数达63.2万人,参合率97.3%。
城市低保月均补助达到231元,农村牧区低保年均补助水平提高了11.3%。
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对弱势群众的扶助力度全面加大。
光荣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等爱心家园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累计解决了62.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自治区帮扶鄂伦春旗和莫旗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投入11.9亿元,实施项目460个,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30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项目稳步推进。
财政用于教育支出9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市职业技术学院、市特教中心和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建成投入使用。
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天骄•成吉思汗》等五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影响力,各类博物馆达到37个。
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市蒙医医院和市结核病院住院楼建成投入使用,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工建设。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又有新进展。
人才队伍建设和智力引进工作取得实效。
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8%和93.9%。
全市行政村(嘎查)通信网络覆盖率超过90%。
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统计、粮食、供销、质监、物价、信息化、人防、体育、气象、地震、老龄、残联、邮政、工商联、档案史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和对外联络等工作都有新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7件,意见、批评和建议738件,政协委员提案983件。
重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深入开展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扎实开展“三抓一建”活动,有效解决了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和纪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强化法制意识,加强审计监督和普法教育,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水平逐步提高。
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巩固。
全面开展“平安呼伦贝尔”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
深入开展基层矛盾排查化解活动,大信访、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得以巩固。
建立健全政风行风评议制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以会促创,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承办了全区第三届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博大、至诚、和美、共赢”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
满洲里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为呼伦贝尔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向关心和支持呼伦贝尔的朋友们,向驻市军警部队指战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我市欠发达这个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困难,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政策、环境约束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帐多,交通网络、电力外送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瓶颈急需破解;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压力加大;地区发展不够协调,有的地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培育和经济转型任务艰巨;长期积累下来的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历史形成的国企改革等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仍需加强;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转变和加强。
这些,需要通过我们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根据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议精神,“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以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为主旋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强“五区”建设为重要支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为持续动力,全力做大经济总量,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幸福的呼伦贝尔。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7%和15%,到2015年,以上指标均实现翻番增长。
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达到自治区要求,生态市建设内容基本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中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具体分析我市“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应该说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发展任务,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任务,将呼伦贝尔打造成为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并重。
生态良好是呼伦贝尔的最大优势、最大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须把生态建设与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用最小的开发节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坚持做大总量与结构调整并重。
我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做大做强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必须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林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着力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上寻求突破,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
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全市各族人民谋福祉。
在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同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在具体工作安排上,要拿出更多财力、物力和精力,用于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尤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享繁荣。
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务必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投资、项目和调整结构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狠抓投资。
投资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要深入研究落实好国家近期密集出台和将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争取上级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支持本市民间资本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二要狠抓项目建设。
既要抓立市的大项目,又要抓配套的中小项目;既要抓对经济支撑能力强的项目,又要抓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既要抓已落地的项目建设,又要抓新项目的储备和谋划,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要狠抓结构调整。
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依托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促进资源型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集中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工业园区,构筑结构优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全力推进农牧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增产、增效、增收、增绿为目标,构建以粮、油、豆、薯、乳、肉、草等农畜产品为主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以打造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和联通俄蒙、对接东北的区域物流中心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大力改善发展条件。
一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实施“集中收缩”战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聚。
坚持“面上保护”原则,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组织实施天保二期等各类重点生态工程。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开展大规模的治沙行动。
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和绿色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充分发挥碳汇优势,把我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森林草原碳汇基地。
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铁路、公路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前期、铁路煤运通道、出口高速公路、旗市通一级公路、支线通勤机场群建设,提高市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构建连通俄蒙、畅通周边、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承载工业经济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农网改造、电网主网架建设和电源外送通道、化工产品输送管道建设,解决外送通道制约瓶颈。
加强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枢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基本解决农牧林区安全饮水问题。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城市。
三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着力做大做强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旗城关镇和重点镇。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做大中心城镇,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支持森工、农垦等国有大企业深化改革,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加强执行管理。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二要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东部盟市合作,积极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先进地区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
三要扩大对外开放。
支持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将呼伦贝尔整体纳入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打造口岸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努力提高开放水平。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劳动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
落实国家增资政策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廉租住房、公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等建设任务。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巩固“普九”成果,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市。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支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和全民身体素质。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
支持国防、边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发展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8项工作:
(一)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实施市级工业重点项目88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亿元,增长2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
一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以构筑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各产业集群化发展。
大力推动大唐谢尔塔拉年产700万吨露天矿、国网能源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力、驰宏矿业20万吨铅锌冶炼、云天化年产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福润莫旗年加工150万头生猪等项目达产达效;确保华电2×600万吨褐煤多联产、呼兴电网升级改造、华能牙克石2×20万千瓦热电、雨润阿荣旗年加工10万头肉牛、雀巢额尔古纳综合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呼伦贝尔—山东800千伏特高压外送通道工程和巴彦哈达、五一牧场等煤田开发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并尽早开工;抓好有色金属探矿权整合工作,制定倾斜政策,鼓励有色金属探采矿权向大型冶炼加工企业流转,实现采选冶加一体化。
二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发酵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继续推进华能、大唐、国华、国网、龙源等风电项目和东方电气风力发电机组组装、鸿洋药业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华通海拉尔4000台高低压配电柜5000千米电线电缆、天地公司年产1000台高低压配电柜1万吨空铝绞线项目落地。
加快锦化机6000吨压力容器、牙克石北方药业系列抗生素原药和阜丰扎兰屯氨基酸生产基地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
三要继续强化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推进园区整合,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核心产业和项目的引进培育力度,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加工,形成大中小项目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要全面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单位GDP能耗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以内,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二)以农牧林业丰收和农畜林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繁荣农牧林区经济。
高度重视“三农三牧三林”工作。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稳定在1600万头只以上。
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开工建设杨旗山水库和尼尔基下游灌区项目,争取扎罗木得水利枢纽和扎敦水利枢纽项目立项。
全力推进晓奇水利枢纽、毕拉河水利枢纽、诺敏灌区和晓奇灌区前期工作进程。
完成年度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安全饮水建设任务。
抓好防汛和抗旱工作。
实施好百亿斤粮食水利项目和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
二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把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扶持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将一产的初级原料尽快向二产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
乳品以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为重点,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肉类以牛羊肉、猪肉加工为重点,大力提高肉类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以冷鲜肉为主的系列产品,加大对畜禽内脏及毛、骨、血等附加产品的综合开发,发展生化制药,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粮油以玉米、大豆等加工为重点,加大加工转化力度,实现转化增值,提高粮油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马铃薯要大力发展各种不同工业用途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提高加工转化率。
三要扎实推进新农牧林区建设。
围绕优化农牧林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水平,全力扩展新农牧林区建设试点样板村(嘎查),培育主导产业。
加大农牧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公益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农牧林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村容整洁美化”工程,改善居住环境。
四要多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